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2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舍的小说《四世同堂》读后感想心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8 10:09: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舍的小说《四世同堂》读后感想心得

  小羊圈就是整个北平的缩影,各类型人,各层次人,各年龄段人,通过不同家庭组合在一起。他们中所发生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北平被日本人控制下的遭遇,他们的无奈,他们的变化,他们的成长,他们的最终爆发。小羊圈不时有人死去,每家似乎都是出悲剧。

  百姓是那样无奈的活着,更无能扭转整个战争的进程。每个人在战时选择了自己不同的活法,有的沉沦,有的出卖,有的反抗……他们要活着,他们要吃饭,他们要养家糊口,他们要接受教育,他们要出门做小买卖,继续生活的现实有时不得不让他们低头。

  战争使他们失去了平静的生活,失去了亲人,失去工作,失去粮食,失去自由。老三和钱先生跳出了自己,他们使自己选择了另外的活法,他们想的不是小我,而是想到了国家,他们的爆发、反抗也点燃了整个小羊圈里还有那么点良知的人。妞子的死去让我在最后快要看到曙光的时候很伤心。以一个母亲的身份深深体会到了日本侵略的残酷和无情。对他们挑起的侵略和对我们的战争深恶痛绝,并向往成为战斗中的一员。书中有几个人物刻画的相当喜欢相当精彩,大赤包、祁老人、钱先生、冠晓荷。喜欢这本书并推荐给没看过的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5-18 10:10:01 | 只看该作者
《四世同堂》读后感

  昨天,当我读完了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最后一句话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会儿想到小说中的各类人物及其命运,一会儿想到老舍先生在小说中流畅的文笔、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和人物描写以及他对人物命运的安排,一会儿想到老舍先生本人最后的结局,思绪种种,不能言语。

  小说描写了北平的一个极其不惹眼的小胡同——小羊圈里的几户人家在北平被日本人占领之后的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生死命运。这里有一号院的钱家,二号院的李四爷和李大妈,三号院的冠家,四号院里的孙七夫妇、马老寡妇和她的外孙、小崔夫妇,五号院的祁家,六号院的丁约翰和小文夫妇,另外还有牛教授、李空山、蓝东阳、金三爷、陈野求、常二爷,还有英国人富善、日本老太婆等等诸多人物形象,人物虽多,可个个形象鲜明、性格突出,读者绝对混淆不了其中任何两个人。

  小说描写的中心是四世同堂的祁家,祁家四代人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在面临亡国的时候有着不同的人生选择。七十五岁的祁老人,代表的是旧中国的传统文化,苦出身,安分守己,只求过着不愁吃穿的日子,只求儿子孙子重孙生活在一起,四世同堂。第二代是五十多岁的祁天佑,是新旧文化过渡时期的代表,正直、善良、和气,是个老实的生意人,面对战争手足无措,被日本人挂上“我是奸商”游街,不忍侮辱,投河而死。祁瑞宣、祁瑞丰、祁瑞全是第三代,虽说他们弟兄三人都处于新文化的氛围里,每人却有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性格特点。老大祁瑞宣最有知识,但身受家庭的束缚,他深知自己应该赴国难,但终究摆脱不了尽孝的传统观念,所以只好鼓励老三瑞全逃出去尽忠,而他自己始终挣扎在理智与家庭情感的矛盾之中不能自拔,及至老三瑞全返回北平从事地下工作,才在瑞全的鼓励和支持下,找到了自己在国难当头时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从而获得了思想和行动上的一致,勇敢地去配合瑞全的工作。老二瑞丰是个不学无术、好吃懒做的家伙,结交汉奸,巴结日本人,甘心当走狗,结果死在自己结交的汉奸和日本人手里。老三瑞全是个大学没毕业的大学生,思想激进,敢于冲破传统的家庭观念,走进抗战的队伍,几年时间成长为一名胆大心细、勇敢而坚毅的抗战斗士。小顺儿和妞子是祁家的第四代,妞子拒绝吃共和面而饿死。不同的祁家四代人,思想各异,为人处事各不相同,在战争面前也显示出不同的人生态度。

