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46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公开课教案和课后反思3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8: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临死前的严监生》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品读中感受到严监生吝啬的形象。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利用课文留下的空白,补充人物的心理活动。
  3、激发同学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初读课文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的第二个片段,我们一起读课题《临死前的严监生》。
  关于严监生你已经了解了什么?
  生:监生的意思。严监生家财万贯。
  师:昨天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但是清朝时期的语言和我们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用语习惯不太一样,可能比较拗口。现在就请同学们放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严监生在临死前想的是什么事?
  生:自读课文。
  师:哪些同学愿意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把课文读通顺。
  生:轮读课文,并纠正字音。
  师:通过刚才的自读,轮读,你想想严监生在临死前想的是什么事?
  生:灯里有两茎灯芯,太浪费了。
  师:我有没有听错,严监生在临死前居然想的是两茎灯芯。一般人在临死前会想什么?
  生:亲人,故友……
  师:是呀,两茎灯心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二、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整体感受,揭示文章的描写手法: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细细读课文,你从严监生的哪些表示中感受到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念念不忘这两茎灯芯,请划出描写严监生的句子。
    随机出示: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了,登时就没了气。
 
  2、感受严监生“爱钱甚命”的心态:
    师:你是怎样感受到的?
    预设:
    生:严监生病得很严重,我从痰响得一进一出中知道的。
    师:你们知道严监生的病为什么会病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出示:
   
在《儒林外史》的第五回这样写道:
1、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2、这严致和是个监生,家私豪富,足有十多万银子。
 
    师:他是因为没钱吃药吗?
    生:不是,他是因为舍不得银子。
    师:那么在他的眼里银子与性命熟轻熟重?
    生:是银子。
    师: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好。
  3、通过“指”感受到严监生焦急的心情,初步感受严监生的吝啬:
    师:你还感受了到什么?
    生:严监生开始是“伸着两根手指,接着是指得紧了,最后是指着不动了”他在随时都可能一命呜呼的时候,心里只有油灯。
    生:头摇了两三摇,狠狠摇了摇,闭着眼睛摇了摇。
    师:他心里想的是那油灯吗?
    生:不,他想的是有两根灯芯的油灯非常浪费。
    师:他觉得浪费的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看看他平时的生活情况。
    请看屏幕:
   
