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4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儿童合作认知和合作行为研究述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22: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张丽玲 鲁 丽 李金香
  【摘要】合作作为一种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儿童普遍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从而影响其社会化进程。儿童的合作认知和合作行为随年龄的增加而发展,观点采择、移情和道德推理是合作行为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个体的价值取向、性别、自我认知、情绪和文化背景等也对合作行为有一定的影响。观点采择能力的培养以和合作训练能有效地发展儿童的合作认知和合作行为。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为了达到一起的目标而协调活动,以促成一种既有利于自身、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的行为。它与友爱、分享、谦让、依恋等同属于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1〕合作不只直接影响儿童当前的心理发展,也影响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在我国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中,儿童在生活中缺乏同伴间亲密交往和相互合作的机会,自我中心意识强而合作意识弱,合作行为普遍欠缺,这严重阻碍了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对其日后步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发生不利影响。已有研究标明,移情、道德推理和观点采择是影响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个最重要的因素,移情训练、典范学习、认知训练和合作训练都能增加儿童的亲社会行为。〔2〕本文从儿童合作认知和合作行为的定义、特征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国内外已有研究进行述评,以期对后续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合作认知、合作行为的定义和研究进展
  (一)合作认知
  合作认知是指个体在对合作的意义以和一起目标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对双方一起行动和其行为规则的认知。合作认知是合作行为发生的前提和基础。〔3〕
  国内外研究者对儿童合作认知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效果的研究。如阿瑟等人的研究标明,对一起目标的认知是合作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个人利益的目标驱动下,儿童会意识到个人利益的获得必需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才干实现;而当面对一起目标时,儿童会认识到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是一致的,只有相互合作才干使个人利益得到满足。布朗等人研究发现,儿童的自我中心会妨碍其合作行为的出现,而儿童不时发展的对主客体关系的认知则能有效地促进儿童与同伴合作,表示出适合他人需要的合作行为,发展对合作伙伴情感和需要的认知能力,增进同伴之间的理解。此外,儿童的合作认知还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时发展。〔4〕
  陈琴、庞丽娟采用访谈法对幼儿园大班儿童合作认知的发展特点进行研究,结果标明,儿童的合作认知主要以客观条件性认知和结果性认知为主,存在一定的规则权威性认知,一起利益性认知和价值性认知正逐渐发展;儿童合作认知的发展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5〕
  (二)合作行为
  合作行为是指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一起的目标相互协调、一起完成某一任务的行为。〔6〕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动身,对儿童的合作行为进行研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有研究标明,儿童在出生后的第二年,合作行为开始萌芽并迅速发展。〔7〕 Hay研究了3岁以下儿童的合作行为,发现12个月的儿童还很少表示出合作行为,而大多数18~24个月的儿童已经可以进行合作游戏,他们与同伴交往时开始能够围绕一起的主题轮流转换角色,表示出更多的与人合作的倾向,并且这种合作行为出现的频率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有研究者认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以和交往经验的增多,一方面同伴间合作的目的性更为明确,稳定性逐渐增强,能够为实现一起的目标而努力;另一方面,他们合作的范围也不时扩大,逐渐由两人间的合作发展到三四人乃至更多人之间的合作。〔8〕
  国内外学者对儿童合作行为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做过多项研究,其结果不尽相同。有研究者认为,儿童进入学龄期后,随着交往经验的增多,竞争意识逐渐发展,从而使合作行为出现减少的趋势;〔9〕也有研究者认为,合作行为和合作解决问题的战略随年龄的增加不时发展,小学五年级是合作战略发展的关键期;〔10〕还有研究者发现,初二到高一是儿童出现合作行为的高峰期。研究标明,随年龄的增加,儿童的合作意图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他们的同伴交往需求也日趋高涨,为了被同伴接纳,他们会减弱自利意图,趋向合作。〔11〕
  谢晓非等人考察了儿童的合作行为,结果显示,5~6岁儿童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合作意识,在游戏中能够考虑对方的利益和感受。由于儿童处于自我中心状态,他们只有在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的基础上才会考虑对方的利益。
  二、观点采择能力与儿童的合作认知
  (一)观点采择能力的意义和作用
  亲社会行为的发生需要特定的认知技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观点采择能力。观点采择是一种信息的收集过程,是个体对特定情境中他人的思想、情感、动机、需要的认知和理解,它为儿童更好地理解情境以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提供了认知前提。在此基础上,个人可依据已获得的信息作出相应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决策。儿童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是指儿童转换思维角度,并在此基础上与他人进行交流,在头脑中将自身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自我的特征与他人的特征进行比较,进而对事件作出准确推断的能力。〔12〕具有观点采择能力的儿童能够充分理解他人的需要,并发生相应的亲社会行为。只有当儿童达到一定的年龄时,他们才干获得最基本的观点采择能力。
