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城市邻里关系中的儿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22: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王 涛 彭 怡
  一、考虑缘起
  
  幼儿园生活是小朋友一日生活的主要内容,但是离开幼儿园之后,小朋友会去哪里?会做些什么?在南京师范大学里有一大片草坪,一年四季,但凡没有下雨的时候,下午接园时间一过,就可以在这里看到很多小朋友追逐打闹,家长则围坐一边唠家常。每当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心里难免想到童年时代的一些事情,离开幼儿园回家要忙碌的事情很多,左邻右舍都是玩伴,虽然没有现在这样的大草坪的环境,但是游戏无处不在,而那时候小朋友与邻里交往是生活中再普遍不过的事情了。但是暑假做家教的经历,让我对现在城市邻里中的儿童发生了好奇感。六岁的囡囡(化名)看到我和她的邻居打招呼之后,偷偷地拽着我的手小声地说:“他家有个小狗,白色的,咬人的。”“你去他家玩过?”“没有。不认识他。”后来问过囡囡的妈妈,是否会带囡囡去邻居家玩,她说:“不太可能,人家情况我不大清楚,怕影响人家生活,见面打个招呼就够了。也不用人家协助什么的,人家也有自身的事情吧。”
  这位母亲的思虑代表当下很多家长的看法:尽量维护家庭的隐私,不要干扰他人生活。二十几年的光景,“商品住宅套间成为家庭单位的社区结构,左邻右舍没有任何亲缘、业缘关系或交往历史,使得保守的邻里关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城市邻里间的关系急转直下,“邻居间相互交往少,交往程度低;邻里间缺乏深入了解,相互了解程度低;邻里关系的相互支持功能弱化,相互支持功能程度较低。从总体看来,都市居民邻里关系出现淡化和表层化的特点。”从横向看,邻里范围的缩小。……从纵向看,表示为邻里交往深入程度减低,相互的了解只停留于诸如‘家里有几个人’这样的表层次上,深入了解的程度较低。小朋友从“散养”到被迫与家长蜗居家中。在这种影响中,小朋友与邻居的交往发生变化,影响小朋友与邻里交往的原因是什么?在这种变化中,小朋友的角色是什么?如何看待儿童对社会的贡献?
  
  二、邻里和城市邻里关系的变化
  
  邻里是社区组织中的重要局部,所谓邻里是指“住地毗连的人们认同特定的角色,据此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邻里关系),有着显著的认同感和感情联系。由此构成相对独立的小群体。”关于邻里的社会功能,“社会学认为,邻里之间有相互支持的社会功能,即邻居间能够在小范围区域内提供合理的相互维护和相互协商,使邻居间有平安感和信任感,在生活中互通有无,一起解决生活难题。”此外,何肇发认为邻里对于涵盖其中的家庭具有生产互助功能、生活服务功能,社会整合的功能⑥。
  人的存在、家庭的存在离不开群体,人天生具有合群性,“人的生存离不开人群(社会),人群的聚集是社会内聚力的表示,在物质空间上体现为密度,中心与非中心体现在密度的差别上。成组、成团体现有秩序的接近,只要有人群就有中心。此外假如中心变得过于拥挤,人会自动地拉开距离,维护其个人与小群体的私密性和领域性。公共性和私密性是人的基本需要。”个人以最适合自身的方式调节与邻里之间的关系,在公共性和私密性中间进行选择,邻里关系会不时的变化和调整。
  保守的大杂院、四合院的居住样式,转变成了“高楼蜗居”、单元房式的居住样式。这种居住样式的改变直接引发邻里关系的变化,“在保守的居住区中,由于公用设施多,公用部位多,决定了邻里之间交往的频繁,因此也就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邻里之间有很多公用的设施和场所,邻里之间互动交往频繁,这种人际间的熟悉程度能够加强相互之间的关注、信任,邻里之间的关系比较稳定、互助性强。保守邻里间的生活服务功能较强,育儿和养老等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邻里守望相助中实现的,这种良好的邻里关系在很多程度上弥补了单一家庭的缺乏。但对家庭的个性和隐私性维护缺乏。
  而“城市居住条件的改善,又为减少琐细的生计纠纷和柴米油盐低层次的互助、互动,把剩下来的精力用于满足高层级的精神交往发明条件。”⑨而电话、网路等等媒介使人们的联系更加便当,邻里的地缘性影响减弱。现在的邻里间,直接交往减少,家庭的隐私性尽量得到维护,人际交往的自由度、自主性提高了。
  在肯定现在邻里关系最大限度的维护了家庭的私密性的同时,邻里间公共性被弱化,邻里间不再唇齿相依的亲密关系,肯定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廖常君认为:邻里关系淡漠带来消极影响加剧,首先是违法犯罪事件日益增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情感的沟通,使人缺少了精神慰藉和平安感,人的个性受到压抑。
  
