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25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11 我们长大了 》教案及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17 17:34: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长大了》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寻找自己成长的足迹和纪念物,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比较全面地认识成长的含义,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2、能力目标:通过成长大看台这一主题的学习帮助学生回顾入学两年来的成长变化,进而总结自己的收获。
3、情感目标:通过发现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让学生为自己的成长而感到快乐,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寻找自己成长的足迹和纪念物,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比较全面地认识成长的含义,产生成长的喜悦感。
教学难点:
通过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让其体会自己成长中的艰辛并感到快乐。
教学准备:
本班两位同学幼儿到入学后生活的一组对比照片。学生成长的小物品、成长记录袋、一棵成长进步树、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猜猜我是谁” ,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课件:本班两位同学出生、幼儿园及入学后学校生活进行对比的一组照片。让小朋友们猜猜照片上的人是谁?(同学们,从这一组照片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今天老师带来了我们班的两位同学的一些有意思的照片,同学们一定想看看,一定想知道是谁吧?想看就得答应老师一个小小的要求:照片的主人不能告诉同学,知道的同学要举手告诉老师,能不能做到呀。)
2、学生大胆猜测,揭示照片的主人后,一起议论为什么猜不着?我们长大了,引出课题《我们长大了》。(板书1:我们长大了)
过渡:从你们出生到现在,身体长高了,体重增加了。除了照片,有什么物品也说明你们长大了呢?
二、小时候用品展示,直观感受成长
1、教师拿出学生小时候的用品。让别的同学出示自己的用品。
2、看一看、比一比、试一试。让孩子们对自己小时候的小衣服、小帽子……感到惊讶,真实地感受自己长大了。
①看一看。感觉怎样了呢?
②比一比。放生了什么变化?
③试一试:为了让他们亲身感受到自己的变化,我让他们拿出儿时的小衣服、小鞋子试一试,使他们真实的感受到了自己在长大。(板书2:长高了、变重了)
三、从各方面感悟成长的快乐
1、出示记录袋,打开看看,里面都装了什么?(爸爸、妈妈留下了许多你们成长的纪念品。你们的身体变化的确说明你们长大了,出示记录袋。)
2、抽同学说说你在学校有了哪些进步?(评语、成绩、投影仪展示作业本、奖状、画)小结:同学们在学校学会了画画、字写得越来越好、获得了很多的奖状,这些都说明我们长大了。
3、那在家里你又学会了那些小本领呢?同学回答。小结:同学们在家里学会了这么多的本领,还会帮助爸爸妈妈干一些家务活,真棒!每个人都夸夸自己。从大家学会的本领里我们看到了我们长大了。
4、自我展示,进一步体验成长。(在课外我们还学会了很多本领,老师听说小朋友们学会了跆拳道、孔雀舞等,想看看吗?小结:同学们表演得太好了,学会的本领真多,真为你们骄傲。祝贺你们长大了。
5、(同学们的变化可真大,我们原来只认识幼儿园小朋友,可现在却不同了,为什么呢?我们现在有很多的好朋友,在一起真快乐!)播放孩子课间活动课件,让孩子感受到校园生活丰富多彩。
小结:小朋友们真的很优秀,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老师衷心祝贺你们,同时希望你们以后能都有更大的进步、更多的收获。(板书3:进步了)
四、小结明理,健康成长
总结:今天老师真的非常高兴,因为我看到每个小朋友都长大了!长高了,变重了,有进步了,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欢乐,有过痛苦,有过烦恼,但更多的是欢欣和喜悦。让我们再一次自豪地说一声:我长大了!再说一次我长大了!齐读儿歌《别说我小》。老师祝愿小朋友们能快乐健康地成长,将来成为有用的人。现在就让我们把进步写在进步卡上,展示在教室吧!
板书设计:
11、我们长大了
长高了
变重了
进步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5-17 17:34:3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长大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感恩,学会关心别人。
2.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3.情感与态度:学生能积极参与,乐意与人交流合作,体验成长的快乐;感谢父母、师长、伙伴的关爱;为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意识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体验成长的快乐。
教学难点
学会感恩,学会关心别人,能够理解父母。
教学准备
1.有关成长的诗歌、视频等资料。
2.学生成长的文字、图片资料。
3.请学生在课前准备成长照片、小时候穿过的衣服鞋袜、过去和现在的作业本、奖状等。
4.课件:成长袋。
教学导入
1.由歌曲《我们长大了》导入
(小孩子 小孩子像棵小树苗,呼啦啦 呼啦啦长大了.......)
