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5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年中考阅读理解题专项复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13: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聚焦中考阅读理解题
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 周礼寅
试题首先提供一定的材料,或介绍一个概念,或给出一种解法等,让你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获得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加以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这类问题就是数学的阅读理解题.通过这类问题考查阅读理解、分析转化、范例运用、探索归纳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解答阅读理解问题首先应仔细阅读信息,弄清信息所提供的数量关系,然后将信息转化为数学问题,就其本质进行归纳加工、猜想、类比和联想,作出合情判断和推理.

一、新知识型阅读理解题

命题者给定一个陌生的定义或公式或方法,并要求解决新问题,这类考题能考查自学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接收、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例1 (2010年辽宁沈阳)阅读下列材料,并解决后面的问题:

阅读材料:

(1) 等高线概念:在地图上,我们把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叫等高线.例如,如图1,把海拔高度是50米、100米、150米的点分别连接起来,就分别形成50米、100米、150米三条等高线.

(2) 利用等高线地形图求坡度的步骤如下:(如图2)

步骤一:根据两点A、B所在的等高线地形图,分别读出点A、B的高度;A、B两点的铅直距离=点A、B的高度差;

步骤二:量出AB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距离为d个单位,若等高线地形图的比例尺为1:n,则A、B两点的水平距离=dn;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13:39:00 | 只看该作者
步骤三:AB的坡度=



请按照下列求解过程完成填空,并把所得结果直接写在答题卡上.
某中学学生小明和小丁生活在山城,如图3(示意图),小明每天上学从家A经过B沿着公路ABBP到学校P,小丁每天上学从家C沿着公路CP到学校P.该山城等高线地形图的比例尺为150000,在等高线地形图上量得AB=1.8厘米,BP=3.6厘米,CP=4.2厘米.
(1) 分别求出ABBPCP的坡度(同一段路中间坡度的微小变化忽略不计)
(2) 若他们早晨7点同时步行从家出发,中途不停留,谁先到学校?(假设当坡度在之间时,小明和小丁步行的平均速度均约为1.3/秒;当坡度在之间时,小明和小丁步行的平均速度均约为1/)
(1) AB的水平距离=1.8?50000=90000(厘米)=900()AB的坡度==
   BP的水平距离=3.6?50000=180000(厘米)=1800()BP的坡度==
   CP的水平距离=4.2?50000=210000(厘米)=2100()CP的坡度=j
(2) 因为<<,所以小明在路段ABBP上步行的平均速度均约为1.3/秒.

因为k,所以小丁在路段CP上步行的平均速度约为l/秒,斜坡AB的距离=?906(),斜坡BP的距离=?1811(),斜坡CP的距离=?2121(),所以小明从家到学校的时间==2090()
.小丁从家到学校的时间约为m秒.因此,n先到学校.
分析对于(1),CP的坡度=,对于(2),因为,所以小丁在路段CP上步行的平均速度约为1米/秒,小丁从家到学校的距离=(米),因此所用时间为2121秒.
答案:①,②,③1,④2121 小明
评注本题以填空题的形式巧妙利用地理中的等高线设置问题情境,考查了阅读理解能力.用数学知识解决跨学科问题,也是中考数学命题的一种趋势.
2 2010年江苏镇江)
深化理解

对非负实数x“四舍五入”到个位的值记为<x>,即:
n为非负整数时,如果<x>n
如:<0><0.48>0<0.64><1.493>1<2>2<3.5><4.12>4,…
试解决下列问题:

1)填空:①<π>(π为圆周率);

②如果<2x1>3,则实数x的取值范围为

2)①当
②举例说明不恒成立;

3)求满足的所有非负实数x的值;

4)设n为常数,且为正整数,函数yx2x的自变量xnxn1范围内取值时,函数值y为整数的个数记为a;满足的所有整数k的个数记为b. 求证:ab2n.
分析(1)<π>3;根据定义得3-≤2x-1<3+,可解得x的取值范围;(2)①分别表示出<x+m>和<x>,即可得到所求不等式;②举出反例说明即可,如稍超过0.5的两个数相加;(3)为整数,设这个整数为k,易得这个整数应在应在k-k+之间,包括k-,不包括k+,求得整数k的值即可求得x的非负实数值;(4)易得二次函数的对称轴,可求得二次函数的函数值在相应的自变量的范围内取值,进而求得相应的a的个数;利用所给关系式易得的整数个数为2n,由此得证.
答案:(1)①3;② ;(2)①证明:设<x>n,则nxnn为非负整数;又(nm)xm(nm),且mn为非负整数,

<xm>nmm<x>
②举反例:<0.6><0.7>112,而<0.60.7><1.3>1
<0.6><0.7><0.60.7>,∴<x><y> <xy>不一定成立.
3x0为整数,设kk为整数
x,∴<>=k,∴
0k2,∴k012    x0

4)∵函数yx2x(x)2n为整数,
nxn1时,yx的增大而增大,
(n)2y(n1)2(n)2y(n)2

n2nyn2
n,∵y为整数
y n2n1n2n2n2n3,…,n2n2n,共2ny.
a
2n  
8分)
   
