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时事资源的运用 以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教材为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2-1 01:2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时事资源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重要内容支撑,也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教学抓手。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九年级教材主要讲述国家的发展,讲述世界的总体格局与发展趋势,内容理论性强、时代性强。综观初中道德与法治各册教材内容,九年级上册、下册教材内容与时事联系尤其密切,运用好时事资源,对于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下册的教学至关重要。

  一、教材时事内容主题分析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指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好时事资源,使时事资源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有助于发挥教材的时代性特征,丰富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发展,从而真正使活动型课程落到实处,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

  时事资源的运用,首要目的是服务于课程教学,而教材是开展教学的基础,也是运用时事资源的依据。以时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研读教材,明确教材时事内容的对应主题,以有的放矢,着手时事资源的运用。

  从教材内容看,时事内容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时事资料,这一类内容在教材中较为普遍,主要以“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拓展空间”等形式呈现。通过时事材料叙事说理,或导入正文内容,或论证正文内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时事资源的最常见方式。例如,九年级上册教材第6页“探究与分享”栏目中关于我国三大产业的介绍、第21页“相关链接”栏目中关于我国科技创新重大成果的介绍,九年级下册教材第3页“探究与分享”栏目中关于时事播报的新闻,等等,都属于这一类。

  另一类是时政理论,这一类在九年级上册教材中体现最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学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伟大的实践催生新的理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与国家和社会生活关系密切,必然要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重要论断、重要理论成果等,也必然反映到教材中,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时事理论类内容。例如,九年级上册教材第一课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论述,第五课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第六课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介绍,第八课对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阐释,等等,就属于这一类。

  对于以上两类内容,教师需要在备课与教学过程中有所区分,有的放矢。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来决定哪些内容需要运用时事资源以及怎样使用时事资源等。

  综上,时事资源的使用要服务于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师要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用好时事资料,讲好时政理论,搭建起教材与学生生活的桥梁,将道德与法治课程讲真、讲实、讲活。

  二、教学中时事资源的运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好时事资源,是讲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必要选择,也是必然选择。

  从内容上讲,九年级教材思想性强、政策性强、理论性强。从语言角度讲,由于教材内容的特殊性,教材语言表述较为抽象概括,注重理论化阐述的准确性、权威性。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对于国情国策、国际社会发展的内容较为陌生,对教材内容理解起来有难度,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心理。因此,在厘清教材时事内容主题的基础上,教师需要从教材内容出发,运用好丰富的时事资源,让教材内容变为学生可以更好理解的知识,让教材情境变为学生可以真切感受的生活,使“教材”变为更好的“学材”。

  首先,明确时事资源的来源,发现与搜集时事资源。在讲解教材内容时,选取适合的时事资源就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通过时事案例,从生活中发现教材知识的有趣性与价值性。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教材已经通过活动栏目呈现了较多时事资料,对此,教师可以直接使用,按照教材活动设计开展教学。但是,由于教材内容的相对稳定性与普遍适用性,教材时政资料具有相对滞后性与单一性的特征,在有条件的地区,教师可以根据时事资料的主题,选取相关的更为新颖、社会关注度较大或者与当地密切相关的时事资料,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化教材内容。对于时政理论类内容,教师首先要读懂、弄通,明白相关重要战略、重要论断、重要理论成果的理论渊源、发展过程与现实指向,从理论出发,搜集相关时事资料加以解释论证。

  在发现与搜集时事资源时,教师要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做一个关注时事的有心人,在平时的生活中善于发现与搜集时事资源。另外,在网络时代,社会上各种信息资源泥沙俱下,教师要尽量从权威渠道获取完整准确信息,建议教师平时多关注新华社、人民网、央视网、央视新闻频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闻联播》等媒体或栏目,或者关注当地主流、官方新闻媒体,对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时政信息多加留意,注意记录与积累,并根据教学需要将其转化成相应的教学资源。