  三、影响儿童与邻里关系的原因
  
  邻里间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生活。特别是家庭之外的生活。从儿童发展的角度看邻里关系,邻里之间是由不同的家庭组成的一个非正式的小群体,家庭间家长的交往赋予邻里交往以教育的意义。邻里与儿童之间的交往是双向的。影响儿童与邻里交往的原因:
  (1)时间因素
  儿童与邻居交往应该在什么时候最合适,假如是在邻居休息的时候或家庭中重要事情时候,小朋友的到访可能会受到限制。有的家庭则是表示出特殊的作息规律,比如说,家长要上夜班,白昼需要休息,不允许打扰。
  从一个家庭的生长史来看,有的家庭曾经因为子女的病逝的原因,心灵受到重创,而拒绝其他小朋友的到访,或者长时间的逗留。
  (2)空间因素
  邻里因地结缘,居住的近,但是房屋结构和居住面积等等因素也会影响小朋友交往,比如说,有的家庭居住面积过小,屋内没有足够游戏空间;或者有的家庭由于装修等原因,出于平安和健康考虑通风而暂时不居住;室内缺乏符合儿童健康的装潢。
  (3)人员因素
  ①家庭成员的身心素质。
  邻居一家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影响儿童与其交往,假如邻居家有人患污染病等疾病,交往会受到限制,同样,假如邻居家庭中,有的家庭成员过于抑郁、怪癖,可能家长出于平安考虑是限制小朋友交往。
  ②家长的职业、家庭经济水平、学历因素。
  家长的职业和家庭经济水平对儿童交往的影响比较明显。如,一位父亲就不希望小朋友和邻居交往,因为自身是大学教师,而邻居家的家长都是个‘商贩,地缘关系影响弱于业缘关系,这位父亲更倾向于小朋友和同事的小朋友一起游戏,尽管同事和自身不住在同一栋楼里。在访谈的过程中,有的家长表示:“他家的玩具都脏乎乎的,小朋友那么小,拿什么都放嘴里,我就不想带小朋友去。每次我去的时候,我小朋友吃什么,肯定给他们一份同样的,但是他们就不会。不能说他们小气,可能是没有注意。”小朋友的玩具、食物等等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庭关于小朋友的消费支出,也是对家庭经济水平的反应。家庭经济过于悬殊,也会影响家长对邻居的交往。
  ③家庭结构。
  在儿童与邻里交往的过程中,邻居的家庭结构如单亲家庭、丁克家庭、主干家庭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儿童的同伴选择、儿童交往的内容等等。如在访谈过程中有的家长就明确表示不喜欢小朋友到邻居家去,“他家就夫妻两个,也没个小朋友,我家小朋友去他家做什么呢?要是有个小孩,过去玩玩也蛮好的,他们人挺好的,不过我不知道我小朋友去了能做什么。在家玩会,就该休息了。”
  (4)文化因素
  乡土社会中,家长的价值观中,把邻里守望相助、和睦生活作为重要的生活内容,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让这一保守观念传送下来。现在的家长观念中,这一保守意识发生了变化,家长的邻里交往自身就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有其客观原因,但是主观意愿中对个性生活、隐私的维护意识增强,自主性、独立性、自由度逐渐增强,人际交往趋于物质化,功利化倾向。
  