  小说还阐述了战争时期国和家之间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思想。国有难,家便是枷锁,拖住人们不能赴国难,使人顾了家便不能顾国,顾了国便不能顾家。亡了国,家也就失去了依托,纵使想苟且偷生也不能如愿。这点在祁瑞宣的身上得到了最深刻的刻画和体现。

  就像许多其他的小说一样,作者总是安排坏人在做尽了坏事后没有好下场或不得好死,如罪大恶极的冠家的大赤包( 妓女所所长, 被日本人抄了家,死在日本人的监狱里)、冠晓荷(被日本人消了毒——活埋)、招弟(做了日本人的特务,被瑞全掐死在山洞里),集各种丑臭于一身的蓝东阳(死在日本)、胖菊子(堕落为娼妓)、李空山(被日本人格了职,沦为流氓)。但好人也并不全有好结果,如李四爷(热心肠,以帮助别人为己任,被日本人打死)、小崔(被日本人砍了头)、尤桐芳(被炸死)、钱家的钱老太太和大儿子(因钱默吟被日本人抓走)、小文夫妇(死在给日本人表演的戏院里)、生活在城外的常二爷(不忍被日本人罚跪的侮辱而气死),祁家的第二代祁天祐(被日本人拉去游街,跳河)和祁家的最小的孩子妞子(饿死)。作者细腻的文笔,让人时时看到侵略者种种令人发指的暴行,故而时时为故事中的寻常人物的命运揪着心、皱着眉,而到最后竟掉了泪。当看到妞子拒绝吃日本人发的共和面时,就想着或许老舍先生会安排她饿死,果然,就在胜利的消息传来的前几分钟,妞子死了。胜利也不能叫死了的人生还,胜利也抵消不了溢满心间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仇恨。想着钱默吟和他的孙子也许会在日本人投降前的最后几秒钟让日本人杀了,还好,老舍先生手下留情,整个小羊圈的人们聚在一起欢迎胜利回家的英雄。老舍先生通过小说诅咒凶恶残暴的侵略者,诅咒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战争,诅咒那些未褪尽兽性的人们,甚至诅咒将原子弹应用于战争,尽管对待野兽很管用。

  小说中人物的命运老舍先生尽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安排,而老舍先生自己的命运倒是好像掌握在了别人的手里。没有死在战争年代,没有死在残暴的日本人手里,历史好像是给中国人开了一个极大的玩笑。如果说在入侵者面前,有些人卖国求荣、卖身求荣、屈膝变节是可耻可恨的话,那么在没有外敌入侵的时候,那些将看不见的刺刀、匕首刺向自己的同胞的人是不是更让人痛恨呢?好在历史的车轮始终向前,人类也在学会慢慢成长。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再现,也是现实生活的虚拟和理想化,因为正如好人不一定有好报一样,现实中坏人不一定都能得到惩罚。但人们可以通过文学作品,通过那些无声胜有声的文字,向全世界呼喊,向全人类呼唤正义、善良、勇敢、和平、自由、平等和民主。

  伟大的文学家是不朽的,就像他伟大的作品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5-18 10:10:08 | 只看该作者
《四世同堂》读后感

  在每天上下班拥挤不堪的的地铁上,勉强读完了老舍的《四世同堂》(电子版)。我不太懂得如何评价一本书的好与坏,但是这本书真的让我忘了每天三个小时挤地铁的漫长,忘了前胸后背都和陌生人的身体紧紧贴在一起的尴尬,但凡有个缝隙放手和手机,我的世界就不是地铁,而是那个日本侵华期间的小羊圈——整个北平的缩影。

  在我看来,老舍这部作品的一个很大亮点就是,他让每一个人的命运都与这场战争紧密连接在一起,不管你是不是想牵扯进去。比如,钱默吟老先生,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想吟诗作画、品茗赏花、与世无争的大闲人,却第一个见识了侵略者的残酷,也早早领悟到无国则无家、唇亡则齿寒的道理。战争,让这个清水闲人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意识到了:国兴旺时,闲人得做;国遭难时,匹夫有责。战争,让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诗人,年逾六旬慈祥和善的老者,捋胳膊挽袖子,横眉立目,奔走在抗敌的生死线上。战争凯旋,他成了英雄。