  其次,注重时事资源的选择,整理与加工时事资源。时事资源的运用并不是简单的材料堆积,也不是时政素材的原原本本呈现,要使时事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师需要对其进行精心选择与加工处理,从而更好发挥时政课堂的效用。教师选取时事材料时,可遵循“新”“合”“真”的原则。“新”即新颖,时政素材的选取要注重实效性,尽量选择近期发生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件。当然,这里的“近期”,并无明确时间规定,这可根据具体内容来定,不可一概而论。“合”即适合,所选择的时政材料要适合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理解能力、适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真”即真实,时事一般是指最近一段时间的国内外大事,时政一般是指当前的政治情况,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时事资源,必须是具有一定时代特征的真实发生的事件,而不是根据教学需要的事件拼接或者随意编造。

  选择时事素材后,教师还要结合教材内容对材料进行整理与加工,以明确时事资源素材的教学价值,明确材料所承担的任务指向。素材加工要以精炼为主,以小见大。从素材选取看,有时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可能会有非常丰富的时政素材,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结合当地情况与学生实际进行选择,不贪多、不求全;从课堂教学看,一节课时间有限,要使教学任务按时达成,时政素材类内容也不宜过多。所谓“以小见大”,就是将小故事与大道理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小案例理解教材的具体内容。例如,在讲述第八课第一框第二目“新时代 新征程”中“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从“时代”一词的含义出发,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呈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经济、科技、军事、民生等方面的辉煌成就,引导学生感知新时代,进而理解新时代的内涵与重要意义。

  再次,多形式使用时事资源,实现教材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多形式使用时事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距离的重要手段。在时事资源使用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图片、文字、图示等形式呈现时事资源,可以设计情境式、案例式、讨论辨析式、角色扮演式等不同的课堂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时事案例,以使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课堂活动中感受社会发展,理解教材内容的价值。

  例如,在讲述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第一目“弘扬民族精神”时,教材第68页“探究与分享”介绍了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教师可以将本活动与第69页第二个“探究与分享”活动进行整合,搜集相关时事资料,结合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感受“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认识到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最后,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明确理论与现实的紧密联系。在开展教材相关时政理论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对理论内容有所了解,这是为学生讲清楚教材的关键,也是根据教材内容搜集相关时事资源的前提。九年级上册教材涉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九年级下册教材涉及国际经济、国际政治以及我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实践等,教材内容阐述都涉及相关理论。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学习《人民日报》《求是》《红旗文稿》等杂志刊登的重要理论文章,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等重要政治理论书籍,等等,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从而为理解教材打下坚实基础,为搜集相关时事教学资源提供明确方向,进而完整准确、深入浅出地讲好道德与法治教材。

  三、注重学生时事分析素养的培育

  关于时事资源的运用,教师主要承担“供给方”与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则可以是“供给方”,也是“需求方”。时政教学最终需要学生结合时政资源,理解教材内容,培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因此,学生对于时事资源的关注、搜集、分析、运用能力,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动态,帮助学生养成关注时事的好习惯。当代中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其信息搜集能力、接受能力较强,教师、家长要利用中学生的这一优势,积极正确引导,使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渠道,学会关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注世界大事,养成关注时事的好习惯。

  其次,教师要锻炼学生科学分析问题能力,学会用所学知识理解社会现象。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较多涉及时政的内容,尤其是九年级上册、下册教材,其内容与时事紧密结合。另外,从初中道德与法治考试评价的方向看,试题也大多以时事材料为问题情境。因此,教师在引入时政资源开展课堂教学时,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关键、有效信息,构建时事资源与教材内容的联系,引导学生感受教材的内容并不只是需要理解的知识,而是可以用来理解社会发展的“钥匙”,进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时政主题活动,从活动参与中提升个人素养。关注时事习惯的养成与科学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相应的活动抓手,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积累。对此,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时政主题设计相关课堂活动或者课外活动,营造有利于时政学习的良好氛围,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学校可借助校园广播,在固定时间播放“一周时政要闻”,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发展,关心国家大事;教师可以开展课堂“五分钟时事播报”活动,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一周内的重要新闻,并摘取其中1—2则新闻,利用教材知识加以分析阐释;教师可布置“新闻月刊”手抄报或者班级“时政专栏”板报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进行信息搜集与整理;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阅读课或者课余时间,到学校图书馆阅读报纸、新闻期刊等,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养成关注时事的良好习惯;等等。

  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时事资源的运用给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打开了一扇天窗,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课程资源,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根本,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发挥时事资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做具备科学知识、了解社会发展、懂得思考与实践的时代新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4 15: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