第五回节选:
不瞒二位老舅,象我家还有几亩薄田,日逐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
 
    师:他连平时买点猪肉都舍不得,他觉得他浪费的是什么?
    生:是银子。
    师:从这些动作中,你知道严监生心情是怎样的?
    生:焦急的,着急……
    师:让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课文。
    师生共读。
  4、补白人物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严监生的吝啬:
    师:可怜的严监生,生命危在旦夕,偏偏一大帮亲人在身边,却猜不出他的心意,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你可以选择一句,把他的心理补充完整。
    (写一写。)
    师:大侄子的话。
    生:唉,大侄子,我就你们这几个亲人了,我担心的是灯,灯里有两根灯芯,你发现没有。
    生:我的侄儿诶,你怎么就不明白你二叔的心思呢?你看那灯里燃着两茎灯芯,多费油啊!这哪里是油,分明燃的是银子啊!这样白白地糟蹋钱财,叫我如何断得了这口气?
    生:奶妈,亏你还在我家待了这些年,竟然连我的这些心思都不懂,真是气死我了。
    师:这就是可怜的严监生,看着课文的插图,你有什么要对他说的?
    生:钱哪有生命重要啊。
    生:你家有十万银子,却到死,还为几根灯芯牵肠挂肚,真是守财奴。
    ……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对严监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们带着自身的感受再来读读课文吧。
    生:分角色朗读。
四、拓展阅读
  师:课文学到这里,你能不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或者一个词语概括一下严监生的形象?
  生:守财奴、吝啬鬼、小气鬼……
  师:受到一些外国文学作品的影响,在以往的评论中,人们常把严监生列入到了世界文学吝啬鬼的长廊之中,在很多文学史评中、和电视、电影里都把他视为一个贪婪成性,视钱如命的吝啬鬼而大加抨击。但是,看了下面的这些补充资料后,你对严监生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呢?
  (出示补充资料一。)
  师小结:是呀,吝啬鬼第一个特点就是严酷和不近亲情,对财富的占有欲,使他们失去了常人行为和心态。我们看到的严监生并不如此。他“钱过百斗,米烂成仓”自身平时连一斤猪肉都不舍得吃,但他却舍得花银子请他人喝酒,自身有病舍不得吃药请医生,老婆病了却“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和子”,自身从不肯轻易为自身破费钱财,但却肯送给两位舅子大笔银子。吝啬并没有割断其亲情关系,泯灭其人性。不能说严监生不吝啬,可他的这种吝啬只是一般小生产者的吝啬,并没有使他由人变成了鬼。吴敬梓仅用了五句话就把严监生过分俭省的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与严监生相比,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时间来不和,方案二:果戈里笔下的波留希金、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就是一个(个)名副其实的吝啬鬼。(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相关的书籍,出示作者书名)下面。就让我们来见识见识什么是真正的吝啬鬼。请同学们默读《欧也妮·葛朗台》这个片段(出示补充资料二),同样是写他在临终前片段,先请同学们从文章中划出表示人物吝啬的语句。然后考虑一下,同样是写人物临死之前的情景,它与课文节选的片段描写的偏重点有什么不同?
  生:交流写葛朗台吝啬的句子。
  生:严监生主要是通过动作描写,第二篇文章的主人公主要是通过动作描写。
  师:吴敬梓为什么不通过语言来描写人物呢?这样不是能更直接的表达作者内心的想法吗?
  生:因为严监生病得很重,不能说话了。
  师:是呀,所以我们要根据人物的实际情况的不同来选择描写的偏重点,这样的描写更逼真,下节课,我们将走进红楼梦,进一步学习精妙的人物描写手法。
五、练习
  请你自身选择一个心理活动写一写:
  当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伸着两根手指,他想:
  当大侄子问他是否还有两个亲人没见面时,严监生心想:
  当二侄子问他是否还有两笔银子没有吩咐明白时,严监生心想:
  当奶妈问他是否两位舅爷没有见面时,严监生心想:
【补充资料】
一、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回
  对闯祸逃跑的哥哥:
  严致和见差人来说此事,他是个胆小有钱的人,见哥哥又不在家,不敢轻慢。随即留差人吃了酒饭,拿两千钱打发去了。……严二老官连在衙门使费,共用去了十几两银子,官司已了。
  对结发的妻子:
  生病时:
  自此以后,王氏的病,渐渐的重起来;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和子,总不见效。
  去世后:
  自此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不必细说。
  对妻子的兄弟:
  因把小斯都叫出去,开了一张厨,拿出两封银子来,每位一百两,递给二位老舅:“休嫌轻意。”
  严致和又拿出五十两银子来,二位喜形于色去了。
二、选自《欧也妮·葛朗台》
  末了,终于到了弥留时候,那几日老头儿结实的身子进入了毁灭的阶段。他要坐在火炉旁边,密室之前。他把身上的被一齐拉紧,裹紧,嘴里对拿侬说着:
  “裹紧,裹紧,别给人家偷了我的东西。”
  他所有的生命力都退守在眼睛里了,他能够睁开眼的时候,眼光立刻转到满屋财宝的密室门上:
  “在那里吗?在那里吗?”问话的声音显出他惊慌得厉害。
  “在那里呢,父亲。”
  “你看住金子!……拿来放在我面前!”
  欧也妮把金路易铺在桌上,他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好像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小朋友呆望着同一件东西;也像小朋友一般,他露出一点儿很费劲的笑意。有时他说一句:
  “这样好教我心里暖和!”脸上的表情仿佛进了极乐世界。
  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唤着欧也妮,欧也妮跪在前面,流着泪吻着他已经冰冷的手,可是他看不见。
  “父亲,祝福我啊。”
  “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这最后一句证明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
三、练习
  划出表示人物吝啬的句子。然后考虑一下,同样是写人物临死之前的情景,它与课文节选的片段描写的偏重点有什么不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8:52:00 | 只看该作者

