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35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灯光》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19:01: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灯光》教学反思 教后记

《灯光》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学本课,我注意对学生进行“展开丰富的想象”的运用训练。课文第

二大段是由景生情,追忆战争年代的一桩往事,是全文重点,我指导学生以“灯光”为线索分小组

讨论:1、在战斗间隙,郝副营长为什么借着微弱的亮光,在注视着书上的插图?他沉思什么,憧憬

什么?2、课文哪些地方是写具体的事物?哪些地方是联想?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深刻理

解郝副营长的高尚精神世界,但由于本课时代背景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因此,在课堂上,我用了

很多时间去讲解当时的环境,这与阅读课文的教学思想相违背。我应该在课前引导学生去收集有关

资料,让他们学会收集资料,为第二单元的读写例话“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作准备。在这节课中

,我努力的尝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主动的去探索课文中蕴含的内

容、意境、思想。传统教学中,教学的备课、上课关注的并不是学生的学习状态,经常以成人的心

态去看待学生的想法和情感。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上课时总是把自己的教案像背台词一样,

全然不顾学生接受与不接受。在这节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

动性,发挥小组的合作性,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

上表现自己。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有足够的时间读书、思考、说话。这

张“优秀小组评选单”是我在洋思中学的“讲学稿”中得到的启示,我觉得这样能帮助学生集中理

解课文。从课堂效果看,学生真正领会到了革命先烈们无私的奉献精神,激发出了学生心灵深处最

细腻的感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1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19:01:58 | 只看该作者
《灯光》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灯光》这篇课文是这样做的,以学案练习促学习。为了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我让学生先阅读课后的“金钥匙”借鉴读书的方法,带着问题读书,“郝副营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书上批注。交流时完成学案练习——“郝副营长是一个……的人”, 学生的想法各不相同,最后学生总结出以下。(英勇善战、聪明机智、不怕牺牲、爱读书学习……)。

为了帮助学生初步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我让学生自由读文后,完成学案练习——“课文内容我知道”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文通过关于(灯光)的往事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珍惜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为了帮助学生理清课文顺序我让学生速读课文后,完成学案练习——“课文顺序我理清”指名口头回答。

一、(1一2)广场漫步

二、(3一11)回忆往事

三、(12)又想起战友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课文,我让学生继续带着课后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批注,学生汇报时完成学案练习——课文中出现了三次(多好啊!),第一次是晚上作者漫步在广场上,在温暖灯光下(作者背后传来一声赞叹时)说的;第二次(郝副营长看书上的插图时,羡慕孩子在一盏吊着的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时)说的;第三次是(郝副营长与作者说电灯很亮,憧憬、期盼、向往美好的未来时)说的。

为了帮助学生感情表达,我让学生感情朗读文中重点句后完成学案练习——(见到灯光)是郝副营长最大的愿望,但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他(毅然决然把那本书点燃了),化为一盏指引(战斗胜利的)明。,此时此刻我想说。郝副营长,你知道吗,这样做会挽救更多战友的生命,但是你(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你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这样做我们还有机会见到电灯,但是你();这样做更多的人能够实现美好的愿望,但是你();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我让学生速读课文后完成学案练习——课文以(灯光)为线索,并且在(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天门前的灯,这样的开头意在(引起对往事的回忆)结尾同开头(照应)。这样的开头结尾是为了告诉读者:(这样光明温暖的灯光,这样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千万不要忘记那些缔造新中国,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这既是写法上的(照应)又强调了(中心)。

