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期中检测试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5 09: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基础知识  40%
一、选择填空。1—10小题,共10分。
1.下列三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唱和(hè )  亲戚(qì)  B 松脂(zhī) 纤维(qiān)  C 勉强(qiǎng)  瘦削(xuē)
2.下面三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自做自受   蹒跚学步      B 群星璀璨   流连忘返      C 宠然大物   兴高采烈   
3.“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这段话中没有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A 举例子     B  作比较        C 打比方
4. 下面三组词语构词的方法相同的是 …………………………………………… (      )
A 海风呼啸  心惊肉跳   B 生命垂危  波涛起伏     C 逃之夭夭  溜之大吉
5.下面对课题与作者对应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山中访友》 → 李汉荣(中国)       B《穷人》 → 列夫?托尔斯泰(德国)         
C 《怀念母亲》 → 季羡林(中国)
6.下面这个句子中,关联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地球拥有许多资源, 我们(△△)要有节制地开采。
   A虽然……但是……   B因为……所以……      C 尽管……还是……
7.“我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再也出不来了。”句中破折号作用描正确的是 (      )
A 解释说明         B 意思转折           C 意思递进
8.下列对《山雨》一文写作的顺序描述正确的是  ………(      )
A雨前→雨中→雨后      B 雨来→雨中→雨后      C雨前→雨来→雨后
9.郭枫在《草虫的村落》中,跟随一只爬行的小甲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旅行,看见了一些很有趣的景象。下面对看到的景象表述不正确的一件是……………(      )
   A 看到了像南国少女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    B看到甲虫音乐家的演奏会  
C 看到了来回忙碌、不知疲倦的蚂蚁
10.下面是某同学对课文《彩色的翅膀》、《草虫的村落》、《怀念母亲》的理解。你认为不够正确的一项是 ………………………………………………………………(      )
A《彩色的翅膀》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
B《草虫的村落》讲述了作者希望自己变成虫子,表达了对虫子生活的向往。
C《怀念母亲》反映作者在德国留学时对祖国母亲和生身母亲无限眷恋的感情。
二、 按要求填空。 11—15小题共22分
11.依据音节在括号里填写出词语。7% 每词1分。
kū    jié        kuí   wǔ        mén  lóng       jìng   mì
(             )  (            )  (             )  (            )
     hé ǎi  kě   qīn     kě  jiàn  yì  bān    kāng  kǎi  jiě náng  
  (                   ) (                    ) (                   )
12. 根据下面句子的表述写出四字词语。3%
   ①桑娜抱回了两个孩子心里七上八下既紧张又担忧。          (               )
②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老伴都与老汉一道开垦荒山、植树造林。(               )
③青年买下了我的马草,我终于又能如饥似渴地看书了。       (               )
13.按查字典的方法填空。2%
“幽”字是(      )结构,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幽”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僻静,光线暗;②使人感觉沉静、安闲的;③把人关起来不跟外界接触;“幽静”的“幽”应该取第(   )种。
14.按照课文内容填空。7%        
①《詹天佑》: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面对帝国主义的(             ),他
毅然接受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在火车过青龙桥时,他设计了(                )。
②《山中访友》:你弓着腰,(          )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泡沫聚散,唯有你(            )。
③《怀念母亲》:对生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我怀着同样(                  )和同样
  (                   )。
15.把下面的名句、对联和歇后语补写完整。3%
   ①落红不是无情物;                        。
②                             ,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③诚者,天之道也,                           。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16—19小题共8%
16. 学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使我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有多么重要。
修改病句:                                                                  
17  1986年9月,人们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举行了一次特殊的葬礼。
   缩句:                                                                     
18.把下面一句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人类如果再不注意保护环境,必将失去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19.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仿照例句,写一句把物当人来描写的句子:                                      
                                                                              
二、阅   读    30%
                《詹天佑》片段   20-23小题共14分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 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两头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20、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2分)
    容易——(        )                           延长——(        )
21、        詹天佑在开凿隧道时采取了哪两种凿进法?原因是什么?(4分)
第一种是                       原因是                             
第二种是                       原因是                             
23、画出詹天佑所采取的凿进法的示意图。(4分)






