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61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公开课教案优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1: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伊索寓言》公开课教案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课前安排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和《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和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实际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考虑,能说话,从实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身对寓言内容的理解。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自读每自然段。考虑: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方法自身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4、“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5、自读第二段。考虑: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幼稚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积累迁移,指导写字。
    狸、葡、萄、馋、酸
                      第二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指名读,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1、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   (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不由哈哈大笑 (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   (真话)  村民:没人帮助(不相信)
   2、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身对寓意的理解。
  四、迁移积累,指导写字。
    慌、贯、谎、粪、戒
                      第三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也使出了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他人了,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了,是谁这么聪明呢?(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
   2、自读反馈。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2、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身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3、读第三、四自然段,考虑: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发觉……有诈”“摘下……扔下来”
     (头脑很清醒,坚持警觉,进行试探。)  理解“有诈”。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
     (露出了真面目)
   4、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身对寓意的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蝉不只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四、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他人听。
  五、书面作业:
    完成《练习册》、《语文补充习题》作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1:53:00 | 只看该作者

《伊索寓言》公开课教案2
一、设计理念
    “教材只是个例子”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并学会用“抓住寓意与故事之间联系”的方法学习伊索寓言,并且迁移运用这种方法,为《蚂蚁和屎壳郎》编写寓意,实现“为迁移而教”的目的,让学生初步掌握学寓言的方法,从而打开学寓言的一扇大门。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初步掌握“抓住寓意与故事之间联系”的方法学好三则寓言的寓意。
   2、通过故事与寓意之间的比较回读、仔细品味,体味寓言中蕴含的寓意,尝试为《蚂蚁和屎壳郎》这则伊索寓言编写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梳理归纳
   1、屏幕阅读《伊索寓言》相关背景资料,汇报交流:得到了哪些信息?和时总结。
   2、引入课题。
   3、自由朗读,整体感体课文,要求:读准、读通三则寓言故事。
   4、汇报读书后的感受,随机归纳梳理。
    预计学生会汇报(1)故事内容简说;(2)对角色的评价;(3)对寓意的个性理解。
    过渡语:读了这测寓言,大家已经基本了解了故事内容,但这还不够,学寓言,不只要读懂内容,还要理解寓意。
  (二)找准寓意,初步理解
   1、快速默读寓言故事,把寓言中标明寓意的相关语句划出来。
   2、交流汇总投影出示三句寓意:都在文末,点睛之笔(精练、概括)。
   3、尝试用自身的话说说寓意、提提问题。(提醒:抓关键词)
     过渡:这些语句都表达了几则寓言的寓意,请同学们把这几句话放回文中,用心默读考虑:寓意是怎么从故事中得出来的?试着找找故事与寓意的联系。
  (三)抓住联系,深入体悟
   1、默读第一则《狐狸和葡萄》,自主找故事与寓意之间的联系。
   2、指名读故事,齐读寓意,反馈交流。
   3、教师随机小结点拨。
   4、小结方法:请同学用自身的话说说寓意是怎样与故事联系起来的?
