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7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之管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4-10 08: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巴东县教育局教育股 刘本喜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发展归根结底要着眼于人,促进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就教育而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以人为本的教育工作中,德育又处于中心地位、首要地位。因此,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德育观”是真正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加强学校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德育观所体现的新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手段也应适应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的科学德育观正是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而提出来的德育工作理念,是加强和改进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大策略,是新时期指导我们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新课改的指针。有关专家认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德育观”的内涵有:其一,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其二,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其三,以人为本要在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上得到充分体现。居此,我们在具体教育实践活动中应把握这几种基本理念:一是“双主体”德育观,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和受教育主体的学生之间,应相互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二是生活化的德育观,把学校德育置于学生生活之中,在生活中去体验和感悟,从师生身边的小事、锁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操;三是“三中心三环节”德育观,学校德育工作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落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等环节。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德育观,就必须在充分研究教育对象的基础上以平等、理解、尊重的态度,构建起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德育实践模式,为学生的道德成长创造条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4-10 08:38:00 | 只看该作者
二、学校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德育观的重要举措

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需要教育者注重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用真诚的态度、挚热的爱心去与学生交流,避免以知识传授和乏味说教为主的空洞性,把学生引入生活、带进社会,通过生动鲜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去体验和感悟生活,形成和提升道德理念。在此过程中,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去示范引导、潜移默化。

1、架起学生道德成长的情感桥梁。

沟通情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达到共识的基础,受教育者从道德认知到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之间,只有以情感沟通为桥梁,才能保证施教之路得以畅通。试想学校德育只有道德知识灌输,不发挥具有生命个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让他们去体验,而将道德理论观点灌输给他们,久而久之,受教育者势必会被“物化”。唯物辨证法认为,无论从道德的产生、发展以及作用规律来看,学生个体都是活生生的具有能动作用的主体,因此,道德教育只有激发主体的内在动力和生命体验,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产生、积累、内化为情感体验,才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能力、品德素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的投入是育人工作的内在要求,情到深处,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向你敞开,你的“爱”就能被他领悟,你的说教就能被他接受,你指出的缺点他不仅不会产生逆反心理,而且会及时改正,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效应。因此融入情感的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会拼发出灿烂的思想火花,释放出情感能量,以稳定的状态置于学生心里,而终身受益。

2、开展学生道德成长的实践活动。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与智育是有区别的,德育更需要帮助学生履历从认识到领悟、从领悟到行为的两次转化,其最佳途径是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适合学生的实践活动,对形成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一次耐挫折能力的训练,能磨练他未来的坚强意志;一次互助合作的游戏,能使他克服唯我独尊、培养交流合作意识;与同学之间的交往活动,能为他们的道德能力提供生动的现场经验,促进他们共同成长。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通过生动活泼的主体教育活动,学生亲身体验各种角色,实现自我,深化道德情感,陶冶品质情操,达成学校德育针对性、形象性和指导性之目的。

3、拓展学生道德成长的生活空间。

学校德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的肥沃土壤,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也就是说,德育的途径不仅要通过思想品德课、各学科德育渗透方式来实现,而且还要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贯穿于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育能量得到充分的释放。

目前,农村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因考虑安全问题、升学压力等因素,大多是在“围墙”内进行的,学生如“笼中之鸟”,当展翅于社会现实生活中,发现与校内德育反差之大,于是身感无所适从,而产生心理上的错位和变态,如:为小事轻生的、误入歧途的,这方面的教训不甚枚举。所以说,学校德育工作要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走向乡村、社区、厂矿等能够涉足的地方,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以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校内外等各种德育资源进行整合,采取直观、形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甚至通过学校德育网页,让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资源及时反映各种现象和问题,与教师之间适时进行思想交流。

4、做好学生道德成长的榜样示范。

曾有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创伤地、不觉难受地逐渐消失。”这告诉我们,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过程中,我们教师及教育工作者要尽可能地向学生展现良好的人格魅力、人物形象,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4-10 08:38:00 | 只看该作者
一是教师的榜样示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更为直接。在学校生活中,学生往往把教师当作自己的人生偶像、行为的参照,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对生活的向往、追求、信念、热情、个性等方面的“身教”,还要体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踏实的工作责任、勇敢的开拓进取、大胆的创新精神,真正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二是教育工作者应适时向学生宣传身边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包括社会生活中的先进典型、学校生活中具有优秀品质的教师和学生、家庭生活中具有高尚情操的家长等,他们与学生生活在同一背景下,具有真实感、亲切感,学生不仅感到可亲可敬,而且可以明确向这些人物学些什么。与此同时,教师可适当介绍一些具有劣迹的反面人物形象,以对学生起到警示作用,形成与不良行为斗争的意识,以使今后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

总之,关注学生的道德成长,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让学生成为品德教育活动的自主主体,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付出艰辛的努力。

本文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

3、国务院《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4、《为青少年的道德成长创造条件》(《人民教育》2004年第7期)

5、人大代表谈“科学精神与德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 05: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