  四、儿童在变化中的位置
  
  (1)家长身后的“小影子”
  现在社会中的人际交往频繁,但是成人间的交往趋于功利性和物质化,家长的朋友往往都是同事、同学等等,很少有把邻居作为朋友的。家长间交往频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对待邻居的态度,交往过少,不容易建立信任感和亲密感。假如仅从家长的角度看,他们不会因为这种交往的减少而发生实质性的影响,特别是信息化社会的今天,电话、网络等等通信方式的便当使得家长自身的交往需要得以满足,人际关系网络扩大化了,而且相对于并不熟悉的邻居而言,自身的隐私需要得以实现。
  家长对待邻居的态度,是在生活中,通过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言传身教传中,传送给小朋友的。小朋友的价值观念体现家长的价值判断,小朋友作为被控制者的角色出现,同样,邻里和家庭之间的交互影响缺乏,或者偏向于消极功能。儿童在这个邻里群体中,不是主动的符号,而是受家长控制的符号,当完全被家长控制的时候,儿童在邻里中的意义就最微弱,邻里这一群体的意义对小朋友来说是名存实亡的,所以这样的邻里交往中,儿童的意义被家长的强大意志掩盖了。
  (2)“敲门者”
  儿童是邻里抵触的化解者或者邻里交往的开启者。当邻里发生抵触后,化解抵触带来的后果,需要家长放下架子,圆通一下。成年人的架子、脸面是饱含着尊严、地位、强势的混合体,带有极大的功利性,架子和脸面要展示给他人,满足他人的需要,当自身不能实现的时候,需要圆通,有的时候需要借助一些手段,这时候,儿童是最能够迎合这一需求的,相对于成人而言,他更容易服从,体现家长的意志;更希望通过完成家长交付的“任务”而体现自身价值,这是对家长爱的表达;儿童具有好奇心理,对待未知的事物充溢热情,儿童具有强大的发明力,能够化解抵触带来的麻烦。无论小朋友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化解者,儿童作为友善、真诚、善良的符号而发挥调试社会问题的作用。这源于儿童至真至纯的天性。供认儿童的天性,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对儿童的热爱和尊重,可以说人天生就有慈幼的心态,这种心态也赋予了儿童更积极的社会意义。
  (3)邻居家的朋友
  核心家庭很容易使自身孤立,然而随着小朋友一天天长大,生活经验日趋丰富,生活范围也需要逐渐扩大,家庭之间的交往逐渐丰满起来。有的时候,小朋友的交往成为家长们交往的主题,小朋友是交往的主角。因为小朋友的角色变化,家长的称谓也跟着变成“××的妈妈”“××的爸爸”,正是小朋友的交往行为使家长的角色更加丰富,称谓的改变也暗示着家长在以适应小朋友间交往的方式,调试自身的养育技能,以更好的扮演这一角色,比如说主动询问邻居家的小朋友是否在家,邀请或带小朋友到邻居家玩,对于同伴间如何互助学习提供一些支持和协商。
  当小朋友变为交往的主旋律时,家长之间的交流也不只仅限于柴米油盐这些事情,而是把育儿的困惑说出来,获取家庭之外的意见和经验,无疑多了一个生活中丰富教育知识的信息源,这样的家庭才不会自我封闭,多种信息的流入和输出,使得家庭的知识丰富、务实、可行。终究养育子女不只是家长能够轻易解决的问题。而小朋友之间的交往为家庭交流提供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个家庭都是一个教室,随时随地的言传身教中,小朋友之间、家长之间都可以分享相互的经验。
  邻里间守望相助的意义是借助儿童来实现的。儿童既是邻里交往的媒介,也是邻里交往的资源。
  
  五、反思
  
  当下核心化家庭趋向下,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家庭是不能孤立存在的,随着儿童的生长,家庭提供的资源逐渐不能满足儿童生长的全部需要,家庭的触角随同儿童的生长要伸得更广。而儿童作为家庭的触角也是邻里这一群体中,最为灵动的因子,他可以是不同家庭之间交流的媒介,也可以是邻里交往的主要内容。
  把儿童置于整个社会背景中,我们发现:虽然社会变化下,人口密度增加,但是人情味减少了,邻里间的情感性淡化,人际交往频繁但是更功利性。但是随着人们对实际认识程度的加深,乡土社会中和睦、互助的、人情味重的邻里印象逐渐被唤起,人们内心深处求善、互助的天性在消沉之后肯定会重现,在这个过程中,儿童这个符号正好契合人们心中的渴望,而且也只有“儿童被赋予各种未知的能力,这些能力能够引导我们走向一个光辉绚烂的未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2 12:4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