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幼儿园假日教育的考虑和尝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22: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一和属幼儿园方景融 
近几年,随着我国“黄金周”休假制度的推行,除了已有的寒暑假之外,小朋友们在家中休假的时间又大大增加了。那么,在这些热热闹闹的长假里,小朋友们的生活是如何安排的呢?他们假日生活的质量如何?有没有积极的收获呢?笔者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查阅媒体等途径,听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声音。
来自小朋友的声音
婴幼儿(7岁):“‘五一’节爸爸妈妈没有空,把我送到爷爷奶奶家去的。我在家看电视、写字,没有出去玩,真没意思!”
贝贝(6岁):“我和爸爸妈妈出去旅游的,就去了那个拐弯的地方,还住在饭店里的。”
旺旺(5岁):“我‘五一’节在家练毛笔字,还哭的。”
小宇(7岁):“我去乡下爷爷家的,和哥哥姐姐一起玩,还看见猪、鹅、羊,很好玩的!”
分析:从小朋友们稚嫩的语句中可以看出,假日生活内容主要是由大人决定的,显然,有一些决定并不能得到小朋友们的欢迎。如:交给老人、陪着电视节目过节;抓紧机会,参与各类培训班……而有的假日安排,如:外出旅游,家长虽然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却由于在景点、路程等安排上没能兼顾到小朋友认识的特点,因而并没有获得家长期望中的效果。
来自家长的声音
声音一:不听话,生活都打乱了。假期中,很多小朋友生活作息时间较为混乱,出现了很多不良习惯:情绪多变、好动顽皮、吃饭挑食等等,直接影响了小朋友的身心健康。
声音二:报了培训班,小朋友累,我们也累。假日中,特别是寒暑假,很多家长携子奔波于各种特长班之间,学完这个又赶去学那个。使得原天性轻松一下,休息一下的节假日,成了忙碌日,小朋友们也在各种学习中不堪重负。
声音三:想陪陪小朋友,却不知怎么安排小朋友才满意。平时,繁忙的工作、推不掉的应酬,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陪陪小朋友。现在有空了,却因为平时少了沟通,所以,大人的安排小朋友经常不满意、不领情。真不知道小朋友想过个怎样的假期。
分析:我们的家长来自社会的不同岗位,育儿水平和观念不一。有的家长对于假日的安排较为专制,不考虑小朋友的需要,甚至有“拔苗助长”之嫌。而有的家长有心想给小朋友一个充溢亲情的假期,却有心无力,不能真正满足小朋友的需要。这都需要教师给予观念和行为上的指导和协商,为家长出谋划策,鼓励家长给予小朋友一个受小朋友欢迎的、有质有量的假期。
来自老师的声音
假日一过,病婴幼儿多了。每当假日一过,班级里需要服药的小朋友便会有明显的增加。老师们把这一现象戏称为“假日病”。一方面,家长一到假日往往大采购、大制作,造成小朋友因为暴饮暴食、生冷无忌、进餐无规律等不良饮食,导致的消化不良,有的甚至引发多种肠胃疾病。另一方面,假日里外出游玩机会较多,不时出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小朋友们运动量过大、精神过度亢奋,却没能得到适当的调控,导致体力不支、抵抗力减弱,容易感染污染型疾病。
假日一过,小朋友难管了。很多老师们都遇到过这样得现象:假期过后,小朋友吃饭不愿自身动手了,挑食的现象又有所抬头了;午睡常规退步了,不少小朋友原有的午睡习惯有了改变;集体活动中,小朋友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有的小朋友变调皮了、有的小朋友则表示得较为疲劳……这些情况都是“假期综合症”的一局部,小朋友原本有规律的生活在假期中被打乱了,假期的生活质量堪忧。
分析: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假期综合症”。根本的原因恐怕就在于假期中幼儿所受的家庭教育与原先有规律、有目的的幼儿园教育相互脱节。幼儿原有的生活作息被打乱,原有的生活习惯被改变,教师建立起的良好行为常规受到了新的挑战。因此,教师有必要参与到幼儿假期生活中去,在假日里坚持与家庭教育的联系,让小朋友的假日生活和幼儿园的生活与教育协调一致,挖掘假日中可利用的教育资源,防止“假期综合症”对幼儿生长的负面影响。
来自专家的声音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熊川武教授:同学假期的增多,给我们提出了假日教育的课题。作为社会教育形式之一的假日教育,主要是指发生在放假或休假期间的教育。假日教育若无恰当设计、合理实施,其功能之正负颇难预言。应针对不同类别的假日,适当开展体现假日特色的教育活动。[1]
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副主任乐善耀:家庭假日教育的兴起反映了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家庭走向文明的标志,也是文化度假观念的体现。家长应当以平等、和谐的态度,在培养小朋友一起兴趣的基础上加以选择,使家庭假日教育的面貌可亲可爱。[2]
