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32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三九年级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8:51: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三九年级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设想】
  1、以“说”为主学习课文。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主要教学板块通读──说读──评读。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介绍《战国策》。
    (师先提问,生答后再小结。)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简述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通读──说内容
  1、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jū) 怫(fú) 跣(xiǎn) 抢(qiāng)
         
  祲(jìn) 缟(gǎo) 傀(guī) 挠(náo)
  3、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给予恩惠。
    怫然:盛怒的样子。
    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冠,帽子。跣,赤脚。
    抢地:撞地。抢,碰、撞。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色挠:指变了脸色。挠,屈服。
    谢:道歉。
    谕:明白,懂得。
  4、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读课文。
    (生散读,师巡视。)
  5、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生思考后师提问。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要求:在准确的前提下,能复述出人物的精神特质。生稍作准备后回答。

三、说读──说译文
  1、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2、教师以句子为单位读一段课文,每读一句,学生就跟着集体杂然地翻译文句。
  3、学生仿效老师的方式分组译读课文。
  4、教师从二、三段中找出几个难句请学生口头翻译。如: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5、学生杂然地再读课文。

四、评读──说意味
  1、学生演读课文。
   ⑴ 演读分两组,每组各找两位同学分别饰演唐雎和秦王。
   ⑵ 演读内容分别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
   ⑶ 演读地点设在讲台。
   ⑷ 要求饰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演读出人物的精、气、神,能融入角色中。
  2、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如: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
    “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然后请学生回答。)
  3、教师评点。
    评点的原则:是以鼓励、夸赞为主,同时也要指出学生回答中的不当之处。
  4、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五、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板书设计】


【说明】
  学习《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应着重了解人物性格,注意人物性格的反衬作用。所以,本方案的教学角度拟为:说读──以说为主学习课文,了解人物形象。具体操作步骤是通读──说读──评读。
  设想能让学生在读、说中了解人物性格,锻炼学生的复述、翻译、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设想能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饰演中,把握人物性格,并学习唐雎的那种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设想让学生学会通过对具体语句的分析,了解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8:51:22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课后练习二,围绕“不辱”二字展开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去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曾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多方演绎。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历史上一个类似刺秦的故事。下面请大家自读一下这篇出自《战国策·魏策》的历史短篇。


二、学生活动

  1、自读后,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学生判断其读音、句读是否有误。

  2、齐读。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四人一组,教师轮流指导)

  4、请学生复述故事大意。(其他学生从语气、语态、是否流畅、描述是否准确生动等方面进行评价)

  5、分组讨论出场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揣摩其语气)


三、教师小结

  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使秦王折服,终不辱使命,这种勇气和胆识是难能可贵的。而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慑下败下阵来。


四、人物分析(板书)

   
(傲慢无礼)秦使 → 安陵君(委婉坚决)

(不卑不亢)唐雎 → 秦王 (骄纵、虚伪、阴险──“不说”、“怫然怒”

色厉内荏、前倨后恭──“色挠”)  
 




五、作业

  1、搜集有关《战国策》、文中典故的资料。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3、自由结组,编成课本剧,课上展演。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二项作业完成情况,抽查字词解释


二、资料搜索

  1、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战国策》(结合注释了解)

  2、战国时期的“士”及以养士三千著称的“战国四公子”

  3、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历史上其他著名刺客的故事

  注:

  1、《战国策》又名《十二国策》,记录了上至春秋、下至秦灭六国约二百三四十年的历史,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学生只要能了解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鲜明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即可。)

  2、以上三方面资料大部分由学生讲述,教师适当补充。


三、学生课本剧展言

  通过演出旨在考察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亦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四、作业

  1、课后练习、本课同步。


【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情节性、故事性很强的自读课文。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着重从文章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入手分析,并组织学生通过排演课本剧的方式,达到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和把握。

  从学生活动来看,他们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很高。且对唐雎这样的历史人物,尤其又是在矛盾冲突如此激烈的故事中出现的人物,他们非常感兴趣。因此,投入排演课本剧的积极性也是很高的。他们基本把握住了人物鲜明的性格。通过揣摩秦王与唐雎的性格反差,达到对课文主题的把握。

  一部分学生还通过课下资料的搜集,找到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文学常识。如有的学生搜集到了课文中三刺客的详细资料,甚至还有的找到了一些其他在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刺客资料。有的学生则搜集了有关课文出处的资料。这对教学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资料检索能力的锻炼,更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8:51:29 | 只看该作者
【教学设想】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掌握重要词句,培养学生朗读理解能力。

  3、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4、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重难点】

  重要词句,文意理解。


【教学时数】

  总计4课时(含课文预习1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通读全文,预习课文,过程略。)


(第二课时:串讲课文第1、2自然段。)

一、导入

  1、介绍《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简述时代背景: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研读课文

  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课文串译。

  结合课下注释,逐字逐句串讲课文。


三、学生再读课文,同桌间互相译读课文


四、读文巩固,力求当堂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如上,串讲课文第3、4自然段,详细过程如上。)


(第四课时:理清全文思路,作业。)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理清全文思路

  1、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2、教师以句子为单位读一段课文,每读一句,学生就跟着集体杂然地翻译文句。

  3、教师从二、三段中找出几个难句请学生口头翻译。如: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4、找出表现秦王嬴政在唐雎出使前后的不同态度的句子,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① 秦王表现:“秦王不悦”──“秦王怫然怒”──“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② 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英雄。

  第三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落,作者在这里进行了精细的描写,同时,这一节也是情节发生逆转的关键段落。请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这里重点解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和“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这两句的意义,以及“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的意思。

  齐读“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欣赏排比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并作练习,尝试在其后加上“唐雎之刺秦王也,……”
  (参考:“唐雎之刺秦王也,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5、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如: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

    “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三、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四、巩固与积累

  1、背诵课文第三节的排比句。

  2、在课外查阅有关刺客的知识或故事,尤其是文中提到的三人:专诸、聂政、要离的事迹。


【作业练习】

  1、本文生字词听写积累。

  2、见课本192页,第二题,选做2个小题。

  3、翻译下列句子。

    虽千里不敢……五百里哉?

    布衣之怒……抢地耳。

    虽然……弗敢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3 18: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