2.听完儿歌,同学们想说些什么?
3.师:你们长大了,从咿呀学语的小宝宝长成了活泼可爱的大孩子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成长的快乐。
4.导入新课:我们长大了    (板书;我们长大了)                                                
教学过程
(一)交流体验,成长大看台
活动一:比比看看,我长大了
1.课件展示一组小孩长大的图片
师:你们都长大了,那你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是什么样吗?现在老师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是什么样的,然后请同学来说。
请3—4个学生说一说
2.师:小时候是这样,现在又是什么样?仔细观察一下自己和身边的同学,看看我们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试穿衣服鞋袜
①孩子们通过比一比、量一量的方式,亲身体验自己身体的变化。
② 说一说你的感受。
3.师总结:个子长高,模样变大,我们确实长大了。(课件出示:个子长高、体重增加、手脚变长;板书:长高长重)
活动二:比比说说,我进步了
1.师过渡:成长不仅使我们外形发生变化,还蕴藏在知识的学习中,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口算活动,看看活动后你会发现什么?
2.口算练习
1+3=   4+5=   5+9=   7+8=   13+5=   12+6=
10+30=   15+15=   32+48=   43+34=   41+35=
47+56=   83+49=   94+28=   39+76=   24+89=
3.师评价:第一组又快又准!第二组准确率很高!第三组的题目有些难,可同学们勇于挑战!同学们,三组口算练习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说难易不同!)
4.师:是的,三组练习题分别是一、二、三年级的题!由此看出随着同学们不断长大,收获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大家带来了自己的成长袋,现在和小组内的同学分享一下,看看自己收获了哪些知识和本领!
5.老师总结:我们每个人都在长大,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留下你值得自豪、骄傲或者留恋的成长足迹,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板书:学习进步)我们的集体也同样在成长。
6.师:集体的进步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同样是我们长大、进步的体现。
(二)感恩在心间
活动:说说做做,我懂事了
1.师过渡:同学们,通过回顾,我们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其实,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每个人成长的足迹,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幅图,大家仔细看一看,并说说他们在干什么?
请两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总结我们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
2师:我们再来看一张图片,看看图中的发生了什么事?
请两个学生说一说。
师总结帮助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
3.小朋友能健康地成长,离不开爸爸妈妈的辛勤的养育。
出示儿歌:小小脚丫,天天长大,是谁养育,爸爸妈妈。
齐读儿歌
4.看《小乌鸦爱妈妈》的视频儿歌,引导同学们感受小乌鸦对妈妈的爱,从而让学生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学会关心他人。
5.学生的感情被激发,开始想到要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后,播放《别说我小》的视频,让学生跟着读,并让他们要这样做到。
6.学生自由说一说会做哪些事。
师总结:从你们的交流中,让我看到一群懂事的孩子!(板书:懂事了)
7.师过渡:懂事的孩子不仅会分担家务,遇事还会思考,会分析,会判断!遇到下面情况你们会怎么办?
(1)邻居宝宝在睡觉,你会怎么做?
(2)妈妈生病了,你会怎么做?
(3)爸爸下班回家后,你会怎么做?
(4)回家看到一个小孩跌倒,你会怎么做?
8.师评价过渡:看到大家的表现,老师发现你们的确长大了!能够关心别人了!你们的爸爸妈妈看到你变得懂事了也一定很开心!我们要永远感谢他们。
(三)、总结全课,留下成长印记
1.教师过渡:老师相信同学们说的棒,做的会更好!你们想不想留下一些成长的印记?(学生:想—想)现在就拿出你的手掌印,在手心里写下两年来值得自己骄傲的进步吧!
2.学生动手制作成长印记
师:看着同学们这一只只写满成长印记的小手,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让我们将今天的成长印记放进你的成长袋中,等明年,让我们再来看看谁的手更大,谁的手心收获的本领更多!最后,老师衷心的祝愿同学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请同学们起来,自豪地对自己说——我们长大了!
