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01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让科学课堂“探”味深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3: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山东省高青县黑里寨镇孟集小学 张叶生 周 强



  “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已经成为科学一个基本教学特点。因此,科学课的教学必需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如何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以下笔者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激趣让学生喜欢去发现和探究



在探究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它在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中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如集中话题中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引出学生对该问题、时间或现象的最初看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情境,让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并在发现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一个观察活动结束时,有意识地提问:“在观察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尽管只是一句话,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经常这样的教学,学生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活动,从而得到更多的问题,从自己想要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开展后续活动,不再是教师要求学生去做,学生的主体性就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和发展。



例如,《水的观察》是小学科学课本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第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经历了前面三个单元植物、动物和我们自己的观察活动后,学生对自己的感官有了初步认识、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自己的感官并用比较的方法来观察、研究水,进而对自己的感官有进一步认识、了解的一堂课。在这堂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顺序,讲究卫生和安全。基于学生前面的学习基础,相信这堂课的学习、探究,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在教学设计时,我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将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能对事物提出科学问题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感官并运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学会自己设计观察记录表。让学生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能留心观察并进行观察、探究等活动。通过探究比较,学生对水的特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为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水的现象和对水提出科学问题,至此,学生情绪高涨,思维异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动了起来,然后进行课后拓展,让学生带着有兴趣的问题下课,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虽然科学探究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但显然不是惟一的方式。课堂中有效的学习要依靠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只用一种方式来完成的,教师需要考虑设计一个“探究过程”。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二、交流合作使课堂更精彩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交流的机会,经常会提出一些教师想不到,教材没提示的研究方法,我想这实际上是课改所希望看到的。如果只为学生提供一两种材料,确实又不能够保证孩子们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研究。所以将课堂变成展示、交流的舞台,让学生把课下研究的成果在课上充分的展示、交流。可以说是一种最优方法,



例如,三年级一节科学课《周围的空气》,要求学生用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收集空气后用感官感觉空气,并能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我问,你有什么方法也能把空气放到课桌上进行研究呢?生:用塑料袋装一些空气、拿气球吹一些空气、我们用玻璃杯扣住一些空气。师:好,同学们想了这么多办法,我们就用这些办法来收集空气。学生一听到“开始”就迫不及待地动手做起来,有的用塑料袋兜空气,有的往塑料袋里吹气,有的用玻璃杯扣空气,有的还在商量办法。空气采集到后,有的孩子在抛塑料袋,气氛非常热烈,效果明显。例如,《电灯亮了》是小学科学三年级学习科目,本课属于“电”这一教学单元。从生活中灯导入,设计安排了让小灯泡亮起来人等探究活动和拓展活动,学生将经历一次高度开放的探究活动。根据课的性质和学生实际情况,学生将自选材料,自行试用各种连接方式,使小电灯泡亮起来,并设法控制电灯泡的亮与灭。在学生独立动手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电路中的主要元件,如灯泡、电池、电线等。在这个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设计实验、使用简单器材做实验、探索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张扬个性,走向成功。



三、赏识教育更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课堂上,我总是鼓励学生上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如学习《植物的根和茎》一课时,在完成猜想“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后,我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此时学生思维积极,设计方案也层出不穷,有的学生干脆走上讲台,象个小老师一样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台下的同学听得很认真,不时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对设计得好,讲得精彩的,还自发地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想这样的课堂效果比一味的说教来的优势吧。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善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用心走进学生的心里,对一些学习困难的或甘于自暴自弃的学生,要坚持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保护学生的自尊,重树学生的自信,逐步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形成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课堂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学会选择;课堂上学习是快乐的,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和感悟;课堂中是充满挑战的,给孩子一点点困难,让他们自己起尝试解决;课堂外是不断延伸的,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给孩子每次成功的机会,就是给自己最成功的、最大的机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13:15:00 | 只看该作者
怎样使科学探究更有效  



山东省莱州市实验小学 李许芳



在科学课堂上,经常可以见到如火如荼的活动场景,学生人声鼎沸,忙得不可开交,气氛很热烈。可是表面热闹的背后总让人感觉到一种忧虑,这是有效的科学探究吗?