  故事情节的另一个特点是,凡是想着战争不怎么关我的事的人,往往早早殒命,且他们的死与日本人紧密相关;而那些积极抗战的人,反倒活到了抗战胜利。这可能是作者有意为之,但也有其道理。小文夫妇,那对精致美好似又不谙世事的并蒂莲,死得那么惨烈;小崔,简单朴实的底层劳动人民中的一个,死得那么糊涂;大赤包胖菊子,骄傲无知可悲可笑的典型代表,死得那么悲惨而大快人心;祁瑞丰冠晓荷,认贼作父无药可救者的典型代表,死得那么悲凉可笑而令人欢欣。而钱默吟,瑞全,高第等,却活了下来,看到了胜利。恰如战场上,那勇敢杀敌、冲锋陷阵的将士与那些畏首畏尾,被枪炮吓破了胆而不敢向前冲的懦夫相比,前者活下来的可能性倒更大些。

  还有几个小心得

  1。思想上的统治非常重要:日本人纵然没什么大智慧,但依然懂得宣传“日中亲善”,“我们来不是为统治中国而是帮助中国人民赶走共产党”,以及对我们的国民进行奴化教育,从娃娃抓起。其实,我国的历史上,历朝历代亦是如此,都有一个统治思想,使国民都接受统治者灌输给他们,便于国民被统治的一种思想。当然,这种思想固然有其好处,但也因此,国民看到的,不过是统治者希望他们看到的东西,想到的,不过是统治者希望他们想到的东西,听到的,不过是统治者通过对媒体的控制而发布的一些想让国民听到的东西。如此这般,国民就非常好统治了,但也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可以一齐朝一个方向努力,因为大家想法一致。这样的社会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很好的发展,但是,长远来看,必定会出问题。尤其是,当我们有了网络,一个普通民众的呼声可以一夜之间传遍中国,一个想法可以一夜之间传遍全球。

  天佑与老舍:他们的死很相像,都是因为受了点侮辱而自杀,如果是我,一定不会去死,好死不如赖活着。

  老舍时代的捐官、老实人不吃香等和现在的情况多有相似。

  同为女人,我就更关注作品里面几个主要女人的命运。下面简单陈述一下:

  大赤包:粉墨登场,使奴唤婢;但凡出门,亦陀护驾,晓荷拎包,招弟相伴,好不威风。皆因无知者无畏。但作为妻子,丈夫不疼;作为母亲,女儿不敬;作为官员,下属不忠;作为女人,美感全无;所以,从哪个角度讲,她能不是一个失败者呢?从哪个角度讲,她都是失败者。如果说他有那么一点点值得赞美的地方,那就是用错了地方的一点“胆识”与“魄力”。

  胖菊子:她和大赤包是一类人,唯独少点大赤包的“胆识”与“魄力”,但结局一样悲惨。

  尤桐芳:人美多才有心计,骨子里有股硬气和正气,奈何生不逢时,命途多舛,但也死得壮烈。

  小顺儿的妈(韵梅):她是一个生在新时代的旧女人,看到大赤包、胖菊子的招摇和打扮,她竟然丝毫不动心,只觉得自己坚持信奉的东西是对的,她坚信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坚信他就应该全心全意为老人、孩子、丈夫服务而忘了自己,坚信自己就应该完全遵从老人、丈夫的命令而忽略自己的感受、改变自己的意志(也许她根本没有自己的意志),坚信女人就应该在家里照顾全家老小吃喝用度,而不该“招摇过市”、“抛头露面”,把自己打扮的摩登一点。但是,韵梅的美好之处在于,她有一颗善良的心,女人的善良是她们最美的荣冠。因为善良,她爱得无私,不管瑞宣待她几分亲热,她对丈夫总是怀有百分之百的爱;因为善良,她有智慧处理家庭里的各种关系,不论祁老人,天佑太太,还是瑞丰瑞全;因为善良,她非常勇敢,在各种危险的境况,她从不退缩,比如需要营救丈夫的时候,比如要为全家领共和面的时候。韵梅的瑕疵完全可以原谅和理解,因为善良。