  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作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核心,在儿童社会化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皮亚杰通过著名的“三山实验”指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将自身和他人的视觉印象经验区别开来。他认为儿童最初的世界完全是以他自身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的,儿童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观点采择能力,才干实现真正的去自我中心。
  (二)观点采择能力的类别
  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观点采择能力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认知性观点采择能力
  认知性观点采择能力是指个体考虑他人的思想和意图的能力。当个体有意识地去组织一个游戏或是想赢得游戏的胜利时,他经常需要进行认知性的观点采择。〔13〕
  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认知性观点采择能力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和教育的不时深入而逐渐发展和完善的。它不只需要具体形象思维,而且需要笼统逻辑思维的参与。年龄较小的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推理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认知性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较为缓慢。
  我国学者张文新等研究发现,6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脱离认知上的自我中心主义,但在准确推断他人观点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困难。6~10岁是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10岁左右的儿童已经能够根据环境信息准确推断他人的观点。
  2.知觉性观点采择能力
  知觉性观点采择能力是指个人能以他人的感官知觉事物的能力。知觉性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早于认知性观点采择能力。儿童一般在3~4岁时就能认识到自身看得见的东西他人不一定看得见。例如,一名儿童想要爬上桌子拿柜子里的饼干,但柜子太高,需要再垫一个小凳子才干拿到,而小凳子在柜子的底下,这名儿童的视线正好被冰箱挡住,因而找不到小凳子。这时另一名儿童在客厅玩耍,发现了他的困难,于是告诉他小凳子在哪儿。这个事例反映出后者能从前者的角度知觉他的困难,说明他已经获得了知觉性的观点采择能力。
  3.情感性观点采择能力
  情感性观点采择能力是指个体理解他人的感觉或情绪的能力。这类观点采择能力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体辨识他人情绪的能力,如区分快乐、伤心、害怕等情绪;二是个体利用线索来推断他人情绪的能力,如推断某人在哪种情境中会高兴,在哪种情境中会伤心。情感性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使儿童更能体察他人的感受,进而表示出更多的、更有效的亲社会行为。
  总之,儿童通过发展和完善观点采择能力,从认定自身所想就是他人的观点这样一个极度自我中心的状态,转变为可以同时在头脑中坚持两种以上的观点,最终成为一个熟练的、真正能为他人和社会着想的“认知理论家”。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发展模式和影响因素等静态方面。
  三、儿童合作行为的影响因素
  关于儿童合作行为的影响因素,已有的研究涉和以下几方面。
  1.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个体在处置人与环境以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对值得做与不值得做的看法,它在未形成比较完整的价值结构系统时就存在,并且广泛影响着人们对行为方式和目的的选择。〔14〕
  李幼穗、孙红日的研究发现,价值取向对青少年合作行为的定向、个体的合作战略和个体对自我贡献的估价等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他们认为,个体的集体取向越强就越有可能作出亲社会行为,反之,个人取向越强就越不太可能作出亲社会行为。严进、王重鸣的研究发现,在利他型、合作型、个人型、竞争型价值取向的个体中,合作取向的人最善于跟他人合作,合作的效果也最大。
  2.性别
  大多数研究标明,性别对合作行为不存在影响。如Lindskold等人研究发现,四年级和五年级儿童在“俘虏两难”游戏中的合作行为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Madsen的研究标明,4~11岁儿童在“拔河”竞赛的合作中没有性别差异。另一些研究则标明,性别对合作行为有一定影响。Bonacich 等人认为女性更具合作性;Brown等人则认为男性更具合作性;李燕、曹子方研究发现,男男合作比率高于女女合作,男性比女性更具合作性;张丽玲以儿童为被试研究发现,男男合作频率高于男女合作,男女合作频率高于女女合作。
  许多研究者发现,非紧急情境下,女性更乐于助人,而在紧急情境下,男性提供协商的可能性更大;女孩更看重合作,男孩更看重竞争;女孩比男孩更善于分享,更注重分享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同伴的评价,更倾向于对同伴进行抚慰。
  3.自我认知、自我概念和情绪
  张智等人研究发现,学习能力强、自我评价高的个体更趋向于采取竞争战略;具有爱心、自制力强、能够根据活动的进展调整和控制自身行为的儿童则能更好地与人合作。
  个体的心境(情绪)与亲社会行为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心情愉快有利于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挫折、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容易诱发攻击行为。这是因为情绪具有扩散的作用,亲社会行为能延续良好的心境,具有自我奖励作用。相反,一个人心情不好时,会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从而减少亲社会行为的发生。〔15〕
  4.典范和群体规模
  有研究标明,在紧急的助人事件中,旁观者的存在会分散个体助人的责任,旁观者人数越多,个体对于自身援助责任的认定就越少,见危不救的内疚感也会减轻。相反,假如旁观者都表示积极,那么现场的积极干预行为就会增多。〔16〕
