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中作文提高档次的方法写作指导名师辅导高考作文得高分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12 12:28:51 | 只看该作者
托物象征借象传意

  托物象征,借象传意,就是作者把文章主旨和浓厚的感情寓于客观事物或事件的描写叙述之中,而不是明显地、生硬地直接说出。这种方法写作动机上,是作者从客观事物或事件中悟出了某种道理,产生了某种情感,从而形诸文字。它往往根据客观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联想与想像的作用,通过熟悉的、具体的、自然的东西的状摹,表现生疏的、抽象的、社会的东西,从而形成象征性的手法,展示出象征性的某种哲理意义,使主旨深远,寄意深刻,给人深省、深味,接受启迪,得到教益。

  这便是所谓“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性表现手法,常常采用委婉、曲折、含蓄的写法,去体现深刻的哲理,寄寓长远的旨意。它可以用于构思全篇文章,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象征中华民族的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也可以用于局部,如鲁迅的《药》的结尾,以坟上的花环象征革命的前景与希望。中学课文里选用象征手法的还有高尔基的《海燕》、巴金的《灯》、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等。

  象征包括本体和征体两个方面,二者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一种传统习惯和心理感觉上的特殊联系。运用象征手法,必须紧扣这种联系,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向等寓于征体的具体描写中。同时,要找寻出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接近处,展开对形象的深层次联想,对所状写的事物进行创造性想像。最后,要选好象征物,充分显示象征物的本质审美属性,处理好点眼之笔。这样,就可以构成一种诗的意境,使形象生动、思想蕴藉、感情真挚,整个作品富于哲理的深刻性和艺术的感染力,显示出一种含蓄美,从而有力地启发读者的思考和想像。因此,这种文章的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读起来感到含蓄、生动,富于哲理、意味深远。

  例文1.

  仰望生命

  站在生命的某一个高度,寻觅着应该属于生命的极至,我仰望……

  我竭力仰望着,原本没有边缘的生命却在不经意间显现出若干种近乎答案的至高点或者称之为至低点……

  那是一株“悬崖之松”。

  松将其仅有的根深深的,坚实地扎入崖的边缘,树干已经枯萎到看不到半点清新,枝条上再也找不出一粒果实,但松却依然如呵护孩子般呵护着他仅存的一切。他很快活,俯瞰着崖下流淌的溪水,倾听着溪水丁冬的歌唱,沉浸于别人的幸福之中。

  他很艰难,在时间与空间的来往中挣扎、奔跑,迎着晨光,带着星光,想把一切一齐引向明天,艰辛地延续着属于他的生命。

  那是一朵“迎霜之菊”。秋天将尽,生命不止。孤傲的秋菊依然昂首挺胸,去迎接寒冷的冰霜,无畏无惧,无怨无悔。

  她在落红之际,带给人们关于秋的最后一段思念,虽然一切终将成为往事,但正是这过眼烟云,使她更显得灿烂几分,她很满足。

  她无声无息,有霜的季节到了,白色的冰粒严实地裹着不再饱满的身躯,但那是冰粒,没有一颗泪珠,她很刚强。

  那是一条“竭泽之鱼”。太阳火辣辣地照在一滩即将干涸的淤泥上,蒸气不再缭绕,些许有那么几缕,早已干瘪的鱼鳞在嘎嘎吱吱地作响,同时夹杂着喘息声……

  他还活着,逃脱了盘中餐的厄运,他宁愿凭自己的力量去争得最后的一分一秒,一点一滴,但并未乞求哀怜,从骨子里流露出一种无与伦比的坚毅与悲壮,她依然活着……

  那是一根“风中之草”,在纷乱中把持着自己的根……

  那是一片“浪中之叶”,依然在欢快中荡漾着扁舟……

  我仰望着,泪水充盈着眼眶,但却注满了全身。

  生命并不只是单纯地延续,在延续中往往散发出一种超自然的力,那种力将冲出天宇,响彻九霄……

  我仰望生命……

  【简评】这是一篇采用“借象传意法”写成的颇具特色的考场佳作。你看,“悬崖之松”、“迎霜之菊”、“竭泽之鱼”、“风中之草”、“浪中之叶”等看似平常的意象,在作者全新视角的观照下,不仅赋予了它们伟岸的品格,展示了它们生命的张力,而且发现了它们独特的个性,讴歌了它们可贵的禀赋。这正是换个角度观察事物的结果。

  例文2.