比较①,②,③得:ab2n   
评注这是一道创新题,要求读懂定义,能用定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然后能更进一步地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拓展,是一道不易的压轴题,要在短时间解决此问题,要求平时的学习要有一定的创新思维,特别是自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就这题而言,对不等式组,及不等式组的整数解的应用要掌握得非常熟练,对二次函数式的变形能力要求也较高.
二、新方法型阅读理解题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一个陌生的数学情景,通过阅读相关信息,引入新方法进行猜想解答的一类新题型.解题关键是理解材料中所提供的解题途径和方法,运用归纳与类比的方法去探索新的解题方法.
32010广东东莞)阅读下列材料:
1×21×2×30×1×2),
2×32×3×41×2×3),
3×43×4×52×3×4),
由以上三个等式相加,可得
1×2+2×33×4×3×4×520
读完以上材料,请你计算下各题:
1×22×33×4+…+10×11(写出过程);
1×22×33×4+…+n×(n+1)
1×2×32×3×43×4×5+…+7×8×9
分析

答案:⑴1×22×33×4+…+10×11
×(1×2×3-0×1×2+…+10×11×12-9×10×11)
×10×11×12
=440
1×22×33×4+…+n×(n+1)
×[1×2×30×1×2+…+]

1×2×32×3×43×4×5+…+7×8×9
×[1×2×3×40×1×2×3×4+…+7×8×9×10-6×7×8×9]
×7×8×9×10
1260
评注本题通过材料来探索有规律的数列求和公式,并应用此公式进行相关计算.本题系初、高中知识衔接的过渡题,对考查探究学习、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这些数列的求和公式的探索,需要认真阅读材料,寻找材料中提供的解题方法与技巧,第(3)问是在第(2)问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得到的.
4 2010年北京阅读下列材料:

小贝遇到一个有趣的问题:在矩形ABCD中,AD=8cmAB=6cm现有一动点P按下列方式在矩形内运动:它从A点出发,沿着AB边夹角为45°的方向作直线运动,每次碰到矩形的一边,就会改变运动方向,沿着与这条边夹角为45°的方向作直线运动,并且它一直按照这种方式不停地运动,即当P点碰到BC边,沿着BC边夹角为45°的方向作直线运动,当P点碰到CD边,再沿着与CD边夹角为45°的方向作直线运动,,如图4所示,问P点第一次与D点重合前与边相碰几次,P点第一次与D点重合时所经过的路线的总长是多少小贝的思考是这样开始的:如图5,将矩形ABCD沿直线CD折迭,得到矩形A1B1CD,由轴对称的知识,发现P2P3=P2EP1A=P1E

请你参考小贝的思路解决下列问题:
   (1) P点第一次与D点重合前与边相碰次;P点从A点出发到第一次与D点重合时所经过的路径的总长是cm
   (2) 近一步探究:改变矩形ABCDADAB的长,且满足AD>AB,动点PA点出发,
按照阅读材料中动点的运动方式,并满足前后连续两次与边相碰的位置在矩形ABCD相邻的两边上P点第一次与B点重合前与边相碰7次,则ABAD的值为





分析(1)画出如图6所示的草图分析易知,相碰5次(P1P5),路径的总长均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之和;(2)解题思路如图7:


答案:(1524245
评注这是2010年一道亮点试题,有效考查了对称变换、转化思想.作为一道阅读理解试题,小贝提供的解法思路对于问题的获解有很好启示,需要认真解读、理解.这也是“方法”阅读问题的解答关键.
三、新技巧型阅读理解题
5 (2010湖南永州)探究问题
(1)阅读理解:
①如图8,在△ABC所在平面上存在一点P,使它到三角形三顶点的距离之和最小,则称点P为△ABC的费马点,此时PAPBPC的值为△ABC的费马距离.
②如图9,若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在同一个圆上,则有AB·CDBC·ADAC·BD.此为托勒密定理.

(2)知识迁移:
①请你利用托勒密定理,解决如下问题:
如图10,已知点P为等边△ABC外接圆的上任意一点.求证:PBPCPA
②根据(2)①的结论,我们有如下探寻△ABC(其中∠A、∠B、∠C均小于120?)的费马点和费马距离的方法:
第一步:如图11,在△ABC的外部以BC为边长作等边△BCD及其外接圆;
第二步:在上取一点P0,连接P0AP0BP0CP0D
易知P0AP0BP0CP0A(P0BP0C)P0A
第三步:请你根据(1)①中定义,在图11中找出△ABC的费马点P,线段的长度即为△ABC的费马距离.
(3)知识应用:
20104月,我国西南地区出现了罕见的持续干旱现象,许多村庄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为解决老百姓饮水问题,解放军某部到云南某地打井取水.已知三村庄ABC构成了如图12所示的△ABC(其中∠A、∠B、∠C均小于120?),现选取一点P打水井,使水井P到三村庄ABC所铺设的输水管总长度最小.求输水管总长度的最小值.

分析2)第①问,只需按照题意套用托勒密定理,再利用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将所得等式两边都除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即可获证. ②问,借用①问结论,及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的性质容易获解.3)在(2)的基础上先画出图形,再求解.

答案:(2)①证明:由托勒密定理可知PB·ACPC·ABPA·BC


∵△ABC是等边三角形


ABACBC


PBPCPA


PD      AD


3)解:如图,以BC为边长在△ABC的外部作等边△BCD,连接AD,则知线段AD的长即为△ABC的费马距离.



∵△BCD为等边三角形,BC4

∴∠CBD60°BDBC4.


∵∠ABC30° ∴∠ABD=90°.


RtABD中,∵AB3BD4


AD5km


∴从水井P到三村庄ABC所铺设的输水管总长度的最小值为5km.

评注此题集阅读理解、创新探究、实际应用于一体,题型新颖别致,综合考查自主探究、创新应用能力,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 此题环环相扣,解题关键是理解阅读材料,从中获取新知,能够灵活应用新知解决数学问题,并进一步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此题难度中等,只要平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善于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便可顺利解决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6 10: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