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利弊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探索如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已在教育教学领域内迅猛地开展。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由此可见,增加视觉、听觉的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的可取的方法。多媒体课堂教学多层次、多维度地展现教学内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但任何新生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先进,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滥用多媒体设备,不但不会提高学习成绩,而且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经验尚有不足,在应用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下面就多媒体辅助高中数学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媒体教学应遵循认知规律,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教学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有组织的认识过程。在这一认识过程中要以哲学的认识论为指导,它同样也遵循人类认识基本规律。
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信息,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由于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从而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这些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比拟的。例如:高中的立体几何内容是安排在高中二年级下学期进行教学的,高中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大脑中建立了一些几何体的表象。但这些表象还是不清晰的、不稳定的、不全面的。具体表现在遇到几何问题时,学生不会识图,有些学生甚至看不出空间元素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不会合理作图。为了解决立体几何教学中学生空间想象薄弱这一难题,教师有时不得不借助一些立体的框架模型教具,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立几”模型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但实践证明,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这是因为三维空间的框架模型与二维平面上的空间直观图毕竟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用框架模型辅助教学的负面效应是,造成学生对模型的依赖性,制约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个以正方体上下底面中心连线为轴旋转的正方体,我利用这个旋转正方体制作了一些CAI课件,试图通过引进电脑动画技术来解决立几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在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也会经常教导学生,要让图形在纸上(或脑中)运动起来,但是学生从来没有看到,教师是如何让一个立体图形在黑板上“动”起来的,那么,怎能苛求学生具备这种动态作图中动态设图的能力呢?学生此时的认知体验是教师在黑板上画一系列的静态图所无法给予的。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我们也看到,个别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引入到新课,从概念到规律,从举例到课练,均投影在屏幕上,学生看得多、听得多,但思考得少,只强调过多的外部刺激,不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维空间,学生收效甚微,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技术的滥用,让学生看了“电影”。一些教师将数学解题教学中的例题解题步骤完完全全展示在屏幕上,虽然增加了课堂容量,减少了教师书写的难度和笔误,但学生不能从老师一步步书写中体会到解题的思想,由于时间短,学生思考的时间缩短,看了热闹,往往印象不深,久而久之,降低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就如我们在通过多媒体演示函数y=sinx的图像的作法后,再让学生利用“五点作图法”独立作图时,许多学生感到茫然,无从下手,上课效果大打折扣。
我们应明确知道,多媒体教学既然是一种教学过程,当然也应遵循认知规律,应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师应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不单纯只注重教学手段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要重视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理论、教育观念的转变,不能只注重媒体研究,而忽视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研究。否则,则会造成由原来的“口灌”变为“电灌”,“穿新鞋,走老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