  月亮子夜北极星

  月亮

  凉风习习,夜来香的芳香在空气中酝酿。

  夜色浓,灯火明明灭灭。浩浩长空,只见夜的精灵舞着那铺天盖地的黑纱。

  我无言,深深体味了这夜的悲凉。这样一次考试的失误,又有谁能理解和同情呢?

  月亮在屋檐探头探脑,灿烂如金盘。

  心想,就把愁与烦诉说给明月听吧。或许这圆圆的月别有一番胸怀!

  月得意地笑了:“都说出来吧,我永远与你分担忧愁。”一个水灵灵的笑靥,让人倾倒!

  我信了,然而月却反悔了。渐渐地,一股浓重的阴影遮住了月的脸,月变得狰狞可怖,不再有和蔼、真诚的面孔。

  月渐渐消失了,我有些恼怒:它骗了我!我对这无常的月不满起来。失去了诚信,如花的笑脸也会变得黯淡。天狗或许是在惩罚它吧!

  渐渐清晰的月,脸庞有一点儿羞红。

  子夜蓝

  再次仰望天空,感觉那子夜蓝同样神秘。

  有点像梵高的《星空》中那法国上空翻卷的色流,它细密、浓重,不是灯火能够照彻的。是最能抚慰人伤痛的颜色。

  拥有子夜蓝般的人生,该多好!虽然没有月亮大喜大悲的刺激,它却有独特的天地,用诚信去铺排,去包容,一任变幻无常的云、月,在它宽广的胸怀中撒娇。

  在子夜蓝中,我渐渐觉悟:原来诚信如此让人感动,纵然我平平淡淡,也要用释然的大度,执著的信念和一诺千金的人格,去赢得属于自己的亲情、友情。如同哲人所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北极星

  望着这一颗颗奋力挣脱夜的浓重、点起一盏盏小小明灯的星星,我感动了。

  让我做一颗北极星吧,亘古不息、万年不渝地在正北方点起一盏诚信的明灯,照亮那些被迷惑窒息的人们,让人们的灵魂从此被照得光辉夺目,灿烂无比。我不怕孤单,带着我的许诺。

  月依然在云中明明灭灭,带着迷人的笑靥。

  子夜蓝,依然。

  星星,却多起来了……

  【简评】这篇作文采用板块式结构,巧妙地借助“月亮”、“子夜蓝”、“北极星”三个意象物,机智地表达了“羞于不诚信”、“张开诚信的胸怀”、“诚信永恒”的心声。文章写得意境深邃,象征义深远,耐人寻味。特别是结尾的设计,激人遐思,余味无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12 12:28:59 | 只看该作者
  成功作文的立意不仅要有广度,还要有深度。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事物的本质或富有哲理性的东西,常常掩盖在生活的表象下。文章立意要深,必须透过表面的人或事,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的深入思考与分析,发掘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鲜明个性。层层剥笋法也叫“解剖麻雀”法,它往往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本质,登堂入室,一层比一层更接近事理本质。这一层与下层的关系就像逻辑链条一样紧密相连,使说理更加充分。文章的结构对行文的各层先后顺序有严格要求,鱼贯而行,环环相扣。如写景,许多同学只是绘形绘色,停留在表象层次上,而这几句话则不然:“这几株长在砖缝里的小草的确不简单。因为这砖缝里没有足够的水份和土壤,也接受不到充足的阳光,可他们居然顽强地生长起来,真了不起!”显然,作者超越了绘形绘色的表层描写,而透过现象,把握了小草的精神气质,写出了其神韵,自然出手不凡。再如父母吵架,本是生活中烦恼的事儿,可有位同学透过现象发现了其中的本质意义:父母都是因为热心于工作,而疏于家务,于是因“柴米油盐”而“吵架”。这“吵架”的表层现象中却蕴含了父母一心为公的敬业精神。据此立意,写出了一篇既富生活气息,又具现实意义的优秀作文。在议论文中更是经常运用这种方法。“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是常见的递进式思路。《反对党八股》是通过“摆情况”、“论危害”、“提办法”的论证方法,批判党八股的八大罪状。在列举这八大罪状时,毛泽东便是运用层层剥笋的方法来论证的:前面五条“罪状”是用现象去剖析党八股的危害。从第六条开始作者从理性分析“不负责任,到处害人”,而第七条“流毒全党,妨害革命”,第八条“传播出去,祸国殃民”,就更深入地点出党八股的巨大危害性。这样层层深入地论证,既充分又周密,令人坚信不疑。