(图1)  (居庸关隧道)                           (图2)  (八达岭隧道)
24、“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法。”从这两句话中你感受到詹天佑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25、这段话的意思可以概括为(      )2分
A、讲施工中开凿居庸关隧道的情况。B、讲施工中开凿八达岭隧道的情况。
C、讲施工中开凿隧道的情况。      

                无 题  26-32小题共16分
①黑板上赫然写道:“学杂费总计97.5元。”他盯着这个数字,口袋里的手攥着的那张皱巴巴的50元钱已被手心里的汗浸湿了。他不得不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
②他坐在自家堂屋的门坎上,母亲下地还未回来。他听见母亲无数次在父亲坟头唠叨:“他爹,保佑他考上好学校!”现在,他考上了,而且成绩拔尖,他记得母亲是怎样颤颤地从衣袋里取出那钱的……
③“娃,咋回来了?”母亲一边放下锄头一边惊奇地问。“妈,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话还没说完,母亲已经给了他一耳光!他抬起头,只见母亲噙着泪水,嘴角颤动着,欲说无语。猛然,她问:“是不是钱不够?”他还能说什么呢?母亲明白了。
④打开堂屋的门,他和母亲一前一后地进了家。母亲说:“娃,你等着!”他惊愕地望着母亲的背影,心中再次升起升学的渴望。一会,母亲提着一个盖着红布的竹篮走了进来,放在他面前:“娃,拿到学校去,去跟老师说些好话,你成绩不是最好的吗?”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
⑤他到了学校,老师正在为这个顶尖的学生没来报到而奇怪。忽然看见一个身着蓝色土布衣裤的学生站在门口。“进来吧!”老师说。他默默地放下篮子,掏出50元钱放在红布上。
⑥老师惊异地揭开红布——
⑦啊?!一篮白生生的鸡蛋!
⑧老师拿着他的录取通知单,看着这50元钱和一篮鸡蛋——
⑨愕然无语!
26、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2分)
(1)惊愕:                    (2)愕然无语:                           
27、文章写了什么事,请用比较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来,字数多于方格要酌情扣分(3分)
                                                                                                                                                        
                                                                                                                                                        
28、“他不得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可是到了家里,却对母亲说“妈,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他”说这句话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最恰当的一项(   )(2分)
A、表达了“他”不想读书的真实想法。
B、表达了“他”想读书又难以实现愿望时抱怨母亲的心情。
C、表达了“他”既渴望读书又不想因家境困难而使母亲为难的复杂心情。
D、表达了“他”渴望读书却因家境困难造成读书无望的苦闷心情。
29、第③段中最能体现母亲理解了儿子良苦用心的一句是“                    ”。(2分)
30、第⑦段在“啊”后连用“!”“?”,你觉得这两个标点里包含了什么内容,请根据你的理解写一写。(2分)
                                                                           
                                                                          
31、小说结尾用“愕然无语”写出了老师的复杂感情和内心受到的震动。试设想,如果老师当面说出自己的想法,会怎么说?(不超过40个字)(3分)
                                                                                                                                                        
                                                                                                                                                        
32、读完全文,回头看看小说用“无题”作标题的用意,选出分析最恰当的一项(2分)(   )
A.以“无题”作题,能起到激发兴趣,促使读者急于读下去的作用。
B.小说写的是学生入学时的一件小事,涉及的人物有“儿子”“母亲”“老师”,涉及的事物有“五十元钱”和“一篮鸡蛋”,如用“无题”作题,可更好地概括上述人和事。
C.小说充满人间真情:儿子为母亲着想,母亲为儿子着想,老师为学生着想,使人读后思绪万千,震撼不已,用“无题”作题才能含蓄而绝妙地表现这丰富感人的内涵,起到“无题胜有题”的作用。
三、作文30%
请以《成长需要           》(掌声  喝彩  压力  失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50字的文章。要求:语句通顺,情感真挚,书写工整,格式正确。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2 02: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