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6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年级作文:生活中的传统文化4篇(春节、端午节、中秋、剪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6: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元宵节

阜新市细河区八一路小学    王春娜



今天是阴历正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大早起来,我就盼望着时间快点过,因为,晚上在街心广场有燃礼花庆元宵活动。

夜幕终于降临了。月亮姐姐披着薄纱披肩,带着星宝贝们来到天空。原来,它们也是来看礼花的。广场上,人头蹿动,到处都是三三俩俩的人群,我好不容易挤到一个看礼花的有利地势。

这时,天空中出现红、黄、蓝三颗信号弹,我高兴极了,因为放礼花马上要开始,一个紫色的大礼花直冲云霄。紧接着,许多色彩缤纷的礼花飞上天空。瑰丽无比,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一把撑开的大伞;有的像串串雨丝;还有的像盏盏小灯笼被点燃。看!一个大瀑布从天而降,真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缤纷的礼花把天空装点得奇幻而美妙。突然,又一个大礼花“咚“的一声,飞上了天空,这个礼花可和别的不太一样,里面出现了几个红灯笼,徐徐飘落天幕,可真是太神奇了。最后,小礼花也开始燃放起来,色彩各异,分不清是星星还是礼花。

几颗信号弹的升空,宣布了本次活动的结束,而我还盼着天空发愣,似乎还回味着那绚烂多彩的烟花。

简评:本文通过看礼花,按照空间顺序,描绘出了礼花摇曳多姿。缤纷绚丽的美,情景交融,处处紧扣中心——美丽的礼花带给人的美的享受和来自心灵的震撼,巧用诗词,烘托意境,犹如天籁之音,得益于自然的感情,无论本文的语言,或是文章的意境,都给人们以来自内心的美的享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6:05:00 | 只看该作者
看秧歌

阜新市细河区八一路小学    何海燕



我最喜欢看秧歌了。

先在屋里听到热热闹闹的锣鼓声,从远而近,我便飞奔出门。挤在人群中间向远处观望,只见一队花花绿绿的人马沿着街道缓缓而来,最先看清的是敲锣打鼓的。然后就扭秧歌的了。他们打扮成京戏中小姐书生的模样。只是穿得更加新鲜艳丽。脸上还画了浓浓的妆,脚上踩着半人高的高跷,有的手中拿着彩色的扇子。有的腰上系一根长长的红绸带,双手各拎一角。踏着节奏挥舞开两只胳膊,投入而神气的扭动。那股神常常会把一些孩子吸引进队伍里去。

   扭秧歌的队伍中有时还会有唐僧师徒,老汉推车、小媳妇骑驴等有趣的造型。他们在一样的节奏下,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显得更逼真,更有趣,也更吸引人。

   扭秧歌的队伍很快就扭过去了。我常常会跟出去很远很远,追着看。

简评:这篇短文,写出了作者在看秧歌时候的情景。对扭秧歌的人物描写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对人物神情、动作、表情的描写更是惟妙惟肖,有一种真实感情溶入其中。勾起读者对扭秧歌的热爱之情。也突出作者对观看扭秧歌的热爱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6:05:00 | 只看该作者
中秋节

阜新市细河区八一路小学    赵丽丽



   夜幕降临了,吃完月饼,我信步走出家门。

   今晚的月亮显得特别大,特别圆。皎洁的月光下,三五成群的孩子们围成一圈儿,拍着手在唱“八月十五月儿圆”的歌儿。

  我漫步在公园的林荫道上,微风从家家户户的窗前吹过,送来了月饼和水果的清香味儿。故乡的月夜,多么令人神往。满怀故乡情,我登上公园的最顶端,凭栏凝望渠江水;满怀故乡情,我踏上公园的青石小路……这时,我思潮起伏,不禁憧憬着故乡的明天。

那崎岖的小路变成了立交公路;那百舸争流的渠江,又架起了一座座大桥;那平静的水池已经扩建成供游人游览的人工湖……

啊!月亮高高地悬挂在空中,我披着银白的月光踏上回家的路,向前走去。

简评:这篇不足400字的短文,写出了作者在中秋之夜漫步家乡看到的景色,听到的儿歌及闻到的清香。这些感觉交织在一起,使作者更爱家乡,似乎从中憧憬到故乡的明天。是的,“月是故乡明”,家乡的明天会更美丽辉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6: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作文网友  发表于 2011-10-25 18:07:08
阿斯达阿斯达阿斯达 阿斯达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7 11: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