通过学案练习,使上等生学习有竞争的欲望,学习起来不甘落后,轻松加愉快。使中下生学习内容降低了难度,学习起来容易多了,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的兴趣。但课后我总觉得不满足的是,没有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学完课文后应让学生写写读后感,或者再联系现实生活中各式各样的灯想到了什么,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这样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起到练笔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19:02:20 | 只看该作者
《灯光》教学反思
  今天匆匆准备《灯光》一课。由于是第一节课。仅仅用了晨读20分钟来准备,十分的仓促。最终的效果自然是不尽满意。
    上完整堂课,第一感觉就是“浮”,似乎并没有真正的深入文本中,这也许与我准备的时间太短有关吧。这篇课文的脉络其实很简单,都没能把握好,的确自己还是有待加强啊。
    此外巩固延伸处理的不够简洁,我当时想错了下课时间,担心讲完过早,所以“狗尾续貂”了,唉!败笔啊。后来评课时也说道这点,苏主任提出这环节的建议,的确是的。
    导入时,正如苏主任建议的我是可以由生活实际中的灯光引入,比直接询问更好些吧。我原本设计的是由题目作者单刀直入的,也是讲课时灵机一动,做了改动。问学生:“看到灯光你会想起什么?”但似乎效果并不好。以后导入环节这个地方,还得好好想想才是。针对几位听课老师的建议,对背景知识应加以介绍这点,我同意,有背景知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
    初读课文确实应该用自由读的方式。大早上第一节课学生正是思想最活跃的时候,这样能让他们在随后的课上集中精神,更加用功。用默读,太沉闷了。其实这对于这堂课的整体氛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的。
    至于课文,还是那句话没有深进去。原本设计的,一展开讲就全不一样了。我几乎是边讲边备,就“多好啊”三处,这地方其实可以更好些的。讲课时一个环节与设计相背,后边就得全部重新调整。效果可想而知了。就文中人物精神的理解,学生体会不够深刻,也只是浅显的明白而已。此外读书的感情指导不足,今后这方面一定注意了。
    板书没有,只有课题,是因为上课前根本没设计好,一讲课没写。这个我是明白的。其实这个学期,就板书方面,我是有所注意的。
    就学生表现而言,整体纪律不错,前期回答问题积极,后期有点沉闷,所以我当时还真有点急。大家不举手,我就干脆直接叫。好在我班学生叫起来,也能回答出来。但是这个问题以后在平素常态课上还是要加强才是。我提问到得学生多数是待优生,他们虽然十分积极,但是十之八九会不对,之所以叫他们是因为想鼓励他们上课积极的参与这种行为。纵然他们的回答,还是引起了大家的笑。但是能把手举起来还是值得表扬的。唯一不该的是,由于最后,赵文勇说的不对,还没说完,就被我无情的打断了。这很不对的,即使不对也应该听他说完。以后注意了,切记。
    就那么仓促的完成了这节课,与苏主任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她说我就上学期那两节课有了很大的进步。上学期那两节后我深入的思考,针对那些不足,重点加以改进,的确有些地方好多了。虽然匆匆忙忙,但是也好歹讲完了。也顺带一个启示,这课不好好准备,还真出不来好效果。就无法谈什么“高效课堂'了。因为准备的不充足,还真是有一点点紧张。
    好在讲完了,也知道不足在哪了,以后教学中注意改正就是了,要有更大的进步才行。
    又:写到最后,忽然想起班里的表慢5分钟的事,难怪我觉得时间不对呢,我忘记了,害我“狗尾续貂”了一回。否则应该是刚好讲完才是。不会拖堂了。
    注:2011年3月17日校达标课 11课《灯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19:02:39 | 只看该作者
《灯光》教学反思
推荐《灯光》是一篇回忆往事的课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一接触这篇课文,我就陷入了沉思,因为现在的学生对于战争年代的苦难岁月知之甚少,如何带领学生走入课文,理解革命先烈能够为了现在的幸福生活付出血和生命的代价。因此,在教学时能否找到突破口为学生理解课文作铺垫是取得本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首先,抓题眼,初识英雄形象

教学时,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我就紧紧抓住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课文哪几处写到了灯光,以此引起学生的思考,打开学生的思路。围绕写到灯光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发现,老师做顺势引导,帮助学生逐层理解,渐渐深入,一边读,一边理解。通过课文的进一步学习,学生了解到,郝副营长因书中看到孩子在灯光下看书而憧憬未来,郝副营长为了后续部队找到突破口,点燃书本而暴露自己不幸牺牲,但却赢得了围歼战的胜利。学生初步感受到郝副营长关心下一代和不怕牺牲的品质。

其次,抓句子,提升英雄形象

紧紧抓住课文中三次出现的“多好啊”这一线索。让学生再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分别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把相关语句画出来,深入思考,他们在说话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多好仅仅是指在灯光下看书吗?让学生从中体会思考,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与同学交流。

细读三处“多好啊”,学生明白,这里“多好啊”不仅仅指孩子能在灯光下学习,而是郝副营长憧憬战争取得胜利后,孩子们有更优越的学习环境,老百姓能过上更好的日子,祖国能繁荣富强。正是对未来的这种美好憧憬,郝副营长才会在后续部队找不到突破口的危机关头,冒着生命危险,点燃书本,为后续部队找到前进的方向才取得战斗胜利的勇气。此时,郝副营长的英雄形象已在学生心中树立。

最后,比今昔,铭记英雄事迹

学到这里,我突然把学生的思绪从战争年代拉回现实,让学生说说,我们现在的生活,和战争年代有什么不同?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此时,战争年代的苦难岁月学生以有了很多感受,而现在的优越生活学生更是亲身体验,因此课堂气氛以非常活跃。此时,我顺势让学生思考,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靠千千万万像郝副营长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最后,我以我们要牢记这些革命先烈,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长大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报效祖国结束本堂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19:02:49 | 只看该作者
《灯光》教学反思

贾砦小学  王琼

说实在的,《灯光》这一课的教学设计着实让我费了一番功夫。我倒不是担心自己的讲解学生不能顺利的接收,而是担心如此动人的故事要是还像以前那样从第一段讲到最后一段,拘泥于文章的描述手法、修辞特点等这些知识点的话那么课上起来不但毫无新意可言,同时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同学们对故事思想内涵的理解。很明显,那样讲的话就显得舍本逐末了。