(四)、课后作业
1.动手制作一张成长印记卡片。
2.帮爸爸妈妈做两件力所能及的事。
板书设计
我们长大了
长高长重
学习进步
懂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5-17 17:35:04 | 只看该作者
《我们长大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寻找自己成长的足迹和纪念物,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比较全面地认识成长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积极参与与体验活动,提高体验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
3、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学习、肯于动手、勇于创新的好习惯。
4、情感与态度:
①激发孩子欣赏自己的成长,学会展示自己,产生成长的喜悦感,树立自信心;
②引导孩子体验家长的关心,增进亲子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寻找自己成长的足迹和纪念物,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比较全面地认识成长的含义,产生成长的喜悦感。
教学难点:
体验被父母的疼爱的幸福,让孩子懂得热爱父母,孝敬父母。
教学准备:
成长的物品(如:衣服、玩具、书本、作品、奖状等)。(照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体验成长
1.猜照片:出示一位知名少儿节目主持人小时候的照片,让小朋友们猜猜照片上的人是谁?
2.揭示照片的主人后,问:小时候的他和现在的他一样吗?有哪些不一样啊?谁说说?我们也和他一样,一天天在长大,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感受成长的快乐,学习《我们长大了》。
3.小时候用品展示: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小朋友们身体上还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化,有的是看得见的,有的是看不见的,那我们还有哪些物品能证明我们在长大呢?
a、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搜集能表现你长大的物品,你们都搜集到什么啦?(照片、衣服、手套、鞋子等)先小组内交流。
b、谁愿意到前面来,把你的变化给同学们介绍介绍。
小结:我们每一个同学在身体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个子长得特别快,一年就长了好几公分,有的力气大了,能扛起比较重的东西。这说明同学们在一天天的长大,那么看着自己长大了,你高兴吗? (板书:长身体)
二、 进步懂事的我
1、过渡:你们的爸爸、妈妈留下了许多你们成长的纪念品。你们的身体变化的确说明你们长大了。除了身体上的变化,还有哪些方面也能说明你的长大呢?
2、读课本上面的儿歌,感受身体以外的变化。
3、儿歌里面的这些本领你都会吗?除了这些,你还会哪些本领呢?
4、全班交流:通过(书、玩具、衣服、作品、奖状、才艺)来感受长大。(引导学生从更多的方面比较,如:动作、自理能力、兴趣、本领等)。
5、老师也为同学们的成长感到高兴!同学们,我们除了应该学会更多的本领,你们知道事的孩子还应该怎么做吗?请看屏幕:遇到这两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投影51页
6、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小时候我们需要别人的照顾,现在我们长大懂事了,也要学着关心别人了,相信同学们也都是懂事的孩子,那就请你也给大家说说你懂事的故事好吗?投影图片:我也懂事了,记得那天--------------
7、在爸爸妈妈工作忙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有好吃的东西怎么做?同学的笔掉在地上摔折了怎么办?垃圾纸满了怎么办?
8、小结:在一天一天的成长中,你们掌握了许多本领,养成了许多好习惯,学会了去关心别人,这也能说明你们在长大。(板书:长本领)
9、编成长小诗:
①老师也为你们的成长感到高兴,感到骄傲,特别准备了一首小诗送给你们:(课件演示)
      我长大了
我长大了,小时候的衣服再也穿不下了。
我长大了,我学会了自己吃饭了。
我长大了!我长大了!
②你们能不能也编一首小诗,送给自己呢?(课件演示)
           我长大了
我长大了,                        。
我长大了,                        。
我长大了!我长大了!
10、感受亲子之情,学会感恩
a、我们都长大了,小时候的模样改变了,旧的衣服鞋袜穿不上了,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学到很多知识,掌握了很多本领,收获很多表扬。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就像记忆长河中涌现的朵朵浪花,让我们的生活异彩纷呈。而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进步了,开心了,该感谢谁呢?
b、我们的成长离不开亲人的关心与照顾,离不开老师的教导,离不开伙伴的陪伴,尤其是爸爸妈妈的爱。
c、看着你们一天天长大,爸爸妈妈也一定特别高兴,所以老师课前请家长给你写几句话,说说你的表现,谈谈他的感受,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来,自己读一读,看看爸爸妈妈对你说了些什么?谁愿意给大家读读?
d、读完了这些真诚的话语,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让我们自豪的告诉大家:我长大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真的离不开他们,有了他们的关爱,我们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教师总结
今天老师真的非常高兴,因为我看到每个小朋友都长大了!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欢乐,有过痛苦,有过烦恼,但更多的是欢欣和喜悦。让我们再一次自豪地说一声:我长大了!在这里,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歌曲《我们长大了》,伴随着轻快的旋律,我们的课也要结束了,在这里老师愿大家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进步,祝同学们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8 20: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