《临死前的严监生》公开课教案2
一、旧知引入,揭示课题
  师:上周我们学习了《人物描写一组》的第一篇课文……
  生:(齐答)《小嘎子和胖墩儿摔跤》。
  师:胖墩和小嘎子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小嘎子机敏、淘气、倔强;小胖墩呢,沉稳,也是个摔跤能手。
  师:嗯,他们两个各有特点。你还有其他收获吗?
  生:文章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十分细致。
  生: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小胖墩和小嘎子竞赛摔跤时的动作、神态,让我们感觉他们都有血有肉。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个同样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就是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
  板书:
   
严监生
 
  师:(指“监”)这个字读 jiàn,大家齐读。
  生:(齐读)监!
  师:知道什么是“监生”吗?
  生:监生是古代读书人的一种称号。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预习时看了书页下的注释。
  师:你真会预习!监生是读书人的一种称号,相当于我们常说的王举人、张秀才之类的。严监生这监生是用钱捐来的。他家中十分有钱,在《儒林外史》中写到:“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同学们设想一下,这样一个人,临死前应该是怎样的情形?
  生:我想他临死前一定有许多人来看他,而他想着要花很多的钱来办自身的葬礼。
  生:他会死得很安宁,因为他有很多钱,他的儿子不愁钱花。
  生:他一定忙着分遗产,好让家人过得幸福。
  生:也许他不想死,舍不得离开亲人。
  师:严监生临死前究竟是怎样的情形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板书:
   
临死前的严监生
 
  生:(齐读)临死前的严监生!
  师:轻轻地再来一遍。
  生:(再读)临死前的严监生!
二、初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师:翻开语文书,把课文读准、读通,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看看注释或查查工具书。
  (同学认真自读课文,老师巡视。)
  师:谁能读给大家听听?
  (抽生读前两句。)
  师:你读得非常通顺,谢谢。谁接着往下读。
  (生读二侄子说的话添加了字。)
  师:对不起,打断一下。不能添字,请重读一遍。
  (生重读。)
  师:很好。读书可别慌张,一定要读准确。谁读后面的局部?
  (生读完。)
  师:读得真熟练,不过在这些句子里有一个多音字,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
  板书:
   

 
  生:它可以读 tiāo和 tiǎo。
  (师板书两种读音。)
  师:在文中该读哪一个音呢?请教一下你们的万能老师。
  (同学查字典,老师巡视。)
  师: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得根据意思来选择。哦!有的同学查得可真快!谁来说说该读什么?
  生:这个字该读 tiǎo,因为 tiǎo有个意思说“用竿子等把东西举起或支起”。
  师:你们都选的这个意思吗?读读课文想想。
  生:不对。是读 tiǎo,但应是这个意思:“用条状物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弄出,比方把火挑开,挑了挑灯芯,挑刺”。
  师:在文中是挑掉……
  生:(齐答)灯草!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话,注意读准字音。
  生:(齐读)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师:还有一句呢?
  (生读最后一句。)
  师:还有同学把挑读错了,再读一遍,
  (生再读。)
  师:这一次读准了。同学们,读完课文,严监生临死前的情形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么,你能用最简短的话来讲一讲。
  生:他临死前并没有花大价钱去布置自身的葬礼。
  师:那么,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一情形的?
  生:严监生不住的咳嗽,喉咙里的痰一进一出的,他手指得越发紧了,而且面对不着边的回答,心里又急又说不出来。
  师:嗯,我知道你读书一定是用了心的。
  生:家人都不明白严监生是什么意思,他非常的着急,最后赵氏明白了他的意思,挑掉了一茎灯草,然后他就断气了。
  师:我们用更简短的语言来讲述,严监生临死前……
  生:(齐)伸着两个指头不得断气,
  师:直到最后,
  生:赵氏挑掉了一茎,才安宁地离去。
  师: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读完以后你的第一个反应,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生:严监生是个非常节约的人,因为他害怕灯盏多费了油。(师板书“节约”)
  生:用中国的一句古话来说,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生:严监生是个吝啬的人。
  师:我可知道这两个词的意思有相同的,也有不相同的,感情色彩上完全不一样。(出示课件)老师查出了两个词的意思,自身读一读,它们相同的是什么,不相同的是什么?
  板书:
   