  例文1:

  心灵的选择

  生活中遇到选择,正如航行中遇到波浪一样平常。有些选择,我们是很容易在A、B、C、D之间打上勾的。例如有桥的河上,我们不会趟水过去,大雨滂沱的时候,我们不会为是否打开雨伞而犹豫。但是,有的选择却不是那么容易作出的,它们会在我们的心海掀起波涛,让我们在十字路口徘徊不前。

  什么样的选择会让我们陷入困境呢?心灵的选择。那些给我们造成巨大难题的选择,往往涉及意识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些选择,向左,会震撼心灵;向右,又可能损害现实利益。当我们遇上时,往往会手足无措,斗争的焦点是精神力量与现实力量之间的较量。如何是好?

  首先,选择要有原则。一个缺乏原则的人,不仅不利已,而且损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确立自己的原则、立场,确立自己的生活态度。当遇到心灵的选择时,首先要剖析自己,看看自己站在什么立场上,摆出原则,作出选择。世界上不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思想。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答案。但是,对于一个进步健康的社会来说,一个良好品格的人应该把社会的利益放在首位。这应该是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原则。这就是说,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我们应该以“大是”为原则,这既是法律的约束,也是道德的要求。总之,只有树立正确的原则,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其次,个人要承担选择的责任。选择是个人作出的,特别是对于触及心灵的选择,一定会有所得有所失,对于一切后果,我们应该勇敢地承担起来。像贝尔,他既然选择发明电话,就会担负所有物质上的困难和不为人所理解的困窘;像那位登山者,他选择了舍己为人,就要承受随时可能冻死的命运。如果推卸责任,不仅失去了在选择中放弃的事物,就是自己选择的终点也达不到。担负责任,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则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两者皆得。

  最后,从踏上我们选择的道路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应该勇往直前,绝不后悔。坚持不一定就是胜利,而成功却一定是坚持的结果。生活的道路不存在回头的可能,不要再留恋或者后悔,选择了一条路,就要一口气走到底,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我们是否有一颗恒心,抱紧信念。

  面对心灵的选择,我们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上,让我们以原则为路标,以坚持为双脚,大步迈向目标。

  【简评】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是培养议论能力的基本功。本文成功之处就在于立论深刻,论述透彻。怎样进行选择?首先要有正确的原则,其次要承担选择的责任,最后要坚持选定的目标。三个层次由因及果,层层剥笋,从知到行,步步逼进,全面、系统、透辟地论述了正确选择的三个必备条件。

  例文2:

  不能任由感情作主

  曾经对某位老师心怀畏惧,因为早就风闻她“统治”之下的“白色恐怖”。种种传闻说得很是吓人,于是心里便已认定了她“灭绝师太”的形象。偶然这位老师来代课,一堂课下来却发觉老师课讲的妙趣横生,虽然严厉却又不失生动,于是生了些好感。再后来,无意中听到她对某个平日总被她批评的同学的评价,满脸的赞赏与恨铁不成钢,我忽然间十分愧疚,也带着几许感动。原来看似冷酷无情的表面下带着那么多的期许和关怀,而我曾经只是远远地望着,不曾亲近就自以为是地否定了她。陌生和不熟悉让我们之间缺乏了解,于是影响了我的判断力。

  这样的事情常会发生,感情上的亲疏远近使我们对事物认识的正误深浅发生偏差。在校园里,我身边总有那么一些同学、老师受到非议,而我们却靠着传言、凭着感觉在认识他们。听起来是小事一桩,仔细想想却事关重大。如果彼此间不了解真实的情况却又听信传言,主观臆断(更糟的是,总会有人愿意传播和相信),那么陌生人便永远形同陌路,甚至互生敌意,那么对彼此都是多么不公平的一件事!要是有一天,你忽然发现自己错过了一个多么好的朋友,只是为了当初的疏远和陌生,那人生岂不又平添一桩憾事?

