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523|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修订前后目录对比区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18:4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四年级上册教材修订情况介绍


修订前后教材结构对比

实验教材
修订后教材
大数的认识
大数的认识
综合应用
1亿有多大?
综合与实践
1亿有多大
角的度量
公顷和平方千米
三位数乘两位数
角的度量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三位数乘两位数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统计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综合应用
你寄过贺卡吗?
条形统计
数学广角(优化统筹)
数学广角——优化
总复习
总复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18:47:47 | 只看该作者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一、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例题的编排增加了一些衔接语,使内容更具连贯性;还注意体现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尽量为教学提供一定的引导。
读数、写数例题的编排更具层次性,强调分级读、写数的好处;对大数的读法、写法法则,以学生讨论、探究、填空的形式加以显示。
增加了将一个数写成扩展式的例题。用不同形式来认识数,也为中学学习科学记数法做一定铺垫。
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分别安排例题教学,以避免学生将二者混淆。
计算工具的发展原来是阅读资料,现将其作为正文,以连环画形式,配以简要的文字,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历程。随后单独介绍了算盘、计算器。
增加了“你知道吗”的版块,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至六个。主要围绕:对一亿的感知、数的分级、非位置制计数方法、记数符号的来历、位置制计数方法、计算器特殊按键的介绍等进行,丰富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充分体会阿拉伯数字的特点和十进制计数法的优势。
新增了“整理和复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18:47:52 | 只看该作者
二、              具体编排
亿以内数的认识:
例1:数数,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及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数位间的十进关系;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数位、数级。
例2:读整万的数。
例3:读含两级的数;总结读法。
例4:含两级的数的写法;总结写法。
例5: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总结比较方法。
例6: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例7: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数的产生:介绍古人的记数法、记数符号(数字)的产生、发展,介绍阿拉伯数字,自然数。
十进制计数法:介绍生活中更大的数,认识计数单位“十亿”“百亿”“千亿”,数位数序表由万级扩展到亿级数位,十进制计数法。
亿以上数的认识:
例1:读含三级的数;总结读法。
例2:写含三级的数;总结写法。
例3:把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例4:把非整亿的数用“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计算工具的认识: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介绍算盘,电子计算器。
用计算器计算:
例1: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
例2:用计算器进行大数计算,探索规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18:47:59 | 只看该作者
三、              教学建议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数感。通过操作和直观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2.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3.紧紧抓住数的分级,引导学生探索数的读、写方法。
4.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
一、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对两个单位单独安排了例题,分别进行认识。
通过操作并借助直观,让学生充分体会两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二、              具体编排
例1:公顷。
例2:平方千米。
三、              教学建议
从生活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习经验,激活学生的方法意识。
设计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
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已认识的线段,引出直线、射线,介绍用符号如何表示,并借助手电筒、激光等光束体会射线。
角的度量,让学生通过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经历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应用一个合适的角作为度量单位的过程,由此引出角的单位:把一个圆平分为360份,其中的1份就是角的单位,并介绍量角工具---量角器。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量角的过程就是要知道角包含多少个角的单位的过程。
根据实验过程中教师的建议,量角和画角都结合图示,以填空的方式给出了具体步骤。
平角、周角,从射线转动的角度进行认识。先介绍角可以看作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再由此引出平角、周角。
安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例题。主要利用画已知长度的线段、画给定度数的角的知识,画一个三角形。让学生一方面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体会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二、具体编排
例1: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
例2:角的分类
例3:画指定度数的角。
三、教学建议
准确把握学习起点,恰当定位教学目标。
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关注方法的适度提炼。
结合相关知识的学习,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强调基本内容的掌握,适度拓展提升。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一、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增加了对常用数量关系概括和总结的例题。单独安排了两个例题,分别引导学生对比较熟悉的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的的例题进行概括、总结。
2.以填空的形式,给出了积的变化规律文本。
二、              具体编排
例1: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例2: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运算
例3:积的变化规律
例4: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例5: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建议
充分发挥学生原有经验的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
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方法。