  一些研究者认为,在一些小型的、稳定的群体中,成员间重复的相互作用能引发高水平的合作,而大型群体中的合作行为则不稳定。〔17〕 但也有研究者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合作行为的稳定性与群体规模无关,取决于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和个体推测他人意图的能力。〔18〕
  5.交流、信任和同伴交往
  李燕、曹子方采用“囚徒两难游戏”和“懦夫游戏”研究了交流对合作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交流的预期能使被试表示出稳定的合作倾向;在交流中向对方发出合作信息或平等信息的被试,其合作行为大幅增加;合作中的语言交流和讨论等增加了相互的了解和信任,也推动了合作的进行。
  亲社会行为发生于人际交往过程中,相互间的熟悉程度以和个体的交往技能和战略对于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个体在群体中的人际关系越亲密,社会交往地位越高,亲社会行为就越容易发生。
  6.文化背景
  一些研究者对儿童的合作行为进行了跨文化研究。有研究者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的合作行为没有显著差别。Madsen等人采用合作板游戏比较了美籍英国人、黑人和墨西哥人中7~9岁儿童的合作行为,结果发现,各小组儿童的表示无显著差异,但墨西哥男孩比其他组的儿童更适应竞争环境。也有研究者认为,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具有一起的行为方式和倾向,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亲社会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的研究发现,东方儿童比西方儿童更乐于助人和合作;农村儿童比城市儿童更具有合作性;工业化程度较低的社会的儿童比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社会的儿童更具有合作性。〔19,20〕
  四、简评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移情、道德推理和观点采择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三者交互作用形成合力,激发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一)培养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是发展儿童合作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22:24:00 | 只看该作者

  观点采择是移情和道德推理的基础。移情是一种建立在一定认知技能基础上的情感反应,道德推理的进行也必需首先具备接受和加工他人信息的能力。观点采择只是一种信息的收集和处置过程,并不一定会引发个体的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个体的价值观与内在信念,二是个体的动机成分;前者是道德推理的过程,后者是移情中的情感成分,两者的协调一致是亲社会行为发生的最终决定因素。
  (二)合作行为训练是合作行为发生的重要途径
  移情、道德推理和观点采择能力构成了完整的亲社会行为倾向,它是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这种“倾向”和“心理过程”要转化为最终的“行为”,还必需有一个外在的诱因作“催化剂”,促使人发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增强合作与助人的动机。当外界的刺激强度逾越一定的阈限时,个体就会发生真正的亲社会行为。假如儿童体验过合作所带来的胜利经验,他们就会更多地发生合作行为;教师在指导语中多用“我们”少用“我”,也可以促使儿童发生一种与他人在一起为一起目标而工作的感觉,从而发生合作行为。
  参考文献:
  〔1〕李幼穗.儿童发展心理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998:219-243.
  〔2〕〔6〕〔8〕〔16〕〔19〕赵章留,寇彧.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117-121.
  〔3〕〔5〕陈琴.4~6岁儿童合作认知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4):14-18.
  〔4〕BROWNELL CELIA-A,CARRIGER MICHAEL-S.Changes in cooperation and self-other differentiation during the second year 〔J〕.Child-Development,1990,61(4):1164-1174.
  〔7〕HAY D.Cooperative interactions and sharing between very young child and their parent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79,(15):647-655.
  〔9〕JACKSON M,TISAK M S .Is prosocial behavial a good thing:Development changers in children’s evaluations of helping,sharing,cooperating and comforting〔J〕.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1,(19):349-367.
  〔10〕张丽玲.两难问题儿童对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4):25-29.
  〔11〕庞维国,程学超.9~16岁儿童合作倾向与合作意图的发展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31-35.
  〔12〕林彬,程利国,李其维,等.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干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6):1030-1033.
  〔13〕李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M〕.上海:上海科学普和出版社,2002:153.
  〔14〕章志光,董婉月,刘磊.价值取向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1990,(4):46-50.
  〔15〕寇彧,唐玲玲.心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44-49.
  〔17〕S J COX, T J SLUCKIN,J STEELE.Group size,memory, and in teraction rate in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J〕 .Current Anthropology,1999,40(3):377-399.
  〔18〕〔20〕苏红,李艳华,任永梅.关于合作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76-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 07:1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