吝啬
 
  (生读。)
  师:谁来告诉我?
  生:它们相同的就是不太爱用自身的财物。不同是:节约是对生活中不好的消费行为进行限制,该用的才用;而吝啬是不该用的不用,该用的也不用。
  师:大家明白了吗?但是,严监生的行为到底是吝啬,还是节约,我们不能空口无凭,得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三、细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师:默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找到描写严监生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可以在旁边批注上自身的体会。
  (同学读,老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读书后的见解。
  生:我从这句“严监生喉咙里痰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
  师:注意这个“倒”读 dǎo。
  生:我从这里体会到严监生是个吝啬鬼。他都要死了,这么有钱,还要挑掉一茎灯草,假如不挑掉一根灯草的话,会死不瞑目。
  师:找到这句话,再读一读,说说你们的理解。
  生:我从这句话知道了严监生的病非常严重,但他不放心灯草,可他说不出话来,怕儿子不明白,就把手伸出被窝,伸着两根指头。
  师:很好,还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病情严重。
  生:“到了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连医生都认为他无药可救了。
  师:病情非常严重了,(老师引读)“喉咙里痰……一声不倒一声的。”
  师: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他的病情?
  生:无药可救!
  生:奄奄一息!
  生:不可救药!
  师:已经气若游丝,接近死的边缘了,可他却……(出示“总不得断气”)(同学读)从这个“总”字,你体会到什么?
  生:还有很多事没说出来,所以,他不能死去。
  师:还有什么体会?
  生:我知道严监生病得要死了,还感觉他心里非常难受,他想给亲戚一些交代,忍着痛苦在那里苦苦挣扎。
  生:他在想有些什么事情需要交代的,他在脑袋里思索着。
  师:有未了的心事,所以,(引读)“总不得断气……伸着两个指头”
  师:病情如此严重,还伸着两个指头,所以你认为他是……
  生:吝啬!
  师:还有什么地方可看出他的吝啬?
  生:我从“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联系后文体会到他十分吝啬。
  师:后文?哪里?
  生:赵氏理解了严监生的意思去挑掉了一茎灯草。
  师:tiǎo。
  生:屋子里很昏暗,他却要挑掉一根灯草,过分地顾惜财富,我认为是吝啬。
  师:表达很清楚。赵氏明白了他的心思,两根指头是什么意思?
  生:两根灯草。
  板书:
   
