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1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 第1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及反思word下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4-8 18:14: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此套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同步教学设计及反思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整理,供大家免费使用下载转载前请注明出处 部分图片、表格、公式、特殊符号无法显示,需要下载的老师、家长们可以到本帖子二楼(往下拉)下载word压缩文件附件使用!
        如有疑问,请联系网站底部工作人员,将第一时间为您解决问题!

文件预览:
5.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第1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重点)
2.经历等腰三角形的探究过程,能初步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探究:如图所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照图中虚线对折并减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有什么特点?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类型一】 利用“等边对等角”求角度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50°,则这个三角形的底角的大小是(  )
A.65°或50°  B.80°或40°
C.65°或80°  D.50°或80°
解析:当50°的角是底角时,三角形的底角就是50°;当50°的角是顶角时,两底角相等,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易得底角是65°.故选A.
方法总结: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已知一个内角,则这个角可能是底角也可能是顶角,要分两种情况讨论.
【类型二】 利用方程思想求等腰三角形的角度
  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解析:设∠A=x,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得各角的度数.
解:设∠A=x.∵AD=BD,∴∠ABD=∠A=x.∵BD=BC,∴∠BCD=∠BDC.∵∠A+∠ABD+∠ADB=180°,∠ADB+∠BDC=180°,∴∠BDC=∠A+∠ABD=2x.∵AB=AC,∴∠ABC=∠BCD=2x.在△ABC中,∠A+∠ABC+∠ACB=180°,∴x+2x+2x=180°,∴x=36°,∴∠A=36°,∠ABC=∠ACB=72°.
方法总结: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可以得到角与角之间的关系,当这种等量关系或和差关系较多时,可考虑列方程解答,设未知数时,一般设较小的角的度数为x.
【类型三】 利用“等边对等角”的性质进行证明
  如图,已知△ABC为等腰三角形,BD、CE为底角的平分线,且∠DBC=∠F,试说明:EC∥DF.
解析:先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BC=∠ACB,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得到∠DBC=12∠ABC,∠ECB=12∠ACB,那么∠DBC=∠ECB,再由∠DBC=∠F,等量代换得到∠ECB=∠F,于是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得出EC∥DF.
解:∵△ABC为等腰三角形,AB=AC,∴∠ABC=∠ACB.又∵BD、CE为底角的平分线,∴∠DBC=12∠ABC,∠ECB=12∠ACB,∴∠DBC=∠ECB.∵∠DBC=∠F,∴∠ECB=∠F,∴EC∥DF.
方法总结:证明线段的平行关系,主要是通过证明角相等或互补.
【类型四】 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进行证明
  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
(1)若AD=AE,如图①,试说明:BD=CE;
(2)若BD=CE,F为DE的中点,如图②,试说明:AF⊥BC.
解析:(1)过A作AG⊥BC于G.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G=CG,DG=EG即可得出BD=CE;(2)先求出BF=CF,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解.
解:(1)如图①,过A作AG⊥BC于G.∵AB=AC,AD=AE,∴BG=CG,DG=EG,∴BG-DG=CG-EG,∴BD=CE;
(2)∵BD=CE,F为DE的中点,∴BD+DF=CE+EF,∴BF=CF.∵AB=AC,∴AF⊥BC.
方法总结:在等腰三角形有关计算或证明中,会遇到一些添加辅助线的问题,其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是常见的辅助线.

三、板书设计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也称“三线合一”),它们所在的直线都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2.运用等腰三角性质解题的一般思想方法:
方程思想、整体思想和转化思想.

    本节课由于采用了直观操作以及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因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不足之处是少数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理解不透彻,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和作业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4-8 18:15:18 | 只看该作者
下载链接 5.3 第1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rar (349.34 KB, 下载次数: 489)
    打开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公众号“czwkzy”,关注初中微课资源公众号,   免费获取解压密码      如已关注,请进入“初中微课资源”公众号,在底部输入“密码”会自动回复最新下载密码。
      更多教学资源,免费、持续更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 18: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