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62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凡卡》课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9:33: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凡卡》教学反思



(作者:牌楼镇泗水桥小学 蔡辉发)

--------------------------------------------------------------------------------




   《凡卡》一文叙述了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九岁的凡卡。茹科夫被爷爷送到城里鞋匠阿里亚希列那里做学徒,受尽了折磨,他写信给爷爷,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去。课文的结尾以凡卡做梦的形式反衬了凡卡的悲惨遭遇,这激起了人们的深切同情。在教学这一课是,我有这几点感受:
   一、整体感知,读中悟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考虑到本课篇幅较长,我让学生事先预习课文时认真朗读课文,课堂中就带着自己的问题和小组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例如:有位学生说到:“我认为凡卡太傻了,怎么就不知道跑回乡下呢”“针对这个问题,我请全班同学帮他解决,因为所处的环境没有见过雪,学生不能理解凡卡没有鞋穿就无法回到乡下,同学们结合课文里的具体情节来理解:下着大雪,冰天雪地,又冷又饿等多种因素使凡卡无法回到乡下。这更烘托出凡卡命运的悲惨。让学生带着疑问理解课文,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又不能似是而非,始终抓住文章的主线。我们应该鼓励这种个性化的理解,进行地交流读书体会。
   二、学生为主,教师引导整篇课文
 我一直把学生置于主动、互动的平台上,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学课文、体悟情感等,学生自主质疑、释疑,指导学生交流、研讨,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三、把握时机,引入背景
 本篇课文作于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围绕这一历史背景,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理解凡卡生活的环境,穷苦劳动人民是没有地位的,这种“人吃人”的剥削制度迟早都会被消灭,社会需要的是平等、和平。结合背景理解抓住文章的主线,对于凡卡的命运就更激起了学生的同情。
四、异曲同工,发展创造性思维
 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做不同的回答,或鼓励学生摆脱习惯性的思维形式。
 教学《凡卡》一文的结尾,以做梦结束,似喜似悲,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引导学生对比进行思考探讨。我说:“凡卡是怀着强烈的愿望把那封宝贵的信塞入邮筒,可万万没有想到爷爷是永远也不可能收到他的信呢,那凡卡的命运将怎样呢?”学生的回答都带着明显的同情。“那既然凡卡无法摆脱这悲惨的命运,那么文章结尾又有什么含义呢?”有的学生回答:“文章以梦结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的生活是个不能实现的梦。”有的学生说:“这个结尾看似美好,其实隐藏和不西幸,更激起我们对凡卡的同情。针对这一悬念式的结尾,我再安排学生续写,学生都能充分发挥想象,文中都寄托了对凡卡的共同情感──同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9:33:48 | 只看该作者
《凡卡》教学反思
   《凡卡》一课篇幅较长,文章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在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由于本课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复杂,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提高教学效率,抓住重点和难点朗读、体会、想象。

早读时,学生提前读了课文,上课伊始,在快速浏览课文后,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和写法有个大致的了解,理清课文“准备写信----写信------寄信”这一线索。然后对作者及写作背景跟学生做了简单的介绍,因为这是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时间久远,学生对当时的沙皇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清楚,了解后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体会会更深刻。课外资料的补充,孩子在课堂上更感兴趣。孩子们静静地听完后,我直奔中心,让他们把文中信的内容的部分做上标记,然后重点去朗读8、10、11、12、15自然段,先说说对凡卡的了解,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感受到孩子们能够从语言文字中感悟凡卡生活的悲惨,他很可怜,他渴望美好、幸福、自由的生活。有了整体的认识以后,小组交流:凡卡在信中写了什么内容?细读信的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到凡卡在老板家过着怎样的生活,从挨打、挨饿、睡不好觉感受凡卡痛苦悲惨的生活。九岁的凡卡在鞋匠家里过着非人的生活,没有自由、没有尊严,所以他才写信乞求爷爷赶快带他离开。学生还从“第八自然段中给爷爷下跪、两个感叹号、两处省略号、十一自然段中写到莫斯科是个繁华热闹的城市、十五自然段中说自己的生活连狗都不如”等很多点滴的细节中体会到凡卡所受的折磨和痛苦达到了极致。偌大的城市,却没有一个孩子的生存之地,由此折射出的是沙皇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学生体会得比较到位,但是感情朗读却不敢夸奖。从第8和15自然段的朗读,听不出凡卡生活的悲惨,感受不到凡卡很痛苦地在向爷爷诉说。通过指导,把“揪、拖、揍、捞、直戳”这几个词读重音,心里想象着自己就是小凡卡,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向人倾诉自己心中的痛苦。读书,就要走进文本,把自己融入故事中,身临其境才会想人物之所想,说人物之所感。

