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诵读为本,生吞活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3: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从98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推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特别是《》首次和上古诗文推荐篇目以来,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都在积极开展古诗文诵读,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广博,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开展古诗文诵读,同学量的积累是发挥我国保守文化育人功能的基础,否则,弘扬民族文化、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审美情趣等目标都将是一句空话。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认为在诵读中有必要遵循“诵读为本,生吞活剥”的原则。
  学习、诗文,我国古代早有一种流行广泛且公认有效的方法,即“吟诵”,与今天所称的“朗读”、“朗诵”、“熟读”、“背诵”很相似,这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和写作能力,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干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干下笔如有神。清代学者陆世仪认为:“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现代心理研究也标明,小同学正处于机械识记占优势的黄金时期,过多的讲解势必会降低诵读古诗文的兴趣、效益和质量。现在老辈学人还能记得几十年前吟诵过许多遍的板书,对作人作文都大有裨益,便是证明。记得巴金在《读我的》中也这样说 过:“从 小读过不少,当时背的很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读多了读熟了,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诵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心、口、眼、耳综合运用学习、考虑过程。考虑比较多了,想象能力也会随之增强。中华古诗文艺术力量充分,描写细致,语言精炼,抒情写物生动活泼,吟诵熟透以后,高尚情操,美妙表示,不知不觉就能转化为自身的认识和能量,随时由自身运用,不必临渴掘井,搜索枯肠,郑板桥就有这样的体验:“倘能背诵如流,则下笔思潮汹涌,不患枯涩矣”。记得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一次书面发言中曾回顾了自身从小学一年级起背诵古诗的经历,他说:“即使当时有些诗句不全懂,但并不影响背诵。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之后,越发体会到许多名句的意义,每过十年,在理解上就会有一个新的境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27 01: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