两根指头 两茎灯草
 
  师:张哲钦很会考虑。他联系前文协助自身理解。同学们听到了吗?他找到哪句话协助自身理解?大家一起读出来。
  生:(齐读)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师:他为两茎灯草不得断气,那么两茎灯草是什么样的?看到过吗?在以前没电灯的时候,人们用灯草来照明。你们想知道让严监生久久不能咽气的两茎灯草是什么样的吗?请大家来看看。
  (演示。)
  师:谁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灯火。
  生:微弱!
  生:星星之火!
  生:在挤满了人的屋里这点火光根本算不了什么!
  师:再读读这一句话,读出灯光的微弱。
  生:(读)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师:而且是这样一盏微弱的灯光,你想说什么?
  生:严监生真是个吝啬鬼!
  师:有没有同学从其他地方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从他的亲戚问他的话里体会到了他的吝啬。“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那手只是指着不动。”一般的人要死了,是有什么亲人没吩咐完,才会有这样的举动。严监生却是为了两茎灯草恐费了油,挣扎着。
  师: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我们把这几句话找出来,老师来领读,一起来感受一下。
  师:严监生伸着两根指头不肯咽气,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
  (老师引读。)
  师:从这里,你们能感受到严监生的心情吗?
  生:着急。
  师:从哪里体会到?
  生:“他把头摇了两三摇”,“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师:他从句子来谈的,还有吗?
  生:我也体会到着急。从“摇了几摇”,“滴溜圆”,“越发指得紧”,“指着不动”这些词语体会到的。
  师:他急什么?
  生:他着急:你们怎么猜不对我的心思呀!把油浪费了可怎么办呀?他很心慌。
  师:那你来读读这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他的着急。
  (生很有感情地朗读。)
  师:还能体会到什么心情?
  生:我体会到严监生的内心又急又气,刚开始还把头摇了两三摇,后来把眼睛睁得滴溜圆,越发指得紧了,到最后手都不能动了,还指着。病情越来越严重,已经快没有气息了,没有力气把眼睛睁开了。可大家还不懂他的心思。
  师:真会读书,注意了词句表达的变化。掌声!那你读一读,读出这种变化。
  (生读。)
  师:还有吗?
  生:他肯定在想,你们怎么老是不明白呀!
  师:他用了个“老是”表达自身的体会。
  生:严监生在想,油都烧完了,我死了都不瞑目。
  生:他的三次摇头,第一次是简单地摇了摇,第二次是使劲地摇,第三次闭着眼睛摇头。都有些生气了,亲人连他的意思也搞不懂。我觉得他这样太过分了,现在我也认为他是吝啬,不是节约!
  师:看,多读书,也就明白了!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好!那个急呀!那个气呀!那个担心呀!这些都从他的行动中感受到了。我们再来读一读。谁来读老师读的?边读边想,把那份着急、那份担心读出来。
  (同学分角色朗读。)
  师:直到赵氏猜到了他的心事,他才……
  (同学读最后一句。)
  师:终于了了心中所愿,顿时没了气。同学们,严监生临死前倔强地伸着两三个指头,就是不肯咽气,为的是那两茎灯草,不是为了没有见面的亲人,不是为了遗产交代清楚没有,而是为了那微弱的一点儿灯光。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太可笑了,他是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
  师:用了一个“太”、“守财奴”来表达你此时的感受。
  生:他是个一毛不拔的人,这种人到死了还不瞑目,我们可不能学习这样的人。
  师:你有自身的判断,不能学习这样的人。
  生:世界上任何事都有个量的问题,太过分了都不行。像严监生这样就是吝啬,只要适度就是节省。
  师:就是要掌握分寸,一个度的问题。
四、总结写法,拓展阅读
  师:同学们关上书,回忆一下课文,你能背得出文中哪些句子?
  生:“严监生喉咙里……”
  “他把眼睛闭着摇头,那……”
  “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师:刚才大家背的都是描写严监生什么的语句?
  生:动作和神态。
  师:同学们,作者抓住严监生临死前一个动作,一个非常经典的动作,两个指头,展开细致的描写,这叫什么描写?
  生:细节描写。
  师:把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让我们过目不忘。同学们,在文坛上还有四大吝啬鬼,想知道吗?
  (出示课件。)
  师:他们是《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葛朗台临死前的精彩片段。你们自身看看,读一读。
  (生自由读发的资料。)
  师:谁能谈谈你读后的体会。
  生:葛朗台跟严监生一样是个吝啬鬼。
  生:我觉得葛朗台不只吝啬而且贪婪。他临死前还见钱眼开,真可恨!
  生:这段短话描写很精彩,像今天的课文一样注意了细节描写。很细致的描写了葛朗台看到法器时的眼睛和肉瘤和手的动作,刻画了一个守财奴形象。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文学名著中像这样的精彩描写比比皆是。若陶醉其间,你一定会为之陶醉,为之神往,你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一起徘徊在文学的海洋中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8:52:00 | 只看该作者

