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00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教学设计全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1: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1
 一.教材简析
   《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干揭开大自然的奥妙。课文第一局部写了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东西,第二局部写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的“风筝试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最后一局部写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文章用词丰富、描写精彩,而内容中又涉和到较深奥的物理知识,因此,读懂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此教学重点和其课文自身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其中较为基本的目标是: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综合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自身收集的资料、和老师提供的资料读懂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资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4、能根据图片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另外较有发展性的目标是:
   1、激发学生立志探索大自然奥妙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收集课外信息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置能力。
  三、教法: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学习才干有效的进行。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天火之谜》一文时,我将尝试着使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自身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意义建构。
  四.学法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中生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示。而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情境,不时为学生激起“涟漪”甚至“波涛”。指导学生按”质疑—读解(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读议—读评”的学习链进行学习,达成目标.
  五.教学程序
    在教学第一课时时,主要要求学生能够学会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朗读课文能够正确、通顺,了解课文大意,能根据提示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落大意,并精读了课文的第一局部,感受到了雷暴在人们心目中的可怕程序。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公开课教案则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给学生读懂课文的方法。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尽管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但不少内容涉和到物理知识,语句描写生动具体,假如不引导学生切实读懂课文,学生就会一知半解。我主要教给学生两个读懂课文的方法,一是联系上下文,二是借助课外搜集到的资料读懂课文,其中后者是教学重点。一方面,在课前我让学生广泛搜集相关资料,以备课上增加自身发言的依据。另一方面,搜集一些资料,并且在课上适时地运用,力求让学生自身在综合阅读中读懂课文,并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置能力。
  二、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实现自主建构性学习
   1、抓住学生学习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激疑。问题的发生不是教师强加给予学生的,而是学生基于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的困惑、矛盾。揭示课题后,我就让学生质疑引起认知抵触:“天火之谜”指什么?这个谜解开了吗?谁解开的?是怎样解开的?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需要。然后通过自读课文,使学生很快解决了前三个问题,把学习目标定位于最后一个问题。
   2、抓住学生之间不同理解的矛盾,解疑。教学目标定位后,我没有指定阅读的内容,而把球再次踢给学生。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读课文的哪一局部呢?学生很容易确定为第四自然段“风筝实验”。在学习“风筝实验”时,先组织学生观看课件“捕获天火”。这一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初步感受了实验过程。接着让学生围绕“风筝实验”自身来设计问题相互考一考。我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哪个问题最值得研究。对一些简单的问题我随时解决;对一些较麻烦但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我提议到课后去解决;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花力气研究解决。最后把问题定位在三个上:1、实验这天,天气如何?(这是实验的条件)2、这次实验是怎么做的,需要哪些东西?(实验器具)3、当风筝飞上了天,富兰克林又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实验经过)
   3、设计一些对学生有问题启示作用的范例,再生疑。如在教学完风筝实验后,我又创设情境小结延伸:是呀,在这样电闪雷鸣的天气里,很可能被雷劈到,因此,富兰克林做这个实验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学到这,你又有什么新疑问吗?这时,学生问:难道富兰克林不害怕?他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做这个实验呢?从而使学生找到了新的增加点,实现螺旋式上升。
  三、突出朗读和复述的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是课后的要求。教学中我想方设法使朗读与读懂课文相结合,通过朗读促进学生读懂课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并重点指导了两处感叹句的朗读,体会第一句中那惊奇发现的心情,还有最后三个感叹句体现的那分胜利的喜悦。考虑到这篇课文比较长,在课内并没有布置全文的复述,而是突出重点自然段,让学生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在复述时,我没有使用“文字提示”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而是采用多幅图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我想这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因为,我们回忆一件事的时候,脑子总是一幅幅画面,而不是一个个关键词语。
  四、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在课上指导了学生围绕课文阅读搜集课外资料进行信息处置的方法,还要求学生课后进一步课外阅读,并且还要是自身阅读的需要。
   最后的作业设计:“拓展作业:
   (1)课外阅读《富兰克林传》;
   (2)搜集关于避雷针的课外资料,说说避雷针是怎样防止雷击从而维护建筑物的?”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思想,试图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更多地了解富兰克林,了解大自然中更多的奥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1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1:47:00 | 只看该作者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冒着生命危险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往直前、大胆探索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大胆的推测、不懈的研究何实验,才干揭开大自然的奥妙。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3、学习文章第一段。
教学重点、难点和对策:
重点:给课文分段,会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难点:能借助具体的语言资料,让学生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9课,揭题:天火之谜
2、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它为什么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出示要求: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重点读好以下词语:
雷电交加 缺乏为奇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平安无恙
相机理解:怒发冲冠、缺乏为奇、冷嘲热讽、平安无恙
4、紧扣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读好有关段落。
5、相机进行分段,并且依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1)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2—5)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雷暴的谜。
