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ljala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柴静《看见》读后感想读书笔记体会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6-6-3 00:11:32 | 只看该作者
现实有些残酷,中国的事情就像柴静引用的里尔克的诗: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能怎么办?柴静隐隐约约、断断续续地给出了一些答案:要么像钱刚说的“让问题浮出水面,自会一步步解决”;要么像卢安克说的,不带着任何目的去做事,不想着自己能改变什么,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但首先要做的是不屈服,不要像陈丹青说的那样从内心深处“认了”,觉得事已至此,一切都是徒劳。柴静举出的例子很多,美国民权之母帕克斯说“我只是讨厌屈服”,中国的胡适说“要独立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而眼下她的采访对象、为一瓶矿泉水要发票的郝劲松说:我要宪法赋予我的那个世界。

  我觉得,柴静是个决绝的人,人性的柔韧度似乎是她可望不可即的,至少暂时是。她关心“弱势群体”和发自内心地羡慕卢安克都可以说明这一点。她渴望像卢安克一样思考和看待问题,可那是另一种社会情境和价值体系下发生滋长出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就像卢安克说的:德国都已经完成了,中国才刚刚开始。她还需要继续上路,修行,我们更应该如此。

  最后要说的是,柴静和她的同事们(也是朋友)的故事也非常感人,也直接从侧面说明柴静能做到这样的成绩绝不是偶然,因为根本上,镜头前和镜头下的她是同样一个血肉丰满的人。陈虻表面精明、尖锐,时常语不惊人死不休,可内心却憨厚、寂寞;崔永元曾经的心如死灰和再一次的死灰复燃,让人心痛也让人心折;她,老范和老郝组成的三驾马车,彼此观察打量,彼此默默扶持,彼此理解和爱。老范中途出事离开,柴静第一次感到决定自己悲欢的人就是身边的几个人,在难得的重聚后,三人喝醉了把脑袋堆在一起说:以后哪儿也不去了,好歹在一块吧。可惜离别还是会发生,柴静告别了新闻调查,老郝自此再没和别的出镜记者合作,宁愿万水千山独自一人。

  这似乎也违背了职业精神,但管它呢,谁让她们相互之间如此眷恋,谁让她们有过这样一段无与伦比的骄傲的旅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6-6-3 00:11:37 | 只看该作者
柴静《看见》读后感

  断断续续,花了半年的时间终于把柴静的《看见》看完了。

  整本书如同我之前在网上看过的一段柴静参加演讲比赛的感觉是一样的,平淡而简单的开始,情绪慢慢的浓烈,最后再淡淡收尾。犹如一部影视作品,高潮部分拿捏的很好,也许这是作为一个影视工作者不小心将职业素养投射的美好展现。

  抱歉,她是一个记者,她一直坚持这么为自己定位。所以相比杨澜的《一问一世界》里那么多优美的辞藻,在《看见》里更多是平滑而朴实的词语,《一问一世界》会让人有无限的阅读欲,不想放手,只想一气呵成,而《看见》会给你哭的时间,那么多平实又感动的内容,允许你哭完再回来看。

  时间的关系,对于前面很多内容,因为时间久远,我很多都没有记忆,只能凭着去看,内容也相对平滑。第一次感动是在她讲到奶奶的离去,我的眼泪止不住的流,那种失去亲人的切肤之痛和不舍,在心里无法拭去,那时外公刚走,如同她不能忘记曾经与奶奶生活过得日子,我脑海中满满都是和外公的记录。之后没几天,无意间在手机录外甥女的视频里听到外公的声音,瞬间泪崩,外公80多岁,四世同堂,是喜丧,可是就是不舍。

  然后是非典,非典那年我高考,也许是还不懂事,对流感的恐惧并没有那么深,而我因为是艺术考生,在家复习的多,所以并没有太多感觉。得益于非典,我们艺术考生不用去市区考文化考试,直接在县城我们学校完成了,熟悉的教室,熟悉校园,熟悉的老师,身边还有熟悉的同学,让我放松很多。我如愿以偿上了大学,高考备考的日子妈妈没给我任何压力,一直告诉我说能考上就读,考不上看能不能买个学位(比较早的时候还有赞助入学),实在不行就学个技术参加工作。那段时间她在照顾我生活和情绪上没有任何一点错误,后来她才告诉我,她是看了多少关于高考相关的电视节目才总结出来应该如何照顾我那段时间的,她说她知道我很想上大学,必须帮我努力最后一把,支持我最后一把。

