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6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小学教师撰写教育论文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6 12:57: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小学教师撰写教育论文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教育论文的撰写,需要写作者进行长期乃至终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笔者在中小学从事教育教学17年,又在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12年,一直在不间断地撰写论文。有的一线教师问我撰写教育论文的秘诀。我的体会是,论文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吐出来”的或“磨出来”的。其中的酸甜苦辣,不可一言以蔽之。笔者在萌生了总结撰写教育论文的所谓“要诀”之意后,慢慢磨出了拙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6 12:57:13 | 只看该作者


一、潜心构思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谓“三年而谋,一朝乃成”。撰写教育研究论文需要写作者的潜心酝酿和构思。如何酝酿、构思教育研究论文呢?

1.从构思的要素来看

作者须从论文的题目、核心观点、主要内容、层次结构、支撑材料等方面构思论文的框架。

2.从构思重心上看

作者要建构论文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必须注重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必须为自己的观点寻找支撑材料,或案例,或事实数据,或权威观点,以自己搜集的第一手资料为最佳;其次,根据已有材料提炼观点。例如: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叙事收集到了一些珍贵的教育案例,就围绕着这些案例进行构思,精心提炼,写出了《假如生命还有两个小时一一次成功班会的启示》(刊载于《中小学管理》2007年第12期)、《真实的震撼:几则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刊载于《中小学管理》2008年第2期)等论文。

3.从构思策略上看

作者要经常回顾已有论文的构思材料,进行持续的思考和酝酿,这时往往会产生新的灵感。一有新的思路、观点和材料,应立即记录下来,长期积累,必有所成。

二、精心拟订标题

好的题目是论文成功的一半,作者应力争用清新醒目的标题给编者和读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让他们一看见题目就迫不及待地想阅读文章。因此,作者一定要持“题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认真思考,反复斟酌,不断琢磨修改,为论文拟订一个精致的题目。

1.从题目的内容上看

(l)题目要突出核心观点或概念。例如:李吉林老师的教育经验总结论文《28年趟出一条小路——教育创新需要持久地下功夫》(刊载于《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7期),主标题准确概括了自己28年的教育探索历程,副标题提出了论文的核心观点,可谓一举两得。(2)注意“实”、“巧”结合。笔者的《“投石冲开水底天”——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精彩观念》一文,借“投石冲开水底天”为主标题,再用副标题“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精彩观念”具体说明论文内容,力求达到“实”、“巧”结合的效果。

2.从题目的形式上看

(1)理论性强的文章要求题目具有概念的准确性和题意表述的严密性,但理论文章也不见得都要板着面孔说话。例如:王中男、贺巍巍的《乱花渐欲迷人眼——试论教学理论面临的困境》(刊载于《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7期)一文,主标题形象贴切,与副标题相辅相成,形象地概括了论文的主旨和内容。(2)实践应用性、随笔札记类的文章可以更灵活、活泼一些。如顾明远教授的《又该喊“救救孩子”了》(刊载于《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9期),题目形象、醒目、贴切,容易引起读者注意。

三、全心撰写

1.用“心”写作,体现自我

用“心”,即用尽心力来体验、感悟和思考,立定自己的文章骨架,写出有自己特色的东西。作者要把自己的真实思考和思想挖掘出来,写出自己的见解才是论文的真正价值所在。

2.尽心挖掘,“上天入地”

“上天”,即立足点高,无论是理论研究文章还是实践探索文章,都要极目该领域的研究,这样才能“更上一层楼”,使文章有“高度”。“入地”,即深挖下去,做他人所未做,言他人所未言,这样,文章才有深度和“实货”。

3.捕捉灵感,抢抓思路

写论文虽然是以逻辑思维为主,但与文艺创作一样,同样需要打开思路、捕捉灵感。作者撰写论文到了最艰难的时候,往往有山穷水尽酌感觉,但一旦闪现出新思路、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的灵光,就会感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一旦灵感到来,作者应立即抓住其精髓,完整地记录下来,并深入追问、思考,拓宽其覆盖范围。一旦思路打开,作者就要紧紧抓住,加快写作速度,就像趁着晴好时抢收成熟的谷物一样争分夺秒。


4.合理用时,静心撰写

作者如果有大块时间(一周以上),就可以广泛搜集资料,集中精力思考,撰写理论上具有原创性、具有较高难度的学术类文章;有相对整一些的时间(两三天),则可写短一些、难度相对小一些的文章;如果只有一天半天的时间,则可以用来收集文献资料、构思论文框架、对即将成型的文章进行最后加工,或进一步修改准备投稿的文章。进入撰写状态后,要一气呵成,尽量不要边写边改,以免分散精力、打断思路。

四、苦心修改

从某种意义上讲,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如何修改文章呢?

1.整体审视,狠心删削

初稿出来后,要从多种角度审视和反思不足。(1)对重要的概念反复斟酌,甚至从多角度逆向思考,尽量找出破绽,加以弥补和完善。(2)对重要的观点要反复推敲,从不同角度驳斥自己,看是否经得起反驳。(3)对支撑核心观点的材料要认真核校,看其是否能有力地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要认真核对引用的重要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如果主要观点、重点材料、主体结构方面有缺陷,那就要进行大的修改,甚至要不惜推倒重来;如果局部有缺陷,就要进行部分调整。

2.反复修改,长期修改

一篇文章写好后,不管自己当时多么满意,过一段时间再看一看,就会发现缺点;改过后再放一段时间,还是可以看出毛病。其原因主要是环境和我们的认识都在不断发展、变化。我们写完初稿后,不容易转换思路和进行逆向思维,几乎看不出初稿的缺陷;待放下来冷一段时间后,以“局外人”的身份反观初稿,就会更多地发现问题,有时会部分地否定乃至较大幅度地否定原思路,甚至几易其稿。

好文不厌百回改。有的作者急于求成,写出文章就急于投稿,往往“欲速则不达”。写作教育研究论文还真得要有古人“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精神,不急不躁,慢工出细活。笔者的《课程行动研究:一线教师如何做?》-文,是应邀参加2007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首届教学改革国际研讨会”而写的,因有前期积累和构思,集中几天时间就写成了,被选为大会发言论文。会后,笔者将该文投到一个学术水平很高的刊物,结果未被采用。我认真检查和反思其不足之处,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从题目、观点、内容、结构、材料、语句、文字等方面进行了重大的修改与调整,并重新命名为《教师课程行动研究纲要》(刊载于《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8期),结果投稿一个月就被通知采用。

3.精雕细琢,力求完美

写论文时可以抢抓思路,大开大合,甚至可以不论章法结构和语言规范,但修改论文时一定要收拢起来,需要求全责备,精雕细刻,这可以称为“宽进严出”。无论是论文的观点、材料,还是结构、标题、语句、标点、参考文献等都要力求达到完美的程度,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千锤百炼,坚决删掉那些“正确的废话”,甚至要多次朗读,检查语句是否有毛病。最为重要的是,作者应为自己文章的观点、内容和立论所折服;如果自己都不太满意、自己都不能被说服,就不要拿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4 21: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