   5、齐读寓意,强化感知。
   6、自主尝试,运用方法学《牧童与狼》、《蝉和狐狸》。
   7、反馈交流,随机点拔,发现、梳理后两则寓言的故事和寓意的有机联系。
   8、再次小结方法,读寓意。(寓意是紧密联系故事,从故事中精心提炼出来的,与故事密不可分、水乳交融)
   9.教师出示从另一个角度提炼的《蝉和狐狸》的寓意:“一个居心不良的人,不论用多少花言巧语来掩饰自身的阴谋,总有一天会被人识破的。”
    请学生运用方法评议。
    过渡:《伊索寓言》就是通过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得出道理的,在语言的最后用依据精练的话点名寓意。这是伊索寓言的特点。
  (四)迁移方法,尝试概括寓意
   1、为从《蚂蚁与屎壳郎》写寓意。
   2、交流、评比优化
   3、教师出示下水文,师生评议。
  (五)作业
     运用抓联系的方法,拓展读《伊索寓言》
     敢于挑战,尝试个性化理解寓言故事
    (此课参与宁波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观摩竞赛,获一等奖。)
  和件:
                    蚂蚁与屎壳郎
  夏天,别的动物都悠闲地生活,只有蚂蚁在田里跑来跑去,搜集小麦和大麦,给自身贮存冬季吃的食物。屎壳郎惊奇地问他为何这般勤劳。蚂蚁当时什么也没说。
  冬天来了,大雨冲掉了牛粪,饥饿的屎壳郎,走到蚂蚁那里乞讨食物,蚂蚁对他说:“喂,伙计,假如当时在我劳动时,你不是批评我,而是也去做工,现在就不会忍饥挨饿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这个故事说明,凡事要事先做好打算,做到有备无患。
  B 这个故事说明,目光短浅,只贪图眼前享受,没有久远打算的人,早晚要吃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1:53:00 | 只看该作者

《伊索寓言》公开课教案3
知识目标:了解寓言的一般特点。
  能力目标: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寓言的喜爱,从故事中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一)《狐狸和葡萄》。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来体味葡萄的诱人。
   2.一只狐狸看到了,谗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样做的?能通过想象说具体吗?
   3.尽管狐狸想尽了各种方法,但还是白费劲。假如是你,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4.狐狸是怎样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虚荣心强、爱面子、生怕他人笑话;自身无能为力,却又不敢供认,表里不一。)——即狐狸的形象
   5.读一读课文结束的话。想想这句话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揭示了道理,画龙点睛)
   6.理解寓意。
    (1)齐读第三自然段。(联系狐狸想吃葡萄的谗样儿,狐狸的言行,刚才分析的狐狸的形象。)体会寓意。
    (2)实际生活中你还想到了哪些类似的话语?
    (3)对于这些不良话语和心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二)《牧童和狼》。
   1.集体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务是在村边放羊。闲得无聊,大喊“狼来了”,拿村民们的“惊慌失措”取乐。)
   2.到底有没有狼?
     (理解反问句:哪里有什么狼!注意它的标点,说说为什么不用“?”而用“!”。)
     明明没有狼,小朋友为什么说“狼来了”?
     (理解“惊慌失措”,给“措”选择合适的字意)
   3.你觉得牧童“好几次”大叫“狼来了”,是什么行为?
     ( 欺骗、撒谎、不老实、不老实。)
   4.引读第二自然段,村民们好几次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怎样说?
     (村民们知道牧童在撒谎,不愿意再上当。)
   5.以后村民们再听到“慌忙大叫”后,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牧童的结果会是什么?
   6.小组之间讨论: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
   7.集体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8.牧童说谎的结果是什么?
     实际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和事吗?
     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那些说谎的人说些什么?对自身说些什么?
  (三)《蝉和狐狸》。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圈套”原本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
     (使人上当受骗的、坏的、害人的计谋、计策,阴谋诡计。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
   2.怎样骗的?
     (细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突出表示狐狸会骗的词语。)
     朗读狐狸的话。
   3.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从哪里看出来的?他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线画出最能说明上述问题的内容。拓展思维:想象蝉的考虑过程。)
   4.对待狐狸这样的奸诈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5.理解寓意。
    (1)这则寓言中蝉聪明在哪里?(读“蝉和狐狸”的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之间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什么?
    (3)用自身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三、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掌握“乌鸦”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身,抵不住诱惑,失去戒心。而“蝉”善于考虑,始终坚持清醒的头脑,存有戒心,识破了狐狸花言巧语的险恶用心。
  四、总结。
    读了三则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启发学生从文章结构和寓言寓意等方面谈收获。)
  五、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选读《伊索寓言集》。
  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狐狸:虚荣,表里不一
         《牧童和狼》牧童:不老实,经常说谎,自食其果
          《狐狸和蝉》蝉:善于观察、考虑,坚持警觉,存有戒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7 12: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