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35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2年人教版新教材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准备课教材分析教案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28 20:49: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2年人教版新教材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准备课教材分析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 准备课
一、教材内容
数一数   比多少(删去了比高矮、比长短)
二、课时安排(共约3课时)
三、教材编排特点和教学建议
第一、二课时:数一数(P2、3、4、5,P8练习一第1、2题。)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学前数数、认数、读数情况,并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在数数中,帮助学生了解学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数数的资源非常丰富。
教材安排了一个校园场景,有非常丰富的数数资源,包括数量在1-10的各种事物,每个数量的事物都不止一种。如:1面国旗、1位老师、1个足球、2个单杠、3条凳子、4个垃圾桶(2绿2黄)、4朵向日葵、5朵花、5个大字、5颗星(1大4小)、6盆植物、7只鸽子、8只大雁、8棵树、9个女生、10个男生、20个人。
在教材中人物的数量是20,以便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
(三)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然后对数数方法进行指导;最后组织学生数一数身边的事物。
(四)课外观察作业
数一数在家里或在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并记录下来,和同学们交流。
(五)教学注意点:
1、在教学中,了解学生认数字情况在教学数一数中,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数数情况,灵活出示1~10十个数字。
2、对1~10十个数字,只是了解而不是正式教学。
3、教师可补充有关数数的素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在数数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3 分享分享 顶 踩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8-28 20:49:58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课时:比多少(P6、7,P8练习一第3、4题。)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一一对应比较两组事物的多少,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渗透“对应”思想。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二)由童话故事引出学习内容。

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童话故事,以此为背景引出学习内容。

(三)提供了丰富的比较素材。

如“一张石桌”“三个苹果”“四根萝卜”“四把小凳”“两条跳出水面张望的小鱼”等等,教材提出“图中还可以比什么?”提示老师可以利用这些东西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充分地感知“同样多”“多”“少”的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

(四)形式多样的练习。

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练习层次不同。



练习一的第3题,则很好的渗透了一一对应思想;第4题鼓励学生多种想法,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谁多的。另外可以引导学生读题,如:黄红黄红…渗透找规律。

(五)教学注意点:

在比较的两种事物中,要尽量能够建立起合理的对应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8-28 20:50:33 | 只看该作者
第一单元 准备课
(一)教材内容

◇数一数

◇比多少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数一数。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并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数数的资源非常丰富。安排一个校园场景,有非常丰富的数数资源,包括数量在1-10的各种事物,每个数量的事物都不止一种。

在教材中我们给出人物数量是20,以便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

·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对数数方法进行指导。

·组织学生数一数身边的事物。

◇给出了1~10十个数字,了解学生认数字情况

·数字什么时候出示可以灵活把握。

◇把握好教学要求。

·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地学会数数的方法。

·对1~10十个数字,只是了解不是正式教学。不要求学生全部认识1~10各数。

◇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 “比多少”通过一一对应比较两组事物的多少,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

◇由童话故事引出学习内容。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童话故事,以此为背景引出学习内容。

◇提供了丰富的比较素材。如“一张石桌”“三个苹果”“四根萝卜”“四个小凳”“两条跳出水面张望的小鱼”等等,教材提出“图中还可以比什么?”提示老师可以利用这些东西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充分地感知“同样多”“多”“少”的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

·比较的两种事物,尽量能够建立起合理的对应关系。

◇练习中安排了不同形式的习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30 14: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