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材解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29 08:54: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单元选文情况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如何通过语文教材编写,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新一代公民, 是编写这套初中语文教材的根本目的与核心理念。初中一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所以在七年级下册教材里,既有杰出人物的丰 功伟绩,也有小人物的精彩故事,本单元的阅读主题为“修身正己”。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如何才能做到“修身正己”呢? 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营养,看看哪些是值得学习的,哪些是应该努力避免的。因此,本单元所选的课 文,有着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课文中所写人物的身上,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不仅可以了解古今仁人志士的嘉言懿德,为今人树立人生标杆,从中汲 取精神力量,加强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如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成为他们的自觉行 动,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

  本单元围绕“修身正己”这一主题,选编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著名文化学者张中行先生写的散文,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 德行高远者的追思景仰。《驿路梨花》是一篇小说,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讲述了人们学习雷锋精神,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感人故事,赞颂了一种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好道德。《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梁启超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 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古文《陋室铭》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 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这些课文,都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

  学生通过阅读这些课文,不仅可以提高阅读、写作能力,丰富运用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也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他们修身正己,从而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二、单元教学重点

  1关于“略读”

  为了更好地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年版)》提出的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精神,按照全套教材关于语文知识能力训练点的总体安排,七年级下册重点训练精读和略读。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略读。

  略读是与精读相对而言的。古人很重视略读,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陶渊明 “好读书,不求甚解”。70多年前,在抗战大后方的四川成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与朱自清先生曾合著《精读指导举隅》和 《略读指导举隅》。这两部著作至今仍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经典性文献。作者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曾谈到略读的重要性:

  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 “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应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其弊害是想象得到的,学生遇到需要阅读的书籍文章,也许会因没有教师在旁作精读那样的详细指导,而致无所措手。现在一般学校,忽略了略读的似乎不少,这是必须改正的。①

  如果说精读是指深入细致地研读,略读就是快速阅读书籍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通过精读了解某一本书籍或某一类文章的特点后,就可以推而广之,去略读其他 许多同类书籍文章。

  ①叶圣陶《略读的指导——〈略读指导举隅〉前言》,见《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4年版,第254页~25页。

  2略读的要求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略读是一种非常实用的阅读能力。略读的要求主要有两点:一是要加快阅读速度,不必咬文嚼字,字斟句酌,二是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不致遗漏重要信息。这就要求略读时必须有所选择,可以先把文章粗略地浏览一下,看看文章中是否有自己需要或感兴趣的信息,然后了解这篇文章的题材和体裁,以便运用相应的阅读方法,进行浏览或跳读,也就是说,可以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 章要点。

  指导学生略读,重在观其大略,粗知文意。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不要在只言片语上纠缠,也不追求对所有细节都理解。如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有210多字,“预习”中就要求“略读课文,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尽量在5分钟内读完”课文。《驿路梨花》要求 “略读课文,注意这个故事写了哪些人物,看看他们分别做了什么事”。至于短文两篇所选的《陋室铭》和 《爱莲说》,必须认真阅读课文,就不能只停留在略读的层面上了。

  3单元教学建议

  本单元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单元的课文,从内容上来说,都关乎立德修身,对学生来说是十分切近的主题,应该实实在在引导学生感受其中人物的思想品格和价值追求;从表达上来 说,各有特色,如《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写话”风格,《驿路梨花》悬念和误会的设置,《最苦与最乐》的严谨思路和平实而略带书卷气的语言等。无论对于内容还 是表达,都应该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二,叶圣陶先生指出:略读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并不等于说不需要教师的指导,不过略读指导与精读指导不同;略读指导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所谓 “需提纲挈领”,是说一些阅读的基本方法在精读课文时已经训练过了,现在让学生在略读时候应用,正是练习的好机会。(《略读的指导—— 〈略读指导举隅〉前言》)因此,略读的练习,教师需要放手让学生去读,不要像讲教读课文一样去精细分析。可 以指导学生运用一些方法去略读,例如从题目猜想文章内容、从题目产生问题、注意每一段的段首句、注意结尾与开头的呼应等。

  第三,略读和精读可以有机结合,二者各自承担不同的功能。就像《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课的“预习”提示的那样,第一遍略读,大致了解主要内容;第二遍细读,边读边思考,画出疑难之处。本单元的三篇现代文都可以先通过略读理解大意, 再细读重要的语句、段落。这种方式在考试中,特别是在阅读量日渐增加的考试中,也有着非常实际的应用。