分析:黄金周假日的出现不但带动了“假日经济”,更引发了专家们对于“假日教育”的考虑。专家们把“假日教育”定位于:利用节假日对同学进行的一种校外、课外教育活动。它立足于日常教育活动,又不同于日常教育,具有教育性、民主性、自主性、开放性的特点。假日教育应是寓教于乐的、亲子一起参与的。这些观点来源于社会实际,符合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对于我们在幼儿园中开展“假日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中开展“假日教育”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有利于提高幼儿家庭育儿水平,是可行的、有意义的。由此,笔者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一些相关的尝试。
一、多途径入手,坚持家园间假日教育的一致性
教师开展假日教育,其最终的实施者仍然是家长。假如没有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假日教育将成为教师一厢情愿的行为。因此,想要在幼儿园中开展假日教育,首先要取得家长的配合,让家园双方在教育观念和行为上坚持一致。在多沟通、共商讨、同参与几方面开展前期工作。
多沟通是指,教师利用多种途径与家长沟通,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让家长和时了解园内假日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平常,我们一方面通过家长会、家长沙龙、家长园地等常规家长工作与家长沟通,协商家长建立正确的育儿观念。另一方面,通过家访、网上交流等途径开展个别化的家长工作,满足不同类型家长的需要。
共商讨是指,在家园之间建立起双向的交流和互动。利用家长沙龙、好妈妈俱乐部等活动,和家长一起商讨假日教育的内容、方式等。通过尝试,我们发现这样的家园交流方式激发了家长的参与意识,发挥了家长中丰富的能力、知识资源,使假日教育更有声有色。
同参与是指,教师对于假日教育的开展进行整体的掌握。在假日教育实施阶段,教师尽可能参与到家长的假日活动中,和家长一起开展假日教育。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有利于活动的开展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活力,另一方面也能保证假日教育与假期之后的幼儿园教育良好的衔接起来,使之得以延伸。
二、多角度进行,开展积极有效的假日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假日教育开展的主要形式。考虑到家长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每个家庭又有自身的独特性。因此,我们尝试将假日教育多角度的进行,使每个家庭都感受到假日教育的独特魅力。
例如,我们开展的“假日班级亲子游”“假日小组”“假日1+1” 等活动,其活动范围分别为班级、熟悉的几个家庭、自主结伴的两个家庭。这种多角度的亲子活动能满足不同家庭的需要。就拿“假日小组”来说,通过家长沙龙、网上交流等途径,有相近喜好、互相熟悉的几个家庭自主结合起来,在假日期间安排一些一起感兴趣的亲子活动,既让小朋友有了和同伴共处的愉快经历,也给予家长们交流育儿经验的机会。受到很多幼儿家庭的欢迎。
此外,我们结合重阳节,开展的班级亲子游──“亲子重阳登山游”活动,由于事先组织家长商讨、发放详细的告家长书等准备工作较为充分,获得大局部家长的积极响应。活动中,小朋友们既感受到重阳登高的愉悦心情,又在意志力、独立性方面获得挑战和锻炼。
三、多通道记录,协商幼儿积累丰富的假日经验
对于我们开展的假日教育尝试来说,教师是建议者、家长是实施者,而最终的评判者则是小朋友们,他们才是假日的主人。因此,什么样的假日活动是小朋友喜爱的?什么样的经历是能给予小朋友有益的经验的?是我们在实施中考虑最多的问题。于是,我们在假日教育开展的后期通过谈话、意愿画等形式,了解小朋友们的真实感受,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渐渐的,我们发现,小朋友们给予我们的比我们原先想要的多得多。小朋友们不但表示出自身的感受,同时也向我们展示出自身在假日中获得的新经验、新收获。
进而,我们尝试多通道的协商幼儿开展假日生活记录。如,我们结合“五一”劳动节的主题教育发放的“快乐的劳动者”──幼儿“五一”生活记录表。让家长与幼儿一起对假日中生活、交往多方面的情况进行记录。这样的亲子记录既有利于教师实际了解小朋友的假日生活,也能协商小朋友梳理思路、在头脑中再现自身假日中有益的经验。从而使我们开展的假日教育落实到小朋友的实际发展中,保证了假日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们一方面体会到开展假日教育应有的原则。那就是:家园一体;寓教于乐;自主开放。另一方面又感受到假日教育的独特魅力。优质、有效的假日教育既能锻炼幼儿的生活能力,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又能增进亲子间情感交流,使得家园双方的沟通更和谐和主动,使教师、家长、幼儿三方都获益非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2 15: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