  虐猫事件是在互联网兴起后很大的一个事件。且不论事实的背后是什么,它博取了很多同情心,由此建立的互联网上那些所谓的正义人士所谓的爱护小动物的的组织,每天都在嘶喊着正义,嘶喊着爱护小动物,可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过激的行为伤害的是他们的同胞,在弱肉强食的食物链中,动物都是欺凌更低一层食物链的生物,而保护自己的同类,而他们为了彰显自己的公义同时伤害同胞的行为,真的公义吗?正如易中天所分析的中国人一般,他们只是为了在别人的痛苦中得到安慰,在安全的环境下舒发和发泄自己对社会不满的情绪。

  汶川地震是忘不掉的国殇,08奥运会是中国人的骄傲,卢安克对世俗的妥协是一种无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6-3 00:11:41 | 只看该作者
舆论致死,这是我对药家鑫事件的总结。虐猫女不幸遇到了互联网2。0论坛的崛起,药家鑫的不幸是遇到了移动互联网的1。0微博崛起,如果不是这样,也许舆论的力量不足以不将他判死刑来平民愤。我清楚的知道那个时间段,坊间确实流传撞残了不如开车回去再碾死,因为撞残了意味着接下来各种麻烦,受害者家庭的无休止纠缠和索赔,如果死了,那么就是2年缓刑和死亡赔偿金,没有纠缠。所以在当我看到新闻后并没有太多感触,只觉得原来真的有人这么做,我并非冷血,而是理性面对现实。父亲也出过车祸,对方膝盖骨粉碎性骨折,善良的父亲在当夜就拿出了家里所有积蓄交给医院,让医院好好治疗,可对方家庭呢?不依不饶,到家来那种盛气凌人的气势吵闹,受害者在法院拄着双拐表演给法官看他有多惨!背地里北京、上海、广州各种医院都去,全家7口人一起去,回来报销的食宿行费用异常的高,而且药费单还含有水分,再加上上有老下有小的抚养费,就这样法院判决了一个天价的赔偿金,连律师都说是我们整个市级都难见到高额赔偿,当我们借遍了亲朋好友,无力支付时,原本协议在父亲工资上按月扣付,哪知对方又三番五次去法院闹,要求强制执行,立刻支付余下的赔偿金。8年过去了的今天,我们家依然未能清偿所有债务,这对我们家也是一种煎熬。

  药家鑫这章确是很想给我父亲看的,因为我接受的也许就是药庆卫这样的直接教育,无条件服从和打击式教育,如果没有母亲悉心的照顾和开解,也许我就是另一个药家鑫或者马加爵。药庆卫随军多年,而父亲常年在农村基层工作,他们有共同点,不会教育孩子。药庆卫不仅自己打击药家鑫,还让钢琴老师也一起参与打击,其实对孩子并没有发育完全的心智打击是致命的,所以我很认同后面宋和柴静对话中对药家鑫心理分分析,也许因为我们3个都是在父亲不断打击中成长的孩子。不论过错先罚自己人,这对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和心智的完善是致命的,至今我印象中最深的,父亲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有什么用?你除了花钱还有什么用?”这直接或间接导致了至今我们之间都无法解开的心结。记得高二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一次唱歌比赛还是演讲比赛,我有和班长打招呼说我要参加,也许他忘记了,最后班内海选我没能上台,回家我偷偷在房间哭,爸爸妈妈走过来问我什么事,我说说完之后父亲没有安慰,而是反过来骂我没用,一颗原本受伤的心,再挨多两刀子。我很喜欢文娱活动,唱歌、跳舞、主持、演讲,这些在爸爸眼里都认为是不务正业,只有妈妈在支持我。我和宋是幸运的,我有妈妈,宋有柏老师,而不幸的是药家鑫和马加爵,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被这样不会教育的父母教育着的孩子。最近《爸爸去哪儿》特别火,希望新一代的爸爸们能有更好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

  写到这里就结束吧,乱乱的内容,讲到哪,想到哪,写到哪,这就是看完这本书的感觉,我不如柴静般拥有好的文笔,但也就这样记录在这里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2 19:0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