  第四,要指导学生课外扩展阅读。课外扩展阅读是略读方法的更广阔的训练场,特别是在需要阅读的文字量较大的情况下,不可能全部精细化阅读,就应该首先使用略读的方法,对阅读对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以此确定阅读重点。这样可以提高阅读 的效率。

  三、各课讲解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这篇课文是张中行回忆叶圣陶的文章。叶圣陶(1894—198),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之一,也是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尤其是语文教材建设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张中行 (1909—206),河北香河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学者、散文家。本文通过对叶圣陶言行的记述,赞美了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的做人品格,也表现了他简洁、认真的写作文风。行文平易,内涵深厚,感情真挚,叙议结合,语言朴素。

  本文是一篇记叙性散文。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略读课文理解内容大意,重点体会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为人品德。可以提示学生带着下列问题阅读课文: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作者笔下的叶圣陶先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为了表现叶圣陶的特点,作者选用了哪些材料?为什么用很多篇幅记述叶圣陶语文方面的主张?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好处? 叶圣陶和作者张中行都是语文大家,要注意引导学生领会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文中所说 “写话”的具体内容。在写作手法上,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以小见大的描写方法;在语言表达上,有的是直接引用古语,有的则是活用古语,如 “高文典册”“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著作等身”“沾溉后人”“发荣滋长”等等,要注意让学生体会。

  14《驿路梨花》

  这是一篇具有重要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课文,过去曾经入选过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标实验教材没有选用,这次重新选入。《驿路梨花》这篇文章写于197 年。作者长期生活在云南,有感于边疆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因此,以小茅屋为中心,讲述了人们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感人事迹,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 优秀品质。

  从整体上看,本文是按照“我们”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的,是顺叙,在顺叙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倒叙。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篇幅虽短,却有峰回路转,跌宕起伏之妙。

  这篇课文比较长,正好可以让学生用来练习略读。比如,可以限定时间,让学生5分钟之内读完全文。读完之后,让学生结合课后“思考探究”一,梳理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各自有着怎样的故事。在此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插叙部分,体 会这样安排文章结构有什么好处。还可以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按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复述。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 可以加深对记叙顺序的了解。

  15《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戊戌维新运动 (即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曾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积极参加“百日维新”,受到光绪帝召见,进呈所著 《变法通议》。后曾出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他兴趣广泛,常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诸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本文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论述人生的责任,即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则是人生最大的乐,提出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身尽到应尽的 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快乐。文章立意高远,思想深刻,语言典雅,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不但有较强的现实教育意义,也能很好地提高语文素 养。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是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

  本文是自读课文,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略读能力为主。教学中,可以不拘一格,比如,可以采用“结合旁批、明确问题、自主阅读”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分组合 作、讨论交流、升华提高”的方式。要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起引导和辅助作用。比如,可以让学生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 点;也可以结合各自的理解,说说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的不同;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并体会其好处;也可以让学生讨论: 读完课文,你对“责任”是怎样理解的?有什么新的认识?

  16《短文两篇》

  《陋室铭》这篇课文是唐代刘禹锡在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期间,为自己居室所写的铭文,表述了自己的情操和抱负,也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刘禹锡(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 (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著有《刘梦得文集》。铭,古代文体名,常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博约而温润” (陆机《文赋》)。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爱莲说》这篇课文是北宋周敦颐写的议论小品。本文通过描写“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在衬托中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从而表明自己对追逐名 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周敦颐(1017—1073),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号濂溪先生,北宋道州 (今湖南道县)人。儒家理学思想家,其著作合编 《周子全书》。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不拘一格,灵活自由,篇幅一般不长,类似现代的杂文小品。

  这两篇短文的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在粗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直至熟读成诵。同时,结合课后 “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落实教学目标。《陋室铭》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体会本文的 “文外曲致”。阅读时可让学生找出韵脚,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爱莲说》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体会 “莲”的象征意义和衬托手法的运用。需要指出的是,《陋室铭》中的“惟吾德馨”,《爱莲说》中的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都有点自我欣赏的意思,而且把自己与众人对立起来,对此必须有所警觉。自道有德,往往不能欣赏他人之 德。“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假定社会是一个大染缸,他自己是纯洁的,这样就把自 己与社会对立起来了。任何人都不应该这样想,必须意识到自己也是普通人,而多数人可能比自己更好。这样的人,即使做了所谓的 “好人好事”,也会视之如平常之事,每个人都会这样做,因此不值得一提。教学中应注意引导,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7 19: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