  招弟:环境决定命运,换句话说,你周围的人决定着你的命运。招弟性本良善,并非不可塑造,但是,他的父亲母亲都是急功近利、狗苟蝇营的小人,所以招弟的悲哀全赖她的父母。由招弟身上,我们亦可看到,女人的脸蛋之美并非最重要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尤为可悲。

  高第:她的确不如妹妹漂亮得宠,但是,她也得益于此,倘若她比妹妹更漂亮更在妈妈面前得宠,那么她就会更想她的妈妈,命运也将和妈妈妹妹一样悲惨。所以,相貌不甚美的女人,万不必自怨自艾,因为说不定,这正是一份礼物。通常而言,女人多一分美貌,便少一分智慧,美貌智慧兼而有之的女人,通常命运不好,因为她们总能承受那些命运加给她们的不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5-18 10:10:14 | 只看该作者
《四世同堂》读后感

  今年春节,终于读了老舍的《四世同堂》。按照作家周国平的说法,好作品的标准是读完后想说些什么,毫无疑问,《四世同堂》就是这样的好作品。

  (一)

  先说说小说里的人物。老舍先生在这部作品里塑造了几十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印象最深刻的是“大赤包”。

  大赤包大约四五多岁,头脑清楚,工于心计。日本人占领北平,在小羊圈胡同的邻居们如祁老太爷相信只要安分守己自己的日子照样过时,她已经很有政治头脑地嗅到了局势变化对个人的影响,开始到处“运动”,最后如愿以偿地弄了个妓女检查所的所长。当上所长之后,大赤包如鱼得水,大敛钱财。

  民国的妓女有合法的,也有暗娼。对合法妓女定期检查,如果有病,就吊销执照。对暗娼,坚决取缔。大赤包的寻租方式是,合法妓女要上贡,否则就说你有病,让你干不下去。暗娼更是要上贡,否则直接取缔。就这两项还不够,大赤包还想方设法地逼良为娼,把蛋糕做大,获取最大利益。

  大赤包是个有气场的人,注意形象,善交际,接人待物的分寸拿捏的很好。这样的人在现在社会也算是女强人了。只可惜,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碰上不按常理出牌的鬼子,最后被比她更恶毒的朋友蓝东阳出卖,死在日本人的监狱里,罪名是贪污。

  大赤包这个形象很丰满,老舍先生也写到她的感情生活。一个四五十岁的妇女,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丈夫对她只有敬畏,没有宠爱。自然地她对至少表面上对自己言听计从的下级高亦陀产生那么一些微妙的感情,可悲的是,高亦陀利用她的信任,卷走了八万元消失地无影无踪。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即使精明如大赤包这样的人物,最有也落得鸡飞蛋打,搭上一条命。

  (二)

  另外一个有特点的人物是祁瑞丰,他的特点是无聊。

  他不像大赤包有心计,完全不觉得日本人来了和自己有什么关系,照样地吃好的,穿好的,看电影,逛公园。祁瑞丰和祁家安分守己的家风格格不入,完全是一个惯坏了的老二。他嘴甜,爱热闹,对鸡毛蒜皮的小事津津乐道,在老一辈亲戚里很有人缘。他自私,对别人冷漠无情。大哥被抓了,他还若无其事地参加迎接日本大使的集会。街坊小崔拉他的包月,在送他去集会后被日本人砍了头,下葬的时候他竟是一个子也不出。他没骨气,老婆跟了朋友蓝东阳,愣是咽了那口气,还照样地和蓝东阳称兄道弟。他人不坏,不会有意害人,就是自己瞎混着。他有性格上的懦弱,也有对家庭的依恋,父亲死时他哭的很伤心,但也就只有伤心,没有悲愤,更不会有国破家亡的感慨。

  人的价值观既有性格遗传,也有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在祁家这个大家庭里,祁瑞丰由于嘴甜,从小就是被长辈宠爱的对象。父亲祁天佑是个本分的生意人,恐怕是对孩子的教育不上心,母亲更是娇生惯养。在家庭遭遇灾难(大哥被抓),母亲看他对家里不管不顾的态度只是伤心,并无多少责备。虽说长兄如父,可是老大祁瑞宣性格的温和和维持大家庭和谐的压力使他并无真正尽到教育的责任。