接下来的环节比较简单,让学生了解:课文除了凡卡的信,向爷爷诉说他在鞋匠家的痛苦生活,还写了什么?默读信以外的其它段落,知道了凡卡还回忆了乡下生活:和爷爷一起守夜、回忆了家乡美丽的夜景、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快乐时光。让学生明白作者这样穿插着写,更突出了凡卡在城里当学徒的痛苦生活。这部分的穿插描写,对突出凡卡痛苦的心情,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讨论故事结局的时候,通过写信封的几个自然段,知道上面没有写明具体的地址,爷爷肯定收不到凡卡的信,肯定不会来接他的,与信里凡卡渴望,乞求爷爷接他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了凡卡命运的悲惨,就这一点小小的夙愿都实现不了。那么,凡卡后来的命运到底会是怎样呢?文章最后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以做着甜蜜的梦结束了,但梦总会醒的,凡卡醒来后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布置作业,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写。

阅读时,有学生提问,为了不打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会,课堂上我没有解释。想专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再让学生读一读课文,说说后来发生的故事。然后把一些问题放在最后解决。也便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以后,今天回家通过查资料等方式先自己解决。

问题1、文中凡卡为什么有两个不同的名字?

问题2、文中10、11自然段,只有前引号,怎么没有后引号?

第一个问题,凡卡有两个名字是因为:俄罗斯人的姓名书写时,名在前,姓在后,中间用间隔符号隔开。“凡卡”是名,“茹科夫”是姓。“凡卡”是“伊凡”的爱称,相当于我国小孩名字前加个“阿”字或者“小”字,叫成“阿—”或“小—”。这种爱称一般只限于在亲人或者亲戚之间使用,故凡卡在给爷爷写信的末尾署名为“伊凡?茹科夫”。

第二个问题,是因为10、11、12这几个自然段连续引用凡卡写的信,所以第11、12自然段只有前引号,没有后引号。要告诉学生,这是在连续使用引号的段落时,中间的段落只用前引号,后引号可以省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9:33:57 | 只看该作者
《凡卡》教学反思
   
                                         黄沙小学        罗艳萍
周三,我本来准备上《凡卡》这一课,可是没有上成。原因是学生们没有完成预习作业,影响了我的情绪。但是,当我冷静下来之后,我感到深深的自责。一个老师怎么能因为自己的情绪,而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呢?这一节课就是学生不预习,按照我的思路也一样可以上好的啊!学生没有预习,难道就没有上好课的办法了吗?
    带着深深的自责,我在上课后的15分钟时,开始了教学。我首先让孩子们把凡卡的信完整的找出来(这就是预习作业)。然后去读读凡卡写的这封信,讨论:从凡卡的信里看出了什么?这时,一个个都把手举得高高的:凡卡很可怜,凡卡的命运太悲惨了…接着,我就更深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凡卡是如何可怜,命运又是怎样悲惨。学生们都挺认真的,都用心去体会。可就在学到一半时,下课铃响了。一节本来可以上好的课,却由于我刚上课时的情绪,耽搁了。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即使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也要把它向好的方向引导。不要放弃、不要急躁,因为进入教室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上好课!教室不是我们情绪的宣泄室,而是我们教书育人的神圣殿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9:34:13 | 只看该作者
教后记
  
《凡卡》一文,作者用书信的形式,展开凡卡在现实生活中遭受的悲惨虐待,信中穿插了凡卡在乡下的美好回忆,而似喜却悲的结尾,让文章的结局寓意深刻,既表达了凡卡对幸福生活的殷切期待,又“欲说还休”地昭示着凡卡无法改变的痛苦命运。

在对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时,我考虑到: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了本文的教学难点。所以,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我在研读文本上下了工夫。

(一)学生为主,教师引导

整篇课文,我一直把学生置于主动、互动的平台上,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学课文、体悟情感等,学生自主质疑、释疑,指导学生交流、研讨,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二)把握时机,引入背景

本篇课文作于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围绕这一历史背景,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理解凡卡生活的环境,穷苦劳动人民是没有地位的,这种“人吃人”的剥削制度迟早都会被消灭,社会需要的是平等、和平。结合背景理解抓住文章的主线。

(三)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

这节课,我注重激活学生头脑里的词汇,让学生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

累。如:学生读完课文后,我问: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语(也可用文中的)来形容凡卡的生活?一个个鲜活的词语出来了:悲惨、可怜、凄惨、没有指望、连狗都不如、生不如死等。  再如:讲到具体描写凡卡学徒生活那一段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读了这段话,你眼前出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当一个学生谈到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成天只吃一点稀饭和面包的凡卡时,我顺势引导:你想到了什么词语来形容此时的凡卡?“面黄肌瘦、面如土色、骨瘦如柴、皮包骨头、弱不禁风”学生一个个站起来说。还有让学生探究“即使爷爷收到了信,凡卡能否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一问题时,一学生谈到:“爷爷不可能去接他,因为他自己的经济状况并不好。”我又引导“你从哪里看出不好?”“他爷爷已经65岁,这么老了还要去当守夜人,像他这种年纪的老人是应该在家享福的,可他却------”“是啊!即使爷爷有这份心,也无这份力呀!”这时学生马上就说出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爱莫能助、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我惊讶了,学生竟能一下想出这么多词语!我感动开学生在积累中运用,又在运用中积累了词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4 03: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