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3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培养教学论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16 01:09: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培养教学论文

摘要: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过度注重所谓的“解题经验”,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的培养。本文结合教学案例,通过“联系实际增强体验”、“动手操作,积累经验”、“引导推理,收获经验”、“抽象具体化,形成经验”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关键字:数学活动经验;动手操作;有效性;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四基”,即是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将“双基”拓展为“四基”,体现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理解,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可以得到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在学习数学的发展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也积累了经验。
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的一种体验,学生的年龄越大,认知水平越高,学生的体验会更加强烈,学习和运用这种体验的欲望就会更强,所以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应以学生为本,尽量以学生的实际年龄段,去设计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认真研究学生。既然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对学生来说这么重要,是数学老师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之一。那为什么小学生的基本活动在以前,即使是在现在依然得不到部分老师的重视呢?
一、“成绩”第一,观念不改
部分数学老师长期以来,在教学上,一直都是“牵着”学生走。交给学生考试需要的,而基本的活动经验就变成“填鸭式”的讲授、练习、以题海战术取代了基本活动的培养,老师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成绩获得分数的提升,也不断有其他老师运用这种模式“尝得甜头”,因为这样不断的解题、练习,让学生“熟能生巧”,导致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思维单一、死板,学生在小学的数学学习中没有得到一个长期性、有效性的活动经验的培养。终归到底,还是应试教育惹的祸。
二、课标了解不够,过度依赖多媒体
以前是“双基”,现在是“四基”,但是部分老教师们对课标并不了解透彻,或者有选择性放弃。数学基本没有办法考核,也无法体现在学生的试卷上,加上老教师长期的教学模式影响,又没有过多精力培养活动经验。另一方面,新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觉得活动经验可以在屏幕上获得。投影器、投影仪、白板等教学仪器设备的出现,给老师们的教学带来便利、也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过度的使用,比如剪对称图形、剪拼圆等教学过程需要学生动手,以增加他们的活动经验。但是在一线的部分教师,直接在屏幕上演示,甚至直接给出公式。学生记不住公式,不理解公式。如果让学生动手,让学生参与进来。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体现了活动经验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数学活动经验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数学素养,那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真正的经历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成为当前数学教学中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1]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6-16 01:09:41 | 只看该作者

一、联系实际,增强体验
在数学教学中,学习的内容如果和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在一起,无疑能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所以,我们要以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为载体,环环紧扣,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其指导作用体现在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从自己喜爱的活动中、提出自己真正关心的、真正想知道的。[2]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时、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出示一幅四格漫画图,图中是班上某一优秀学生的一天作息时间,一格一个学生常见的场景,如起床,上学,吃午饭,晚上睡觉等。老师问:“这是我们班哪位同学一天的生活情况,你知道吗?”这样贴切学生生活的漫画,简单的问题开始,学生很开心,纷纷回答。老师接着问:“这四格分别说的是什么生活什么情况?”学生回答:他6点半起床!7点30分上学!11:30吃午饭。晚上9点睡觉。教师接着说:“我们在平时要养成好习惯,按时起床、睡觉,才能健康成长,我们每天都要看时间安排我们的作息,所以我们是不是需要能和闹钟做好朋友?”接着拿出钟表开始学习时、分。
二、动手操作,积累经验
越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越是学生动手操作过的,学生越容易记住。前面说过,虽然现代多媒体被广泛应用,但无论课件制作得多么精美,老师讲解地多么到位。没有学生参与的数学活动,就是一种失败的教学行为,学生亲历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学生的活动经验积累的重要一环。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内角和》,老师分别发给学生三张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纸品,可以要求学生:
1、分别用量角尺测量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求出它们的和。
2、分别把三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将每个三角形的角的顶点拼拼试试。
3、通过折叠的方法,将角的顶点重合并依次拼在一起。
学生在经历以上的三个操作方法后,应该印象深刻。且学生在活动中感到成就感,会牢牢记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这个教学过程,学生的手动起来了,脑也动起来了,从而积累了活动经验,能掌握新知识的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帮助。
三、引导推理,收获经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扮演的是主导者,老师通过丰富的语言组织、巧妙的流程设计,让学生的活动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连接起来,思维跟着老师走,手跟着思维动,有机地使操作、思维、语言结合,从而收获有效的活动经验。
例如:在六年级的下册《圆锥的体积》教学中,
师:要研究圆锥的体积你想选择哪一种立体图形来作为研究的工具?
生1:圆柱体。
师:为什么呢?
生2:因为它和圆锥的共同点很多,都有一个曲面,而且底面都是圆形。
生3:我猜想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6-16 01:10:08 | 只看该作者

师:它们的体积大小有怎样的关系?
生4:圆锥是圆柱的一半。
生5:圆锥比圆柱的一半少。
生6:圆锥大约是圆柱的1/3。
师:圆锥的体积究竟跟圆柱存在怎样的关系,圆锥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想不想自己探索发现呢?请各小组从实验器材(两只圆柱和两只圆锥容器)中选一只圆柱和圆锥,做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
师:通过操作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7:我们用空圆柱装满米后倒入空圆锥,三次倒完,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生8:我们是用空圆锥装满米后倒入空圆柱,三次正好倒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3倍。
……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猜想,从而产生不同思维的碰撞,也让学生对这个教学活动产生兴趣,然后动手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时候的动手操作是一种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即有机地使操作、思维、语言结合,收获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抽象具体化,形成经验
小学生能够充分感知具体的事物,相对抽象知识理解不够,如果老师还不及时抽象概括,那么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就只是在浅层,甚至是模糊的。老师如果在教学中适时、及时抽象概括,这样才能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加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老师再通过获取经验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总结经验。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在“认识线段”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对“直线”和“线段”的概念产生混淆。所以在认识线段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准备一条绳子或者毛线,分别站在两头进行“拉直曲线”的操作,让他们感受线段的特征。然后又让学生“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生活中的线段,最后是让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着画线段,进一步形成对线段的表象。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多次操作,深切体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培养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看到明显的效果,所以,我们不能操之过急,把目标放长远些,持续不断地组织学生参与数学探究的过程,一点点积累,循序渐进地形成数学活动经验。只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透彻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学生就一定能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最具数学本质的、最具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

[[1]] 周卫东, 缪素平..浅谈“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及其培养[J].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2011,(4):8 -11.
[[2]] 奚万青. 基于生活经验激活数学课堂[J].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2008,(7):23 -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28 11: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