第三段(6)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暴、劈、毙;揭、钥、匙、颠
2、交流这两组字在书写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3、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和对策: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难点:指导学生认真地朗读体会,学习文中知识,阅读一些相关文章,深入了解富兰克林的情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指导练读,齐读第一节。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考虑: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板书: 注意观察认真考虑
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6、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读一读
7、讨论交流
(1)指名读“注意观察认真考虑”的有关语段。
出示:“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毙杀动物……“体会观察之仔细。
(2)出示:“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体会推测之大胆。
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不只……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
(3)勇于探索还表示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4)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示出来。
8、有感情朗读2-4节,再次感受人物特点。
9、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怎样的呢?扣住“普普通通”。
10、引出第5节。齐读,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11、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羞愧,夸奖富兰克林等语言)
12、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板书设计
注意观察认真考虑
天火之谜(富兰克林) 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完成有关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和对策:
感受文章地有关写法。
教学准备:相关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练读有关词语。
二、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胜利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平安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四、指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布置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回忆文章地主要内容:
(1)注意观察认真考虑
(2)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3)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五、安排作业。
1、复述课文。
2、完成天天练上的作业。
对于课文中涉和到的一些科普知识,当堂课难以讲明白。需要课外延伸与补充。
《天火之谜》
从上个月开始,我有幸带了一名实习生——小汤老师。小汤老师平时除了听我的语文课外,帮我批作业,看管班级等,让我省力不少。心中很是感激。她的到来,更督促我要认真对待每堂课,精心作好课前准备,尽力每堂课能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各具特点的教学方法来。就像《天火之谜》这篇课文,我主要从两个层面上进行考虑:一是紧扣“事件”,体会人物品质,二是抓住“科学”现象,初步研讨科学奥妙。下面是小汤老师的听后感。请大家一起研讨:
1、从句子动身
一个问题能让学生自然的读出文中的句子,又能体会到句中的含义.。如:第三段中的“大胆”,为什么说他的推测是大胆的?很自然的同学们就读出了后面的句子。
2、从词语入手
一个词语开拓学生的思维.
如:第三段中的一词“早就”,作者用这么一个词,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要说吗?
3、从板书设计
关于“××”的学问
____观察
推测
实验
前两个在书中都可以明显地找到词语来填(早就观察、大胆推测)
到了第③个时书中就没有用太过直接的词语来形容它,必需在学生理解完文中所要表达的整体意思后才干填出词来。学生们各抒己见,老师均给予肯定,最后在③中板书“××”,这样做不局限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自身发挥的空间。
《天火之谜》教学考虑和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1:47:00 | 只看该作者

《语文课程规范》第二局部“课程目标”第三学段(5 ~6年级)中要求,应“联系上下文和自身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重点字词的推敲。
在体会雷暴的可怕后,我出示第二自然段“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让学生细细读读这个过渡段,从中体会到什么?开始学生不能体会到深层次上。我再利用课件功能将“直到……才……”这组关联词变红突出,再让学生从这重点词“才”上体会,通过引导,学生终于能体会到从中可以看出:其一雷暴的可怕,其二解开雷暴之谜是不易,其三富兰克林的了不起。
第三自然段中有个词“冷嘲热讽”, 这也是本文第二处采用烘托的手法,用他人的讪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已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胜利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在教学一自然时,我也注重这个词的推敲。通过读相关的语句体会,富兰克林当时的推测是那么大胆,让他人非常反感与排斥。接着补充富有成兰克林的生长史:只读过二年书,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都是自学生长的。于是自然而然读到这个句子:“不只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潮热讽。”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通过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较为扎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1:47:00 | 只看该作者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缺乏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爆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爆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依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资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中国人称“雷神”。西方人叫“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考虑: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注意观察认真考虑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5、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6、讨论交流(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缺乏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板书:习惯地冷嘲热讽)不只……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考虑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示在哪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示出来。他读得怎么样?
   7、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8、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平安
   9、引出第5节。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板书:震惊世界
   10、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自我羞愧夸奖富兰克林
   11、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胜利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平安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五、指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布置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六、安排作业。
   1、复述课文。
   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注意观察 认真考虑 勇于探索 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 勇于实验 震惊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 04: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