  祁瑞丰这样的人在现在的社会恐怕是青年中的大多数,和平年代庸庸碌碌地混着,没有理想,没有责任感,太平而安稳,无聊地混日子自己也浑然不觉。在动荡的年代,祁瑞丰最后也死在鬼子手里。

  (三)

  和瑞丰的没心没肺地无聊不同,大哥祁瑞宣是痛苦、矛盾、纠结。瑞宣是街坊里文化最高的,念过大学,“英文说的像外国人似的”,在中学教英文。多年的传统教育使他身上有中国士大夫的民族气节,大学里的大学教育使他了解世界格局,而正统的家庭环境又使他背负着守护父母家人的责任。这些因素在瑞宣的思想里强烈冲撞,使他总是处在矛盾自责中。

  老舍先生花了很多笔墨描写瑞宣的心理。一开始瑞宣觉得不能像三弟一样报效国家虽然有些憋闷但是至少他是能保护家人的,用“弟弟尽忠,自己尽孝”来安慰自己。后来眼看着胡同里街坊一个个地遭难而他由于英国使馆的庇护还能相对安全,当英使馆最后也未能保护他的时候,家里和全北平一样闹着饥荒,冬天没有取暖的煤。一步一步地,瑞宣也明白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他的一己之力,根本保护不了一家老小。

  只有当他的底线也被彻底摧毁的时候,他身上勇敢反抗的一面才被激发出来了。在钱默吟的引导下,加入了反日的队伍,写传单,教育乡邻。瑞宣的转变可以说是被动的,他可以代表很多中国只是分子的心理,不惹事,怀有理想,迫不得已也能为国出力。

  (四)

  瑞宣的父亲祁天佑是个典型的生意人,将名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可就是这个本本分分的生意人也会莫名其妙地招惹了日本人。日占时期物资紧张,实行货物“搭配”,布店开始要搭个伞卖,后来又要搭雨鞋卖。这些祁天佑都忍了,可是日本人硬说他多拿了东西,让他穿上一个“奸商”的褂子,在街头游行,名誉扫地。

  最珍视的东西被践踏了,祁天佑的心被掏空了,精神支柱没有了,他无法忍辱负重,选择了永远离开。看着滔滔河水,就想着让河水涤荡被侮辱了的身体和灵魂,毫不留恋地跳进河里。祁天佑受辱投河这一段,和老舍先生后来的遭遇如此相像,我想天佑珍视的恐怕也是老舍先生最重视的。

  (五)

  祁老太爷是典型的老北京,凡是“忍”字当头,没有过不去的坎。日本人刚来的时候老太爷还常拿义和团说事,坚信北平的“乱”出不了三个月。对国事能忍,对家事也是本着“家和万事兴”,即使瑞丰再混账,在老太爷眼里也还是乖孙子。

  日本人占了八年,期间发生的各种事情大大出乎祁老太爷的预料,也大大打击了老人家的信息。什么都看不明白了,无所适从。寒冬里没有煤,老太爷蜷缩在炕上忍着。天天吃“共和面”,也忍着。最后,当重孙女饿死的时候,这位凡事忍耐的老太爷终于发出了怒吼,是反抗的怒吼。

  (六)

  再说一说老舍先生笔下的北平。老舍对北平的热爱在书中体现在各种细节中。秋天宝石般的蓝天是典型的北平的秋,还有那脆梨甜枣,街上的兔儿爷,讲究的点心铺。这些细节的描写透着老舍对北平由衷的热爱,有些自豪骄傲,却是那么不经意地,就像北平人的性格。

  (七)

  最后还有个有意思的是日占时期的北平的房地产。那时候还是市场经济,日本人来了,郊区有钱人家也跑到城里,城里人多了,房子的价格就上去了,房租也上去了。不记得书中写的具体价格了,就惊讶于中人(相当于中介)要拿走成交价格的50%,可能是当时媒介不发达,中人佣金自然就高了。即使这样,中人的地位也并不高。可见当时的房地产应该是价格不高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5-18 10:10:20 | 只看该作者
《四世同堂》读后感