《临死前的严监生》公开课教案3
一、导入
  师:一个大地主,他拥有十多万银子,请大家设想一下他临死时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生:一定有很多人来探望他!他一定舍不得自身的亲人,气息微弱地分配遗产。
  师:语言大师吴敬梓用简洁的笔墨,细致地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大地主临死前的情形。相信通过我们自身的阅读一定能找到答案。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严监生临死时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生自由朗读数遍后,教师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通过教师的范读,纠正读破的句子。)
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
  师:看见你们读得如此投入,我也想试着读一读,好吗?
  生:好!
  师:我读的时候请你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
  (师范读课文,生想象画面。)
  师:请把你脑海中浮现的严监生的形象介绍给大家,好吗?
  生:严监生他骨瘦如柴,气息奄奄地躺在病床上,望着两茎灯草,死不瞑目。
  生:严监生不停地咳嗽,喉咙里的痰响得一声接一声,对于家人不着边儿的回答,他心里急得不得了,可又说不出来。
  生:严监生的脸干瘪干瘪的,一双眼睛竭力睁得滴溜溜的圆,望见床旁的烛台,使尽浑身的气力伸出两根手指,看见大家都不了解他的心思,他气得一声连一声地咳嗽。
  ……
  师:你们真会想象!让我们来亲眼目睹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师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仔细观察)。作者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描写,请同学们先找出有关语句细致地读一读,并根据他的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测揣测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同学按要求读文后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能对照课文具体谈谈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变化?
  生: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总不得断气。开始,大侄子以为是他牵挂哪两个不曾见面的亲人,来问他时,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说明大侄子没有说中。接着,二侄子猜问是不是有两笔银子放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时,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说明二侄子也没有猜中。紧接着,当奶妈问道是不是记念两位舅爷时,他直接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说明奶妈也没有猜对。最后,还是赵氏了解他的心思,一语中的。严监生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没了气。并在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句子下加上着重号。)
  师:同学们能够根据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猜想出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吗?
  生:我的两个侄子哟,你们怎么就不明白你二叔的心思呢?你看那灯盏里的两茎灯草正燃着呢,该费了多少油啊!这哪里燃的是油啊,分明燃的都是银子啊!这样白白地糟蹋钱财,叫我如何断得了这口气哟!
  生:奶妈,亏你还在我家呆了这么多年,竟连我的这点心思都不懂,真是气死我了!
  生:赵氏啊,到底还是你明白我的心思!挑掉一茎,这下我就放心了!
  ……
  师:多么可笑而又多么可悲的严监生哟!在临死前,居然为了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而不能安息。假如此时你就站在他的床前,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说吗?
  生:严监生啊严监生,你太吝啬了!你那么有钱,竟为了两茎灯草而死不瞑目,唉,你真可悲!
  生:严监生,你真是个守财奴,你爱财竟胜过自身的生命。为区区两茎灯草而眼不闭,气不咽,如此贪婪,真令人可恨又可笑。
  ……
四、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的体会真好!请大家带着自身的感受在小组内分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先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指派小组同学上台读,读读评评,直到读好为止。)
五、体会写法
  师:多么高明的作家呀!短短三百多字就让我们如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谁能说说作家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特点的?
  生:有动作、神态上的细节描写。
  师: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不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严监生?
  生:因为严监生已经病重得一连三天都不能说话了。那样写就不真实了。
  师:你很会考虑问题!我们在写人时,也应该选用恰当的描写方法。
六、阅读拓展
  师:作家吴敬梓用辛辣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吝啬鬼形象,有着较强的讽刺意味。严监生只是世界四大吝啬鬼之一,那其余的三个吝啬鬼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小说。相信通过大家课外的比较阅读,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0-5-12 23:23:00 | 只看该作者

临死前的严监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并尝试着写一写。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2、3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不同人物:

师:同学们,在你看过的电影、电视里,读过的故事里,或者在平常的生活中,有哪些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人物吗?他是个怎样的人?简单地来说说。《个别生在全班交流》

师: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特点。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里,这个人物又是谁呢?他又有什么特点呢?示题: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人的名字叫“严监生”,注意“监”读四声,监生是指明清两个朝代的时候,在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人。》生再读课题。

二、熟读课文,感知故事大意

1. 师:让我们打开书,好好把课文读通、读顺,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和我们现在文章的有些字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提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需要老师帮助可以举手。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3.检查读书效果。有针对性地请几个同学接龙读书,随时正音,并指导个别难读的句子。

易读错字音:诸亲六眷(juàn)、严监(jiàn)生、已后、那里、登时、睁的、穿梭的、两茎(jīng)、一声不倒一声、不得断气、灯盏、挑掉一茎、

4、读了故事,想想这个故事主要写了严监生的一件什么事情?(主要写了严监生临死前为了两茎灯草迟迟不肯断气,最后妻子赵氏挑掉了一茎灯草,终于咽下气。)

三 品评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1、师:在这个故事当中,你觉得严监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勾画出相关语句。《生生在班级自由交流》

2、师:这样的人在病重时临死前是一副什么模样呢?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他病重时临死前样子的句子。《生勾画,同桌互相交流再汇报,师出示句子: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倒着一声,总不得断气, 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反复读读这句话,感受到了什么?《病得很严重,一口气没上来就没命了,可是在这种情况下总不得断气,一定是心里有所牵挂》根据学生不同的感受指导学生个性化地朗读。

