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7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教学论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31 13:40: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教学论文
历史组 陈萍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以历史史实为基础的学科,它有其本身的知识结构,也含有其德育的结构。以史育德,既体现历史教学上的史论统一,又实现了历史在全面发展教育上的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在新课程标准下,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抓住学科特点,课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论从史出,循序渐进,制定多元目标,采取灵活性、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熟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淳厚民风和崇高气节,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将民族精神内化为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以史为鉴,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历史是一部大的教科书,“以史为鉴”可以让我们通晓古今之事,看尽社会变迁。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须先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从历史中汲取养分。”因此,从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对青少年的成长是十分必要。
1、培养青少年建立正确三观的需要
“现行教育缺乏引导人既了解自己国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也缺乏了解别国对人类文明贡献的研究;缺乏培养尊重公理,并在此前提下尊重差异和多元性的现代人的气质的功能。”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心里不成熟,单纯的靠他们自己的认知去认知世界,去看待社会问题,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比如,他们没有经历革命,就不知道到为什么去拥护共产党?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资本主义国家发达,还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如果没有历史教学,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难免会出现差错,就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通过历史学习,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
2、培养青少年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的需要
热爱自己的民族,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作为出生在中华大地上的一个人,要为自己祖国的灿烂文化而自豪,要认识到人们对祖国的这种神圣感情是与我们的共同利益密切相关的,人们总要在自己祖国的这个政治、文化、社会的特定环境中生存、斗争,祖国给我们的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而培养这种爱国的思想品质,学习历史是做好的途径。
3、拓宽知识,提升思想境界的需要
知识面的宽度与思想境界是奠定一个人思想品质的关键,因为只有思想境界高的人,他的胸怀才宽广。能做到与人为善;能做到不以己悲,不以物喜;能够爱心助人。而历史是一部丰富的人生教科书,通过历史人物的借鉴与学习,可以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因此,通过历史学习,在拓宽他们知识面,提升他们思想境界的同时,五行之中加强了德育培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5-31 13:40:59 | 只看该作者

二、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1、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历史教学我们可以了解无数的爱国主义事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源泉。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商朝的青铜器与天文历法、秦朝的兵马俑与万里长城、汉朝的造纸术与地动仪、隋唐时期的赵州桥、宋元时期的活字印刷与指南针,这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历史上的英雄事迹可以激发学生为中华振兴而奋发: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大平军勇破洋枪队、邓世昌勇撞日本旗舰、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狼牙山五壮士抗击日军……懂得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这些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爱国主义素材,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精神,使他们思想得到升华,点燃他们的爱国之火。
2、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司马迁曾说过:“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当代中学生所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就是要学好与考试有关的科目,在中考和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能考上名牌高中、名牌大学,就会有很好的前途,对其他的漠不关心。因此,这部分学生在学习只追求高分,思想倾向存在明显的“功利性”,从而导致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思想狭隘,精神空虚,一遇到挫折便会意志消沉、一蹶不振。所以要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用确凿的史实与饱满的热情,让学生明白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历史。我们今天所享受到的,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在人们的理想中存在,都是人类的祖先付出了千辛万苦,这些理想的东西才变成了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东西。人类理想的实现是没有止境的,一个目标实现了,历史就会为我们提出更多新的目标来。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上无数的历史名人所做出的卓越成就,正是因为他们的理想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才激发了他们执著、高尚、勇于开拓,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以此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3、在历史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
具有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作为文明的标志,延续至今。培养中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而通过历史教学进行集体注意培养有着很好的优势。关于集体话题在中国历史中可以说是举不胜举。如:原始部落的发展如果没有集体主义的存在,那他们就不能打败野兽的攻击,不能克服艰难的环境,人类就不能繁衍至今;抗日战争时期,正因为全国人民各个阶层这个大集体的集体注意精神,我们才能抗战胜利,有今天的新社会;在当代,全国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度过了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难关。可见,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们了解集体主义的作用和重要性,无形中加强了他们集体主义培养。
4、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中国的传统美德可谓是源远流长、深入人心,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通过历史的学生,可以加深青少年的美德教育,塑造正直、友善的人格品质。如通过孔子儒家文化的学习,让青少年懂得:立志勤学、爱国爱民、天下为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友爱、勤劳俭朴、谦虚礼貌等;通过历史人物的学习,如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宵”,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戚继光“封侯非吾志,但愿海波平”,于谦的“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林则徐“荀利国家生死时,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因此,通过历史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青少年的美好思想品质。
总之,对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历史课堂事情,我们在发挥历史学科对德育培养作用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通过各学科教师共同的努力,培养出品德优秀的后备人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7 19: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