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34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历史优秀课例“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设计和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11 10:11: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二)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二、教学思路

(一)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

1.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使学生通过阅读,总结知识要点、搜集图片、史料、填图,在教师指导下自己突破重点。

2.难点

(1)隋初经济的繁荣。通过学生总结繁荣的表现,讨论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教师搜集数字,通过学生讨论、师生讨论。用具体数字来突破难点。

(2)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目的”通过教师的讲述来突破,“作用”通过学生搜集资料、讨论解决。设置“水运在古代为什么重要?”一题突破难点(2)。

(二)教学方法

分组学导

(三)课前导学

1.异质小组内学生分工收集、处理有关史料。

2.前后知识点进行对比,提倡学习提前,形成多支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渗透点

1.学生歌唱历史歌谣导入新课。

2.学生自己动手填图,加深对大运河的了解。

3.关注社会现实,进行自我教育。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活动

1.分组:依据学生的性格、性别、能力、家庭背景等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2.宣布奖励机制。

3.指导好板书员的板书,既要能培养学生的总结、书写能力,又要确保知识线索的清晰。

4.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要点的总结、提炼情况;对相关史料的搜集处理情况(包括制作历史小报、制作课件、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对比等);在此基础上,确定对学生情绪、课堂气氛的调控措施,有张有驰、边收边放。

5.精心设计好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练习题,编好知识要点歌。

6.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隋朝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四、教学工具