  校园的误解可能仅仅如此,伤害、损失不显而易见。而走出校门,走上社会,感情与认识又关系到一个选拔人才的问题了。

  任人唯亲和任人唯贤一直是在选择人才的问题上被争论的两个标准。如果凭着自己的感情,我只选择和我亲近的、我了解的人,那么便成了唯亲。任人唯亲如果是了解所选用的人是个人才而选择他的话,那么我们也无可非议了,唯亲就唯亲吧。可若只因为亲而一味偏袒,甚至阻断了真正人才的输入的话,那么,富有悲剧色彩的又何止是真正人才的命运呢?对于用人单位和国家来说,是多么大的损失啊!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当然难免有时会被自己的感情所左右,甚至蒙蔽了双眼,但我们千万不能任由感情作主,而应仔细权衡,在感情与认知之间寻找一个真正的平衡点,那么我们便有了一个没有遗憾的人生,对于国家而言,便有了一个光明的未来。

  【简评】本文的突出之处是采用了层进式结构,先从对某位老师认识过程开始,进而言及校园间因非议、传言给同学间、师生间造成的误解,最后论及社会上任人唯亲选拔人才将给国家带来的巨大损失。文章从小到大,层层展开,逐层深入,令人信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12 12:29:07 | 只看该作者
 善变角度,新颖立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恰可说明这个问题。角度是指作者站在什么位置,以什么样的视角,以及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审视、认识客观事物,从而描写景物、叙述事件、说明事物、评论问题等。角度不同,思路不同,立意也不同。尽管高考话题作文的主题是唯一的,不能反其意而为之,但是只要巧妙转换立意角度来表现,会令人眼前一亮。如变一般性的歌颂为思考,寄以远虑;或从人文角度来批判,表达忧思;或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纵论价值;或从生物科学的角度表述,推因析果。总之,转换立意角度、进行立体思维的方法很多,只要将其中一两种运用熟练,便能在考场上出奇制胜。常用立意法有以下三种:

  一、顺向立意法,即根据材料的中心,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是对原材料中心的具体化。如2003年高考作文,依据《智子疑邻》的故事,提出自己的主张:不能凭感情亲疏远近认知事物,感情阻碍人对事物的认知。

  二、逆向立意法,即以原材料的中心为对立面,提出与其相反的观点。如2003年高考作文,也可这样立意:感情是促进人正确认知事物的催化剂,正是人有了感情亲疏,才能加深和促进对事物的认知。

  三、辩证立意法,即换一种眼光,变换一个角度看原材料。这是一种辩证思维。它提醒我们多从事物的不同侧面来思考和分析,进行多角度的审视。如论述学习“苦与乐”,一般同学会说学习是苦的,只有先吃苦然后才会快乐。“换一种眼光”呢?对“苦与乐”的认识是因人而异的,有人认为苦的事,有人却乐此不疲;有人认为乐的事,有人却认为苦不堪言。吃不着苦的苦比吃着苦的苦还苦,是心灵之苦。这样认识立意就会比前一种观点更高一筹。

  例文1: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世界因万物而多彩,因多彩而精彩。

  在这个多元又多极的世界中,每一天都有新鲜事物产生。很多问题本来就没有一定的答案,如果有,也只有高下之分,而无对错之分。何必去穷究根底,追求统一呢?

