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赛课教案 五年级《语文》习作《我想对您说》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8 16:27: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版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

主题:父母之爱

课时:3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执教老师:

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重视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学习能力,又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通过理解与激发学生情感达到共鸣。

(2)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习作话题是“我想对您说”,与单元主题以及口语交际的内容紧密关联,贴近生活,让学生以写信的方式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说自己的心里话,促进学生更好地和父母沟通、相处。



教材第一部分以和父母交流为切入点,提出了本次习作的任务,让学生敞开心扉,写下想对父母说的话。

教材第二部分提示学生可以从不同方面和父母说说心里话。如,回忆和父母之间难忘的事,用叙事或抒情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爱;针对一些事情或者父母一些不好的习惯, 谈看法、提建议,把想法和理由说清楚。不同角度的提示,为学生的习作打开思路。

教材第三部分提出了本次习作的要求。一是选材的要求, 要挑出学生自己最想说的内容来写,目的是让学生出于真情实意,有话可写。二是表达的要求,要考虑阅读的对象是父母,要做到尊重父母、真诚沟通,注意语言、语气恰当,可以根据自己和父母之间的交流习惯,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表达。三是提出关于寄送信件的建议,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用多种形式与父母沟通。

学情分析:

五年级是学生情感与情绪的突发期,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对周围的人和事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与判断。本次教授的对象是山区的孩子,而这些山区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对父母的爱可能会因为聚少离多而感到陌生,另外,课堂上的他们可能会羞于表达,需要更多的鼓励与更浅显的引导,教师需要发挥更大的亲和力,拉近与孩子间的距离。

学习目标:

1.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别人的观点,在交流中,对别人的发言要积极回应。(重点)

2.会选取适合的素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重难点)

评价方式:

1.能按要求完成任务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史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小视频,请大家用心观看视频。

视频中让你难忘的场景细节语言是什么,看完视频有什么感受?请把你独特的思考写在任务单一上,两分钟后我们来分享!注意时效性。时间到。让笔休息一下,嘴巴来工作,请你们组来分享你们的思考。

活动二:

作者在98秒的时间内用上场景,细节,语言等表达方式,感动了亿万观众,相信在你的写作中用上这些表达方式,也能感染读者。在视频中最让史老师难忘的是:妈,下辈子咱俩换换吧,您当儿子,我当妈!你也有很多话想对爸爸妈妈说吧,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语文园地六习作:我想对您说,请大家打开文本,认真倾听,请你来为我们读文本。

两分钟时间完成任务单二。

两分钟后我们来分享!注意时效性。

请这个小组分享!

前后搭档互相提问任务单二,你问我答。

活动三:

为了让我们的习作更精彩,任务单三给大家展示了12个词语,请大家认真完成,不会的可以求助同学,开始吧。

请你们小组来分享你们的答案。

齐读,每个词语读两遍。

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出你想对爸爸或者妈妈说的话。

关于素材选取的,下面请同学们在任务单中选出可作为本次习作的素材,并说明理由!除了这些你们还能想到哪些素材呢?请选择完成任务单4.5.6。时间3分钟!注意时效性!

学生分享。

活动四:

有一个小作者也有好多话想给爸爸妈妈说一些话,有些地方不知该怎么表达?我们来帮帮他吧!两人合作 ,说出答案,三分钟后分享!

活动五:

这次习作要求是一封信,写信的格式大家还记得吗?找出信中的问题。学生评价完,我说:这封信是史老师写给自己的孩子的,我一定按照大家的修改认真用心的再次把他完成,送给孩子,也请你认真用心的完成给爸爸妈妈的信。齐读书信格式儿歌。好这节课我们就结束了!







板书:

场景  细节  语言

我想对您说

主题      内容      要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 00: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