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小小组的“议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2 08: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霍懋征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如果仅有教师“教”的积极性,而没有学生“学”的积极性,教学的效果就得不到保证。我们切不可把教学看成一种智慧的漏斗,只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中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去。知识不能机械式地传递,教师只能提供知识,推动学生去思考、去实践,使之逐步转化为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展开议论,就是推动学生去思考、去实践的一种好方法。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把班上的学生按座位前后左右、四人一组编成十几个小小组,遇到有较难或容易产生分歧的问题,如,掌握文章的思路、概括课文的内容、评议文章的优缺点,就让学生在回答之前,先在小小组里轻声议论议论。这样进行议论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学生发言的机会多。

一个小小组只有三四个人,谁都可以发表意见,即使平时不敢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的学生,也能得到练习的机会。发言的机会多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就会提高得快一些。

第二,学生相互启发,思维活跃。

学生在小小组里议论,你一言,我一语,毫无拘束,可以充分谈出自己的见解,并且能随时得到别人的纠正和补充,有时还能引起争论。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了。

第三,有观察项目时,可使观察与议论结合起来。

教学内容中有的观察项目,如,图画、标本可以发到小小组里,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议论,这会比教师在讲台前演示或让学生一个人在底下闷头看,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学生的议论就是在表述,把观察和表述密切地结合起来,当然比孤立地进行观察的效果要好多了。

第四,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通过议论,每个学生对问题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思想上有了准备,再在课堂上当众回答问题,就产生了一种跃跃欲试的情绪;听别人回答问题或老师的讲解,就会注意力更加专注集中,促使思考与比较。这样,就改变了有些学生习惯于接受现成结论的被动状态。

议论很有好处,但是不是让学生随便议论就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呢?不是的。学生的议论,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否则课堂上显得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抓不住要领,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我在指导学生议论时,主要做好三件事。

一、确定议题。学习每一篇课文都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该围绕着这个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议题。有的课文,可以根据一个思考题来议论;有的课文,可以议论它的结构形式或写作特点;有的课文,可以议论其中的某个段落……议题明确,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才能有所收获。例如,我教《桂林山水》一课,确定第三个自然段由学生自学议论。为什么呢?因为,第三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结构、句式基本相同。在讲解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做了示范,概括出“静”“清”“绿”是漓江水的特点。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议论,掌握桂林山的特点是“奇”“秀”“险”。只有议题选择得恰当,学生才能议论得好。

二、提示要点。学生对议论的内容,有些地方认识不到,或者议论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入手。遇到这样的议题,在学生议论前教师应该提示议论的要点。例如,我讲《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在讲读完第一大段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鲁迅先生受到了那么多人的爱戴?”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个问题,议论第二大段。第二大段主要写了鲁迅先生和作者谈论读《水浒传》的事,学生议论这一段,容易局限在鲁迅先生启发教育作者认真读书上。因此,在议论前,我提示学生:鲁迅先生送给作者两本书,一本是《表》,它的作者是苏联作家班苔莱耶夫;一本是《小约翰》,它的作者是荷兰作家弗·望·蔼覃,这两本书都是鲁迅先生为中国的孩子们翻译的。由于有了这样的提示,学生议论得就比较深入了,他们认识到,鲁迅先生不但关心自己侄女的读书问题,而且关心广大少年儿童的读书问题,他亲自为孩子们翻译了儿童读物。所以,鲁迅先生受到了自己的侄女和广大少年儿童的爱戴。

三、解答疑难。经过议论,学生已经掌握了的内容,我们就不必重复讲解了。可是,学生议论时,可能有些疑难问题解决不了。帮助学生解答疑难,是指导学生议论时需要做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例如,在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时,学生议论后提出:“盲姑娘眼睛看不见,以前也没听过贝多芬演奏,怎么贝多芬刚弹完曲子盲姑娘就知道他是贝多芬呢?”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我在讲课时讲了“知音”这个词,还介绍了我国古代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经我这么一讲,学生心灵开了窍,知道是遇到知音了。这样,不仅原来的疑问解决了,而且加深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当然,学生在议论中提出来的问题,不一定都由老师来解答,有的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学生再深入议论议论就能解决;有的问题,老师在课堂上解答不了,需要放到课后去研究解决。

议论是引导学生学会自学的一种方法,也是我在教学改革中的一种尝试。有些教师对于使用这种方法还有些顾虑,怕课堂纪律乱,怕低年级学生议论不起来等等。我认为,这样的顾虑是没有必要的。最近,我和几位教低年级的老师一起研究,怎样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开展议论,发现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对这种方法更感兴趣。他们完全可以按照老师的指点进行议论,像比较形近字的异同,分析句子的意思,积极性很高,秩序也很好。有的小学生对我说:“以前,我上课身子坐得直直的,可是尽走神儿,老师讲了半天,我也记不住。现在,让我们凑在一起,你说我也说,老师没怎么讲,我也都会了。”议论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这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议论的最大收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31 17:0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