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常要让学生亲历活动过程,学生的活动比较多,使用的器材也比较多,很多情况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不由自主的大声争论、抢着动手,有时会到其他组看看,随意走动,而且不是所有的学生对所有研究问题都感兴趣,不感兴趣的时候,学生可能在玩,干自己的事的,甚至恶作剧的都有,即使是公开课,后面坐了众多的听课老师,学生照样会从开始玩到结束,对你组织的活动不闻不问,这样活动秩序就会混乱,看上去学生活动很热闹,实际上却是浮躁的,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自主变成了自流”,有效性大大降低。比如我在上三年级的《有趣的浮沉现象》时做水有浮力的实验时,孩子们都很激动,水洒到桌子上的地上的都有,那个“热闹”呀!接着是另一个班的《哪杯水多》中的量筒的使用,孩子们还是兴奋,实验前一再强调要注意,不要打破,可还是有小组操作时不小心将量筒打破……



针对这些现象,通过精心研读相关书籍,结合实践,围绕怎样使科学探究更有效进行了认真总结思考,与同行师友交流探讨。



一、要有明确的活动方案和分工



在学习活动中,当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要学生通过讨论等方法明确这次活动的具体任务,需要做什么,具体怎么做,注意哪些问题,用什么材料,要达到什么目标,比如研究《纸的秘密》一课时,如果没有交待清楚任务,没有细致的研究方案,学生可能就没有明确的目标,拿着纸在那玩一节课而没有收获。同时任务要进行一定的分工,每个人做什么事分工明确,这样学生就不会无所事事,每人都参与,有事做,都向着目标努力,而不是旁观者。分组时还要注意学生的搭配,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组合,动手能力强的、擅长表达的、能力一般的、稍差的等互相协作,避免出现能力悬殊过大,好的组很快完成了,其他组半天没有进展。



二、要重视结构性的材料和方法指导



结构性的材料能使学生的活动更好的开展,材料的提供也需要讲究时机。材料必须组成与概念相关的结构。如在学《有趣的磁铁》一课时,给学生提供磁铁、铁块、镍块和铜块、铝块,这些材料集合到一起就有了一种结构,磁铁和铁、镍能产生相互作用,而与铜、铝却不能发生作用,学生在支配这一组材料时发现的这一现象,便是磁铁的特性。因此,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必须与所学的概念组成相关的结构。教师要根据学生活动的进展提供给学生所需的材料,暂时用不到的不要发给学生,以避免材料对学生的干扰,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学《哪杯水多》时,首先要让学生想出比较哪杯水多的方法,然后再将老师准备的材料发给学生。如果提前将杯子或量筒发给学生,学生只会根据你提供的材料来想方法,不但限制的学生的思维,而且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三、要建立适当的评价激励机制



在学生活动时,适当的评价激励机制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调控作用。对各个小组进行激励,并以适当的竞争机制来调动各组的积极性,让他们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个组协作得好,完成得好,速度快。学生为了获得成功与胜利,会更加齐心协力,团结协作,从而形成紧张有序的课堂氛围。如在学《秋天里的动植物》一课时,我让全班分成12个小组,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的秋天的变化多,强调讨论时声音要小,不然别的小组就把你们组的发现给听去了。结果各小组每个成员都积极的参与,悄悄的交流对秋天的发现,70多人的教室静悄悄的,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当然,课堂上不能只是一味地竞争,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会进一步启迪思维,激发创新,使各个组圆满地完成任务,让学生体会到与别人交流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要激发学生思维深度参与



有学者指出,现在的课堂上,学生经常“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是有“温度”而无“深度”,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这在科学课堂上也不少见。我们经常提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也就是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不能浅尝辄止。首先研究问题最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创设的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或与学生已有的经验产生冲突,或学生之间产生异议,有了好奇心就可以更好地参与,积极地思考。同时提出的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已有水平,太简单的问题激发不了学生的思维,太难的问题学生又无从下手,只能瞎猜一通,同样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要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桃子”。



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有时会产生的一些差错,致使活动不能顺利进行,为了赶时间,教师有时就给学生进行提示。其实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不要领着学生走,不要抢着帮忙,要让学生自己去反思,寻找原因,进行深入思考。



在交流汇报过程中,也常常“人声鼎沸,群情激昂”,“越听不见越吵,越吵越听不见”,学生“用大嗓门来表现自己,“在需要倾听时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高涨情绪,基本不顾其他同学在说什么,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因此,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认真思考,进行深层次的思维加工,对于听的学生要求提出质疑。对于别人的质疑,说的学生要求有一定的反思,在交流中辩论。这样,学生地思维将更深刻更严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12-15 09:32:47 | 只看该作者
在学生活动时,适当的评价激励机制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调控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 14:1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