  最近迷上了老舍先生的小说,《老张的哲学》、《月牙儿》、《离婚》等甚至是中学就读过的《骆驼祥子》全被我拿过来读了一遍,真正地感觉到老舍先生的文学素养是多么让人惊叹!在他的这些著作中,我最喜欢《四世同堂》这本小说,花了半个月的时间终于把它看完了, 总共有1200来页,分为三部,分别是《惶惑》、《偷生》和《饥荒》,真实地纪录了革命战争期间中国首都北京的社会现状,展现了满目疮痍的真实图景。

  这部小说是发生在 那血 雨 腥风的年代里古老的北平城中那处小小的小羊圈, 在那小小的羊圈里有 谨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带忧郁的瑞宣、由隐士诗人变为革命斗士的钱默吟、任劳任怨的大嫂、热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爷、狡猾却正直的白巡长、乐于助人的李四爷四大妈、无聊无耻的瑞丰、冠晓荷、阴狠的大赤包、蓝东阳、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堕落的招弟、聪明勇敢的桐芳、最终成为革命青年的高弟,还有孙七、小崔夫妇、陈长顺、小文夫妇、丁约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在眼前跳动,漫长的八年,发生在小羊圈的人们身上、一切北平人身上、一切中国人民身上的困苦屈辱不幸死亡反抗斗争,使我更深切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那段历史,那些从历史教科书上获取的比较抽象空泛的认识,仿佛有了血肉,而激发出无比的责任感、 爱 国心 ; 虽然没有正面去描写大规模的 战争 场面,却仍然能使人深刻地体会到 战争 给人类带来的无穷的灾难,这部书堪称得上是中国版的《战争与和平》 , 无悔 我沉迷于它大半个月 。

