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0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公开课教案全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1: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天火之谜》公开课教案1
 一.教材简析
   《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干揭开大自然的奥妙。课文第一局部写了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东西,第二局部写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的“风筝试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最后一局部写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文章用词丰富、描写精彩,而内容中又涉和到较深奥的物理知识,因此,读懂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此教学重点和其课文自身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其中较为基本的目标是: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综合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自身收集的资料、和老师提供的资料读懂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资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4、能根据图片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另外较有发展性的目标是:
   1、激发学生立志探索大自然奥妙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收集课外信息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置能力。
  三、教法: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学习才干有效的进行。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天火之谜》一文时,我将尝试着使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自身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意义建构。
  四.学法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中生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示。而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情境,不时为学生激起“涟漪”甚至“波涛”。指导学生按”质疑—读解(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读议—读评”的学习链进行学习,达成目标.
  五.教学程序
    在教学第一课时时,主要要求学生能够学会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朗读课文能够正确、通顺,了解课文大意,能根据提示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落大意,并精读了课文的第一局部,感受到了雷暴在人们心目中的可怕程序。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公开课教案则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给学生读懂课文的方法。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尽管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但不少内容涉和到物理知识,语句描写生动具体,假如不引导学生切实读懂课文,学生就会一知半解。我主要教给学生两个读懂课文的方法,一是联系上下文,二是借助课外搜集到的资料读懂课文,其中后者是教学重点。一方面,在课前我让学生广泛搜集相关资料,以备课上增加自身发言的依据。另一方面,搜集一些资料,并且在课上适时地运用,力求让学生自身在综合阅读中读懂课文,并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置能力。
  二、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实现自主建构性学习
   1、抓住学生学习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激疑。问题的发生不是教师强加给予学生的,而是学生基于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的困惑、矛盾。揭示课题后,我就让学生质疑引起认知抵触:“天火之谜”指什么?这个谜解开了吗?谁解开的?是怎样解开的?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需要。然后通过自读课文,使学生很快解决了前三个问题,把学习目标定位于最后一个问题。
   2、抓住学生之间不同理解的矛盾,解疑。教学目标定位后,我没有指定阅读的内容,而把球再次踢给学生。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读课文的哪一局部呢?学生很容易确定为第四自然段“风筝实验”。在学习“风筝实验”时,先组织学生观看课件“捕获天火”。这一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初步感受了实验过程。接着让学生围绕“风筝实验”自身来设计问题相互考一考。我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哪个问题最值得研究。对一些简单的问题我随时解决;对一些较麻烦但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我提议到课后去解决;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花力气研究解决。最后把问题定位在三个上:1、实验这天,天气如何?(这是实验的条件)2、这次实验是怎么做的,需要哪些东西?(实验器具)3、当风筝飞上了天,富兰克林又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实验经过)
   3、设计一些对学生有问题启示作用的范例,再生疑。如在教学完风筝实验后,我又创设情境小结延伸:是呀,在这样电闪雷鸣的天气里,很可能被雷劈到,因此,富兰克林做这个实验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学到这,你又有什么新疑问吗?这时,学生问:难道富兰克林不害怕?他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做这个实验呢?从而使学生找到了新的增加点,实现螺旋式上升。
  三、突出朗读和复述的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是课后的要求。教学中我想方设法使朗读与读懂课文相结合,通过朗读促进学生读懂课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并重点指导了两处感叹句的朗读,体会第一句中那惊奇发现的心情,还有最后三个感叹句体现的那分胜利的喜悦。考虑到这篇课文比较长,在课内并没有布置全文的复述,而是突出重点自然段,让学生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在复述时,我没有使用“文字提示”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而是采用多幅图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我想这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因为,我们回忆一件事的时候,脑子总是一幅幅画面,而不是一个个关键词语。
  四、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在课上指导了学生围绕课文阅读搜集课外资料进行信息处置的方法,还要求学生课后进一步课外阅读,并且还要是自身阅读的需要。
   最后的作业设计:“拓展作业:
   (1)课外阅读《富兰克林传》;
   (2)搜集关于避雷针的课外资料,说说避雷针是怎样防止雷击从而维护建筑物的?”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思想,试图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更多地了解富兰克林,了解大自然中更多的奥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1:46:00 | 只看该作者

《天火之谜》公开课教案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缺乏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爆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爆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依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资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中国人称“雷神”。西方人叫“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考虑: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注意观察认真考虑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5、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6、讨论交流(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缺乏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板书:习惯地冷嘲热讽)不只……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考虑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示在哪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示出来。他读得怎么样?
   7、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8、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平安
   9、引出第5节。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板书:震惊世界
   10、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自我羞愧夸奖富兰克林
   11、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胜利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平安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五、指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布置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六、安排作业。
   1、复述课文。
   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注意观察 认真考虑 勇于探索 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 勇于实验 震惊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1:46:00 | 只看该作者

《天火之谜》公开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缺乏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资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主要板书计划:
              (起因) 雷暴是个谜
                             大胆推测
        25天火之谜 (经过) 解开“雷暴之谜”  风筝实验
                             震惊世界
              (结果) 发明避雷针
  作业设计:
   课内1、誊写词语。
     2、造句。
     3、依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课外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词语,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2、学习文章第一段。
  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爆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爆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依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
  1、誊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实验的经过,体会富兰克林的英语实践的精神。
  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
  中国人~~~~雷神
  西方人~~~~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考虑: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塔轮板书:
  注意观察认真考虑
  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6、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7、讨论交流
  (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缺乏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
  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板书:习惯地
  (冷嘲热讽)不只……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考虑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示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示出来。
  他读得怎么样?
  8、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9、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平安
  10、引出第5节。
  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震惊世界
  11、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羞愧夸奖富兰克林
  12、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安排作业。
  复述实验经过。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六节,总结全文。
  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述实验经过。
  二=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胜利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平安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四、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布置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五、安排作业。
   1、复述课文。
   2、完成练习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 06: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