可以说文章中三次出现的“多好啊!”这句话罗织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自然,我对内容的讲解也由这三句话开始。所不同的是,我没有按照他们在文中出现的顺序来讲,而是先讲第二次、第三次的出现,最后再回到文章开始的地方讲解第一次的出现。之所以这样做是与我选择的课题的切入点有关的。对这一课的内容讲解时我先让同学们概括了文中的故事内容。故事中提到郝副营长在千钧一发的时刻点燃了那本书。书上有一幅画着电灯的插图,看着插图上的电灯,郝副营长两次说道“多好啊!”而文章的主要内涵也都体现在这两部分当中,围绕着这句话引导同学们展开分析。之后,我问道:“课文是一开始就为我们展开这个故事的讲述的吗?”同学们看了课文,自然一眼就明白不是这样的。课文先写作者现今生活中看到的灯光,在写回忆中的一个完整的故事,最后又回到对现今的生活的描述。趁此,我再向同学们讲解倒叙的写作手法及特点。最后,安排同学们进行一次小练笔活动,结合课文的内容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写出自己想对郝副营长说的话。从同学们的写作内容上可以看出同学们对文章主题和思想内涵的把握已经八九不离十了,此时我则做以适当的点拨,最终达到完全掌握。从同学们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来看,对于这样的讲课流程和缓解安排还是比较适应的。只是在讲解文中三次出现的“多好啊!”这句话时,引导同学们进行有效的朗读显得有些不足。看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于类似于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还需再做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19:03:08 | 只看该作者
《灯光》教学反思
《灯光》是一篇略读课文,重点记叙了郝副营长激战前对革命胜利后的美好憧憬和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歌颂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引导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倍加珍惜。

课题“灯光”是全文的一条线索,郝副营长说的“多好啊”这句简短的话也是全文的一条线索。抓住文章的线索,脉络可以更加清楚,学生理解课文也相对容易,而且到位。那么,两条线索用哪一条更好呢?反复研读文章后,我选择了后者,因为后者是全文重点描述的内容,更能表现人物的品质,也因为“多好啊”,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天安门广场璀璨的灯光,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很好地把两条线索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深地体会文章中心。

因此,在整体感知课文环节。教学过程是:

1、读课文3—7自然段,划出郝营长的两句话,这两句话让作者在事隔多年之后仍感慨万千,你能读懂什么?感受什么?写批注

2、出示句子,理解交流

句一引导学生想象,郝副营长在默默沉思什么?然后创设情境引读:

郝副营长眯着远方,望着远方说,将来自己的孩子也能在电灯下读书,           !

郝副营长深深地吸了一口烟,兴奋地说,孩子们都能读书,有文化,           !

郝副营长望着漆黑的夜空,深情地说,人们在电灯下工作、生活,           !

通过朗读体会让孩子们在灯光底下学习,是他心中强烈的愿望,是他奋勇战斗的强劲动力。

句二让学生理解憧憬,说说郝副营长憧憬什么?

3、默读第8——11自然段,让学生大家描述一幅久久不能忘怀的画面,实质上也是对内容的高度概括。

4、设想:文章没写郝副营长说什么,想什么,但我们可以设想当时的情景,

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的后续部队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怎么办呢?郝副营长想:                                                                        

突击队员知道郝副营长要烧书为部队指路,对他说:“郝副营长,少数的亮光被敌人发现,多危险哪!”郝副营长说                                                     

郝副营长也许什么也没想,什么也没说,但为了孩子,为了新中国,他            

                                                

5、小结:“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生活在这幸福之中,不能忘记牺牲自己性命的先烈们。

以上环节层次清楚,步步深入,很好地凸现了教学重点,实现教学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本文的板书是借鉴别人的,个人以为设计得非常精妙,供大家参考。

   

              11、灯光



                     一点灯光      一段憧憬

                     一星火光      一个壮举

                     一位英雄      一生怀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19:03:29 | 只看该作者
以读促感
——《灯光》教学反思

    《灯光》是一篇阅读课文,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郝副营长广阔的胸怀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理解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中我抓住了文章中出现的“灯光”展开了教学。以读来促学生的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领悟郝副营长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文章中灯光出现的第一次是课文的一、二自然段写了天安门广场的灯光,我先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然后说说此时“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指导学生的朗读。学生都很积极,有的读出了惊叹的语气,有的读出了赞美的语气,有的读出了陶醉的语气……最有趣的是那个读出了陶醉的语气的,似乎把我们全班师生都带入了天安门广场。
这堂课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如行云流水,教学过程非常流畅。孩子们的表现尚佳,特别是孩子们的朗读入情入境。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灯光”,要求学生由一处灯光产生联想,写一个片段。孩子们的联想很丰富。写出的片段都很有特色,我想主要原因是孩子们有感而发。
但是我觉得这堂课还有很多缺憾,比如阅读课文上得过程中有点类似讲读课文,另外教学时间把握不太好,一课时没能完成教学任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3 16: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