实物投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9-11 10:11:42 | 只看该作者
五、具体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上课,同学们,我们厦门五中初一(1)班是一个向上、文明、活泼的班集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今天当着全国各地这么多专家、领导的面,我们53位同学就拿出勇气来,让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一睹我们厦门特区中学生敢于竞争、勇于挑战的风采。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有了信心就成功了一半。在今天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将选出最佳获胜小组,哪个小组将成为今天的获胜者呢?我们45分钟后见分晓。在正式的比赛之前,我们先来热热身,请看大屏幕。同学们刚刚结束了《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学习,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下册,上册的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立与民族融合”讲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讲的是隋唐时期的历史,为了按朝代衔接起历史,老师编了这几句过渡歌谣,马上就要过新年了,请同学们用《新年快乐》的调子高歌一曲,同学们能不能唱好?
同学们齐声高喊“有!”
同学们摩拳擦掌。
解除学生的紧张感,鼓舞学生的士气。
激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讲明按朝代衔接历史,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增强历史感。
齐声高喊“能!”
学生乐器伴奏师生齐声唱:
南朝北朝到后期,
权仍分裂趋统一。
北方民族大融合,
江南经济渐崛起。
结束分裂盼统一,
杨坚建隋顺民意。
南北重新统一后,
隋唐两朝现盛世。
学生认真听。
唱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高昂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老师表扬鼓励各小组。同学们,正如歌词中所唱:“南朝北朝到后期,权仍分立起统一,结束分裂盼统一,杨坚建隋顺民意。”
中国历史在经过了长期的分裂、对峙局面后,终于进入了繁荣开放的隋唐时期。那么为什么说隋朝是繁荣的呢?今天我们就到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中寻找答案。哪个小组的同学做今天的板书设计师呢?(如果无人写,加大分值,鼓励同学上台书写)同学们课下都已积极地预习过了,老师现在问问同学们,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板书设计的学生上台,开始书写板书:(课题)
1.学生简答:581年,杨坚建立的。
2.学生评答:杨坚是北周外戚,夺权经过。
3.学生回答得十分详细:从杨坚的父亲辅助宇文泰建立北周开始……
以简单的设问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表述的欲望。
学生写板书,一是锻炼了学生的书法,二是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线索的把握,三是节省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在开放的课堂环境中,更好地驾驭课堂。
说明学生预习不充分,知识面窄,教师要加大补充信息量;说明学生充分预习,表扬,加分。
学生预习充分,应大力表扬鼓励,但要提醒简述。
“分组学导”中,学生材料的开放性较强,教师要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情况,以便采取合理的应对方案。
表扬评价后,老师再问一下同学们,第一个框题是“南北重归统一”,那么南北是怎样重归统一的?
表扬该同学后,老师详讲,我们先从北方的统一说起,请看大屏幕。(教师放北周、北齐对峙的图片)。北朝后期北方存在着两个并立的政权:北齐和北周。在南方与北齐、北周对峙的是南方的陈(放第二张图片)。577年,北周武帝亲率大军灭了北齐,统一了北方。北方统一后,和南方的陈对峙的是北周。581年,杨坚夺取了北周的政权,建隋(放第三张图片),此时和南方陈对峙的是北方的隋(放第四张图片)。589年,隋军南下灭了陈,使南北重归统一。老师再问问同学们,在南北统一的过程中,为什么是隋灭了陈、而不是陈灭了隋呢?
学生一定会照书简答:589年,隋军南下,灭了陈,统一了南北方。
学生看大屏幕,认真听。
学生讨论:
1.可能会讲陈后主的故事,陈的腐败导致灭亡。
2.可能会讲隋文帝励精图治的故事,国力强盛,灭了陈。
3.学生可能会做小报,对比隋、陈情况。
4.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需要老师充分引导才能答出来。
这一时期,朝代更迭频繁,学生一般一嫌麻烦,二不感兴趣。不会准备得太详细。教师要精心准备。
学生一般会答到此程度,表扬。
“分组学导”中的“导”简而精。
用四张彩图表示了南北对峙和南北统一的情况,形象、直观,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概念。
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争答故事,教师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提醒简述,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原因,从而表明自己的历史观点。
加分,如和前边内容重复,择一展示即可。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为隋统一南北提供了客观条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自东汉以来,陆续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的长期交往,在经济生活和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南北各政权的使节往来频繁,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另外,自西晋后期,尤其是到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其中就包括同学们的家乡福建得到了开发。江南经济的发展,使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当时,南北边境上的民间贸易很多,甚至有许多官员也不顾政府禁令参与贸易,获取利益。这一时南北双方的人们,都迫切要求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希望能尽早结束分裂局面。所以说,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为隋统一南北提供了客观条件。好了,关于“南北重归统一”这一框题,同学们还有材料要补充吗?
教师在学生答隋文帝或隋朝经济的繁荣后,设问: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原因各是什么?
学生认真听、思考。
课内资料:
1.隋朝疆域图,厦门的孩子肯定会注意到台湾。
2.隋朝经济繁荣的情况。
课外资料:
1.陈后主简介
2.隋文帝简介
学生讨论,答出表现及原因。
“分组学导”中,学生不易理解的部分,也需要精讲细讲。
不设置问题,使学生的知识宝库豁然打开,在他们尽情倾倒的过程中,教师穿针引线,串起粒粒珍珠。
及时将学生引回课题。
提醒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学生材料丰富,教师注意把握时间。提醒学生学会总结、简述。
“分组学导”中的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教师鼓励后,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封建王朝以农立国,繁荣的基础是农业,请看老师制作的表格,用具体数字来说明隋朝经济的繁荣。
正如同学们所说的,因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再加上当时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隋朝经济迅速繁荣起来,历史上也把隋文帝的统治称为“开皇之治”。
下面,同学们看课本的前言,有一个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给大家讲一讲呢?
学生齐读表格,讨论得出结论: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学生看书,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讲述。
培养学生由表象到实质,总结、提炼历史知识的能力。
教师精心准备的材料,用数字说明历史的真实性、可信度。
缓解放松学生的情绪。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评价讲故事的同学后,提问:隋炀帝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吗?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历史又有什么重要作用呢?下面我们就到第二个框题“大运河的开通”中寻找答案。哪位同学先来谈谈“大运河的开通”呢?
教师顺势问:“根据刚才这位同学的表述,隋炀帝为看琼花而开凿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
也不是完全不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有他贪恋江都美景,搜刮江南财富的目的,也有耀兵江南、攻打高丽的目的。但他最主要的动机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关于大运河的开通,同学们还有材料要补充吗?
教师或借“四渠”或借“邗沟”的情况,导出问题“这么一项伟大的工程为什么能在隋朝完成?”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总结出三条:
学生总结出历史知识要点,其中包括开通大运河的目的。
学生肯定答“不对”
课内资料:
1.大运河四渠的情况。
2.想象图。
课外资料:
1.邗沟的知识点。
2.广通渠的知识点等。
学生讨论答:
1.隋南北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2.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几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经济繁荣,使隋炀帝具备了经济实力。
3.有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作基础。
想讲故事的学生会很多,控制好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从课文中提炼、总结知识要点的能力,学会初步的学习历史的方法。
语气引导学生答出“不对”,下面教师讲解时,能更吸引注意力。
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便于正确评价和认识隋炀帝。
不设置问题,再次打开学生知识的宝库,“分组学导”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
“分组学导”中,所有的问题都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学生发散思维,教师归纳总结,使学生的思维始终沿着历史课题的轨道运转。
大运河开通后,大大地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古人曾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意思是说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为什么水运在古代那么重要?
学生答:古代无飞机、火车等工具,用车、马、人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水运则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白大运河开通的意义。
教师出示现在的运河示意图,请同学们和古运河图对比,说出古令运河有何不同?
学生看图,小组讨论:
1.现在的运河不经过洛阳。
2.现在的运河北段淤塞,不通航。
同学们还有材料要补充吗?找准切入点,请同学看图,在图上填上三点、四段、五河、六省;填对的前三名各得2分,其他的得1分,填不完、填不对,不得分。
学生小组讨论,填图,教师指导。
如有,则表扬,注意时间;如无,则教师补充。如果学生出示现在的运河示意图,则教师不出示。
培养学生看图比较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填图能力,强化了知识的落实,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荣誉感。
本节课我们学完了,老师抽查几个问题,看看同学们基础知识掌握的怎么样?
教师出示题目抽查。
评价、修改板书员的板书后,请板书员小结。
鼓励创新,鼓励用各种方式小结。
学生回答。
板书员小结。
学生特长小结如英语、诗词等。
落实基础知识,以备考试之需,“分组学导”既为学生的一生着想,更为学生的每一天负责。
“分组学导”的小结,落实历史知识的同时,进行学科渗透。
教师小结:同学们,分裂、融合都是历史的主流,历史就是在这分分合合、盛盛衰衰中向前发展的,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在这分合盛衰中一步一步地提高着,从而构成了给人以智慧、启迪的历史画卷。
今天的获胜小组是第l组,同学们掌声祝贺!有不服气的,下节课再决胜负!
学生认真听。
学生再次摩拳擦掌。
再次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课下学生又会积极主动地搜集材料,准备下节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9-11 10:11:56 | 只看该作者
板书

一:隋朝的建立

时间: 581年  都城 长安 建立者 杨坚

二:隋统一全国

三 :开皇之治

措施:

结果:

四: 大运河的开凿

目的:

线路:

历史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8 19: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