3师:是呀,他这两个伸着的指头是要向诸亲六眷交代些什么呢?还有什么事情让他如此放心不下呢?请大家再仔细默读文章,看看他旁边的诸亲六眷是怎么认为的?用---画出。《生默读勾画汇报》

4师:大侄子认为:有两个亲人未曾见面(板书:两个亲人)

他的反应:(课件出示,生读: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认为:有两笔银子未曾吩咐(板书:两笔银子)

他又是什么反应呢:(课件出示: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手指越发指得紧)此时的严监生和刚才面对大侄子的反应更激烈了,你认为

如果这时严监生会说话,他最想对亲人说什么?《生交流,并回扣到朗读上》

奶妈认为: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板书:两位舅爷)

他的反应:(课件出示:他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奶妈仍然没有猜中,他已经命悬一线,随时都可能送命,但仍然坚持着,他心里是怎么想的?《生交流,并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

赵氏认为:用两茎灯草怕费了油(板书:两茎灯草)

他的反应:(课件出示:他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5师:原来,他的心思还是只有最了解他的妻子赵氏知道,待赵氏挑掉一茎,他登时就没了气。原来让他一直牵挂的,就是这两茎灯草。如果此时你就站在他的床前,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说吗?《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关注阅读提示中的“严监生是个很有钱的人“和文中“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体会在他临死前点两盏灯茎,并不是很过分的事情。”》

四、对比回顾,感悟写作方法

1师:严监生的吝啬在每一个人的脑海中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是抓住严监生的哪些方面来表现他的吝啬的呢?《请学生关注板书和课件提示:》

板书:               课件:

两个亲人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两笔银子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手指越发指得紧

两位舅爷             他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两茎灯草            他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有动作、神态上的细节描写。典型的动作描写:伸着两个指头,闭着眼,摇了摇头。。。》

2师:看来我们在写人时,可以抓住这个人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请大家来看看下面的一段文字,一边看一边想:这篇文章抓住了人物哪些方面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呢?

〈一〉出示《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中的片段:“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株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不动他。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3师:〈学生可翻到教材132页学习发现:片段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小嘎子身手机灵但沉不住气,小胖墩儿看似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实际上却是心中有数的特点〉请学生找出最能表现出他们性格特点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4师:除了动作描写,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描写方式来表现人物特点,来看看这段话。请大家自己读一读,看看运用了哪些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运用了外貌和语言描写表现了孙悟空威武霸气、不畏妖魔的特点〉

〈二〉孙悟空尖嘴缩腮,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身穿金光闪闪的战袍,头戴金冠,手持从东海龙宫掠来的金箍棒,显出一副威武霸气的样子,大喝一声道:“不要闲讲!快还你老外公的袈裟来!”那妖怪道:“你是那寺里和尚?你的袈裟在那里失落了,敢来我这里索取?”行者道:“我的袈裟,在直北观音院后方丈里放着。只因那院里失了火,你这厮,趁哄掳掠,盗了来,要做佛衣会庆寿,怎敢抵赖?快快还我,饶你性命!若牙迸半个不字,我就推倒这黑风山,铲平这黑风洞!”



五  拓展运用,尝试人物描写

1师:看来,我们去刻画、描写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是有多种描写方法的。不同的人物描写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请大家试一试,能不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描写人物的不同方法来写一写曾经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他可以是你身边熟悉的人,也可以是偶而见过一面的人,只写一个片段,两三句话也可,一段话一行,只要能表现出他某一个方面的特点就可以了。

〈生写片段,小组交流,个别汇报,生生点评〉

六 小结

师:今天,通过对〈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严监生的格外吝啬,也知道了可以用多种描写方法去描写出一个人的特点,只要抓住了他与众不同的一面和特点,他自然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把今天学到的方法学以致用,写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来。

作业

课外阅读写人的文章或书籍,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

板书设计:

   

            临死前的严监生



             两个亲人?

             两笔银子?

             两位舅爷?

             两茎灯草。

       〈附“伸着两手指”图〉



        吝啬、小气         动作、神态描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 03: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