重视引导学生探究运算中的规律,并作一定的归纳与抽象。
适当增加计算量,加强计算技能训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18:48:05 | 只看该作者
第五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一、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平行与垂直在学生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基础上,分别进行认识。先认识平行,再认识垂直。并介绍用符号表示两条直线的平行、垂直关系。
平行线和垂线的画法,增加了先让学生自己画的过程,他们的画法不一定规范,但可以反映出他们对平行、垂直概念是否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图示,通过学生描述的方式给出了画的步骤,其中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出。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合并为一个例题。
安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例题。主要利用画平行线、垂线的知识,画一个已知长、宽的长方形。
编排了一些有趣的,活动性比较强的习题。如把两只铅笔绑在一起,先画一组平行线,再画一组平行线,由交叉部分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再如将长方形、三角形随意交叉,看交叉部分的是什么形状。
平行四边形、梯形各自安排一个例题编排,说明了什么是直角梯形。
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从两方面来体会:一是拉动一个用吸管做成的四边形的对角,向相反方向拉来体会。二是通过用吸管摆平行四边形,体会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确定了,但平行四边形不唯一。增加了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点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二、              具体编排
平行与垂直:
例1:平行与垂直的相关概念
例2:画垂线
例3: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4:解决问题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例1、例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例3:认识梯形的特征
例4:四边形间的关系
三、              教学建议
从整体把握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抓住图形本质特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加强作图步骤的具体指导。
注重联系生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展教学的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18:48:12 | 只看该作者
第六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一、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口算除法:
1.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去0,归结为表内除法;一种是想乘法算除法。原实验教材是先想乘算除,后去0;现在交换了两种方法的顺序。
2.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口算,通过学生交流的方式给出了两种算法(同整十数除以整十数)。
笔算除法:
1.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一位,去掉了直观图,通过提示: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小,怎么办?引发学生想到:应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看直观图直接想120里有多少个30,涉及不到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的问题。
2.增加了例题或习题:
①四舍、五入法试商,分开编排各自安排一个例题。四舍法试商分两个层次:不需要调商、需要调商。
②灵活试商,保留原来的例题,但增加了灵活试商的习题,如,被除数和除数的最高位相同,且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小,商8、9;再如被除数的前两位是除数的一半,商5。
③将三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的两小题,分开编排各自安排了一个例题:一个教学商是两位;一个教学商的末尾是0的。
④商的变化规律增加了两个例题。一个是利用商不变规律,被除数、除数同时去0(同时乘或除一个数)没有余数的笔算;二是同时去0有余数,明确余数是几十,不是几。安排了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简算的习题。
3.通过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对比,以讨论、交流、填空的形式,出示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              具体编排
口算除法:
例1:强调试商。
例2:迁移算法。
笔算除法:
例1:整十数除两位数。
例2:整十数除三位数商一位数。
例3:“四舍”法试商。
例4:“五入”法试商。
例5:灵活试商。
例6:商两位数。
例7:商的个位写0的问题。
例8:商的变化规律。
例9、例10:商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三、              教学建议
充分借助现实情境引出计算问题,让学生结合生活探究计算。
及时概括计算方法,让学生主动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18:48:18 | 只看该作者
第七单元  条形统计图
一、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根据《课标(2011版)》,第二学段开始学习条形图,此单元将原来一年级下册的条形图,二年级上、下册的以1代2、以1代5合并而成。
2.注意体现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如教学条形图时,让学生把给出的某个月的天气情况清楚地表示出来。先呈现学生的表示方式:统计表、画圆圈的象形图,再在此基础上给出条形图,通过条形图与象形图的对比,感受条形图的特点。通过条形图与统计表的对比,体会各自不同的特点。
3.让学生通过探究体会以1代多的必要性。如教学以1代2时,给出一些数据,让学生在一格表示1和以1代2的条形图中选择一个进行表示,切身体会在数据比较大时,用以一代多的好处。同时后面的问题和习题,通过不时地让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以1代1、以1代2或5等,知道以1代几,要根据具体数据来确定。
4.注意承上启下。承上是注意与已有知识的联系,启下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一些知识不再作为正式内容进行教学,如横式条形图、第一格用锯齿形表示、分段统计等,在做一做或习题中出现进行介绍。二是为以后的学习作铺垫。如通过两个有联系的条形图的对比,使学生感觉到看两个图对比不是很方便,为以后学习复式条形图积累感性经验。
5.所选素材尽量是现实的、贴近学生的、有趣的。如2012年8、9月北京的天气,学生喜欢的早餐、卡通形象,学生的睡眠时间、上学方式,动物的寿命等。
6.注意开放性和灵活性。如让学生自选条形图表示数据,确定不同数据用以1代几的条形图表示;自选数据,自己确定以1代几表示数据等。
二、              具体编排
例1: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
例2: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2个单位)。
例3: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5个及多个单位)。
三、教学建议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要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要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的使用条件。
鼓励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6 19:4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