  《四世同堂》开始于抗日战争之前那个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光,结束于抗日战争胜利的美丽时刻,而期间人们经历的便是那个最黑暗,最痛苦,最磨练自己的时光,其中一个关键词自然是被中国人民深恶痛绝的日本鬼子,他们所做的种种令人发指的事以及他们近乎变——态的心理,使每一个描写他们的作家不得不咬切恨齿、紧缩双眉,但使我钦佩的是,老舍先生并没有用非常激烈的语言去深批日本人,一方面他用一种冷幽默表面上轻描淡写、若有若无,蜻蜓点水般描写,但就是这么几滴水,已足以揭示出他们令人恶心的心态,通过这些文字,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的是老舍先生轻蔑的眼神和淡淡地冷笑;另一方面,作者也没有全盘否定日本人民,这从书中小羊胡同1号门的一位日本老妇的言行举止便可看出。可见,对于日本人,作者还是很理智的。 书的另一个重点,便是汉奸了。老舍先生笔下的他们让人读后对于他们的行为不禁咬牙切齿,而对于他们的死却又无法觉得痛快。书中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无法用只言片语来判断他们。他们因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又因日本人的到来而死。这些汉奸们即使到了临死仍执迷不悟。大赤包在狱中仍一直让别人称她冠所长,仍一直相信日本人一定会就她出去,一直做着风光无限的梦,但梦终究还是梦,最后她还是惨死在狱中。冠晓荷,我一直觉得他对日本人照了魔,无论何时何地,他对他们永远是必恭必敬,鞠大于九十度的腰,对他们笑脸相应,他对日本人就像当初臣民对皇帝,就连提起都会心惊肉跳。直到临死,日本人要将他活埋的时候,他也没有任何异议,就连日本官宾查他档案的时候,对于他的这些态度都称之为“良民”。祁瑞丰,蓝东洋,胖菊子,这些都是中国人的败类啊!而当我读到几位汉奸的惨状后,我开始对他们的行为慢慢感到疑问,为 什么 ? 为 什么 他们及至死亡的边缘仍执迷不悟,硬要把自己向死亡的陷阱里推呢?或许这是源于他们对金钱、权利的渴望,当中国没有被侵略的时候,他们无权无势,而日本人的目的是吞噬中国,俘虏中国,他们知道只有凭借汉奸的贪婪以及中国腐朽的封建思想才能达到目的。这样便给了汉奸们升官发财的机会,而汉奸们又意识到了是日本人给他们带来了钱与权,理所当然他们更加拥护日本人,而还没得到这些的,便更会使劲各种手段去讨好日本人,这样便奠定了中国汉奸前赴后继的情况。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汉奸们对利益的贪婪和渴望,自然使他们直接通向了死亡之路。其实不仅是汉奸,当今社会那些腐——败官员都是对自身的放纵,仅一 “ 贪 ” 字,便可至人于死地! 如果说汉奸是那个时代所造就的,那么我想招弟、野求更是当时的牺牲品吧!作为大赤包的女儿,她注定是不幸的。 生活 在一个极其虚伪、极其自私,不知荣辱的小人家中,就算她的本性如何善良、纯洁,正所谓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她变了,变成了一个只会享乐,没有思想,不懂正义、使命、爱国的女人!在妈妈的引导和妓——女们鬼魂的日子中,她堕落了,她不在懂得爱惜自己甚至引以为荣!在妈妈的惨死和爸爸的落魄中,她不在是那个纯洁的善良的少女了,珍珠港事变之前,招弟的任务是监视西洋人,她干这种事很在行。她,不光能盯住美国人、英国人,还能弄得德国人、意大利人、法国人、俄——国人,一古脑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她的肉体已经国际化了。  “ 正所谓”时代造英雄 “ ,时代也可以灭英雄,多少所谓的爱国者,心地善良的人都因为金钱权利的诱——惑而失去了自己,失去了 生活 的方向,一点一点地堕落!野求,曾几何时他也是一位有知识的爱国志士,可为了维持生计,给日本人做事,不得陷入了两难境地,家离子散,自我堕落,钱先生说得好,他是自己给自己挖了坟墓。就连金三爷这种打过汉奸的人,就因自己的生意渐渐好转而喜欢起日本人…… 钱与权对人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老舍在揭示当时一些人性的堕落的同时,也反思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 ? 为什么拥有几千年灿烂文明的泱泱大国会被日本欺辱?作者把问题的根源指向了中国古老的家族文化。家,在中国是礼教的堡垒,而这个堡垒却容纳了包括等级观念、宗法思想、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在内的家族文化的诸多内容。祁老人、韵梅他们都是受这种观念毒害最深的,祁瑞宣虽然是个博士,但在这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思想不免会受之波及,这应该就是他后来一直生活在自责与痛苦之中的原因吧!四世同堂是传统中国人的家族理想,是历来为人们所崇尚的家庭模式,也是祁老人惟一可以向他人夸耀的资本。他尽一切可能去保持这个家庭的圆满,享受别人所没有的天伦之乐,因此,他对祁瑞宣未经他的允许而放走老三感到不满,对瑞宣在中秋节日驱逐瑞丰不以为然,对儿子因受日本人的侮辱而含恨自杀深表愤怒,对孙女被饥饿夺去幼小的生命义愤填膺,他在忍无可忍之际终于站起来向日本人发出愤怒的呐喊,然而一旦抗战结束,他又很快忘掉了自己所遭遇过的苦难,对他的重孙小顺子说, ” 只要咱俩能活下去,打仗不打仗的,有什么要紧!即使我死了,你也得活到我这把年纪,当你那个四世同堂的老宗 “ 。家族文化的精神重负,就是这样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的。作品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中国人这种多子多福的文化心态,打破四世同堂式的家庭理想,中国人不论 怎样 人口众多,也不管体格如何健壮,最终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与看客。 读罢此书,荡气回肠,心潮澎湃,实为一本好书!

  老舍先生是我非常欣赏的中国作家,之前也不过看过他的话剧茶馆和几个短篇, ” 马裤先生 “ 、 ” 抱孙 “ 、 ” 眼镜 “ …… 他那不着痕迹的幽默让我彻底折服,他笔下的人物仿若一幅幅漫画肖像,看似夸张滑稽,可是琢磨之下却又发现如此神似。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滑稽人物也许是那个年代特有的产物,可是却也会一代代遗传到今天的我们身上 。 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塑造了中华民族这一特殊的民族,在先生的笔下,总会看到活生生的自己,让人掩卷深思……

  一场战争,一场血泪。希望我们这个饱经苦难的民族能够自信奋发,得到世界的敬重和尊崇。我愿在人生旅途上不断求索,寻找令人向往的光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4 00: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