  还记得历史课上那个教完古代史后的必答题:你最喜欢哪个朝代?答案是无奇不有,让老师眼花缭乱。谁也没有想去评出一个大众化的“最爱”,那本身就是无益之举。何必要统一呢?“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呀!战国时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秦时的明月汉时的雄关,三国的鼎足之势,西晋竹林七贤的隐逸,还有唐的风华与宋的儒雅,元的四海归一及明清的肃穆庄严。无一不美,无一不留下千古的传奇。

  所以我说:历史因多彩而精彩。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吟咏徐志摩的佳句,我也轻轻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

  所以我说:文学因多彩而精彩。

  你可以在梅雨潭边感受朱自清描述的绿色的陶醉,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答;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长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赏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给世界增添一抹耀眼的亮色。

  所以我说:自然因多彩而精彩。

  何必再去争论红楼中的花魁呢?不正是有了宝钗的端庄,黛玉的优雅,湘云的开朗,妙玉的清高,熙凤的泼辣,晴雯的俏丽,紫鹃的聪慧,平儿的细致,大观园才得以流光,《红楼梦》才得以溢彩吗?不正是因为有了各种个性迥异的人,才构成了这么丰富的社会吗?

  所以我说:人类因多彩而精彩。

  是的,太多了。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就借我一双慧眼吧!用它,去领略春华、秋实、夏炎与冬寒;用它,去笑对阴晴圆缺、云来雾往。

  只因我相信,只有万花齐放,才是春满人间,那又何必追求一枝独秀呢?

  因为世界因多彩而精彩!

  【简评】这篇美文联想丰富。采用立体思维,对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展开了多角度,多侧面联想:“历史因多彩而精彩”、“文学因多彩而精彩”、“自然因多彩而精彩”、“人类因多彩而精彩”、“世界因多彩而精彩”。视角的广阔,使本文闪现出夺人眼目的亮色。

  例文2:

  我爱这黑色的六月

  “六月是黑色的。”听已经迈入大学的哥哥姐姐们说,听老师们说,听父母说,也看到各类报纸杂志上这样写。是的,残酷的竞争,炎炎的烈日,各方面的压力,逃避是不现实的,哀叹是苍白的,泪水是无用的。所以,“万人齐过独木桥”的六月是“黑色”的。但是,作为一个此刻正在考场答这份语文卷的莘莘学子中的一员,我却要说:我爱这个六月!

  我爱这个六月,因为六月是从小学起至高中三年一点一滴所积蓄的力量的总爆发。多少求知的艰辛,多少奋斗的迷惘,多少辛勤的汗水,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走到了今天。在失败后的心灰意冷中,在成功后的欢天喜地中,在一次次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尝试中,我们挑战着自我,完善着自我,一直走到这个神圣的六月。付出总有回报,是真金就不怕火炼,六月就像一个熔炉将冶炼出祖国明天的接班人。这个充满挑战的六月,我喜欢!

  我爱这个六月,因为我们走到这个六月的路上,除了我们自己洒下的汗水,更有父母师长全身心的爱的浇灌。老师,还记得我们每一点进步带给您的喜悦吗?还记得我们的“屡犯旧错”带给您的焦急吗?还记得您为我们搜集最新高考信息而四处奔波吗?还记得您阅卷至凌晨的辛劳和您那因过分操劳而嘶哑的声音吗?谢谢您,敬爱的老师,请相信我们会在这个七月交给您一份最完美的答卷!爸爸,还记得您为了给我一个绝对安静的学习环境而放弃了最爱的足球欧锦赛吗?妈妈,还记得您为模拟考中失败的我鼓气,用并不宽裕的开支为我买营养品吗?谢谢你们,亲爱的父母,我会在这个六月“金榜题名”。这个充满着温馨的七月,我喜欢!

  我爱这个六月,因为这个六月充满了亲情与友情。师长的鼓励使我充满自信,父母的期望使我永不言输,朋友们的祝福使我豪情满怀。

  我爱这个六月!尽管它也许真的是黑色,但是我成熟了,勇敢了,在这个六月!六月也是红色的!因为亲情,因为友情,因为这一切感人至深的爱!

  愿大家也一样,爱这个不平凡却也平凡的六月!只要我们都曾用心走过!

  【简评】面对“黑色六月”,作者巧妙地转换立意角度,将众多学子眼中的“黑色六月”变成了“红色六月”。逆向思维的运用,角度的巧妙,使文章立意独特新颖,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同时,中间部分均以“我爱六月”构成四个排比段,给人以整齐之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9 14: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