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9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德育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5 21:29: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德育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庆丰镇思平小学   李汉珍  何瑞原  
【摘 要】: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一点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的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更要进行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两者不可偏废。利用教材,以读促解,感知形象,引导学生启发思维,实现在习作实践中再现形象,以多媒体电化设备辅助教学,既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能增加教育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德育教育  教材  朗读  习作  形象思维 多媒体电化设备
【正文】: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具有广泛工具性和鲜明思想性。因而我们在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语文所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新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都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新的精神。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一点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也就是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的任务。因此,我们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渗透德育,使学生能养成各方面的良好品德,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德育教育呢? 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渗透德育,使学生能养成各方面的良好品德,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我认为,以下几个途径是可行和有效的:
一、挖掘教材内容,点燃德育之火。
小学语文教材形式多样,有古诗、散文、诗歌、故事、童话、寓言、记叙文、说明文等。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古今中外,爱祖国、关心他人、团结互助、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热爱自然、遵纪守法等,简直可以称为德育的一本“百科全书”。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如课文中插图、挂图等直观手段,调动儿童的感官,使儿童形成鲜明、深刻的印象,并结合有关内容,为学生创设情景,感染触动学生的情感,树立形象使其受到浓烈的陶冶,点燃情感之火,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例如我在教学《诚实的孩子》一文时,着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并结合课文中有关的内容,让学生感知列宁是一个有错就改,勇于承认错误的好孩子。从而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批评,敢于承认错误的良好品质。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主要介绍了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我充分利用挂图向学生展示这一宝岛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物产,从而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我们还能借助语文教材中蕴藏着的各式各样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再如教《詹天佑》一文时,我通过直观演示画图,让学生认识詹天佑的两端凿井法、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使他们能具体了解詹天佑这样的中华英杰的智慧,从其形象得到感染。再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抓住揭示帝国主义欺负中国人自己无法修筑铁路这一本质,从而点燃他们憎恨帝国主义之火,引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二、透过文体以读促解,读中求悟,诱发德育情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0-5 21:29:18 | 只看该作者

朱作红先生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悟。”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课文所塑造的形象,诱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习动机,并从教学中渗透教材的思想性。而人类语言学研究表明,朗读并非机械地把原文读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变成读者自己的思想。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细细地读,理解、入情地读,能帮助教师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如《北京》一文,第二段和第五段都是描写北京夜景的。“广场四周,彩灯勾画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伟轮廓。”“一束束灯光照着古老的故宫,长长的城墙和美丽的角楼倒映在河面上,银光闪闪,十分动人。”这两句我让学生用适当的语气和停顿,读出对北京的赞美,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对北京的赞美之情,从而激发起学生对首都的热爱之情。又如《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在教学中,我通过指导边朗读边想象,激发学生的情趣。“下雪啦,下学啦!”是儿童看到下雪时高兴心情的自然流露,模拟读能激发学生对该自然现象的好奇,从而培养学生爱自然的情感。中间两句描写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在雪地上快活地跑来跑去,留下一串串“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我让学生在轻快活泼的朗读中知道了四种动物爪子有不同形状。最后两句用问答的语气读,一问一答中知道了青蛙冬眠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初步了解了几种小动物的一些特点,更希望知道多些有关动物的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反复读、议,在读中认真推敲、品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真切体会当时的情境、人物的心情,从而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
三、启发学生形象思维,激发德育情感
形象可通过语言,行动来体现,但精髓之处在于语言、行动内含的本质,然而这些精髓隐含于语言文字之中,需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塑造的形象一步一步地揭示,正如朱熹所说“从皮壳到骨髓。”才能达到激发学生情感,实现思想教育的目的。当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的时空差距时,他们只能身处局外,不能理解其中之精华。因此教书育人要悉心、精心,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身处其境,再现文中形象,由情悟理,积极启发思维,使情感达到升华,实现教育的目的。
如教《詹天佑》一文时,我在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环境,点燃憎恨帝国主义之火后,提出让学生设身处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当时修筑铁路的工程师,你将会怎样做?这时学生借助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文中的形象。学生发言后,教师对学生发表的各种不同意见给予肯定和评价,并通过假、恶、丑无情的揭露和对真、美、善热情的歌颂,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使之受到陶冶、懂得生活及做人的道理。还有《穷人》、《凡卡》等课文都可按照这一方法提出关键问题,积极启发思维,激发学生的德育情感教育。
四、在习作实践中再现形象,升华德育情感。
作文是思维创作的高级表现形式,它能综合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作文所涉及的面非常广,人、事、景、物,要求学生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在习作过程中,教师只要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起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便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低年级看图写话作文,根据图意“一位小朋友在摘公园里的花”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教师可指导学生看图明意,教育他们爱护花草树木是一种美德。又如我在指导学生读《凡卡》后写一篇读后感时,要求学生根据这篇课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思维能力,写出自己的感悟,题目自拟。经过启发、引导、类比,学生的思维非常奇特绝妙,有的学生以《凡卡,你别伤心》为题,抨击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希望凡卡坚强地面对生活,终有一天光明会到来的;有的学生以《救救凡卡》为题,写出了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的黑暗,与我们社会主义生活相比,我们幸福多了,以致发出救救凡卡,救救在受苦受难的孩子的呼吁••••••通过这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稚嫩的心灵得于洗旅,在感情升华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0-5 21:29:21 | 只看该作者

五、以多媒体电化设备辅助,开展德育教育
随着电化教学仪器的推广,电子白板的出现,各种多媒体电教设备已逐渐成为辅助教学的必要手段,它从图、音、像等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利用各种电教设备,渗透德育教育,是当今课堂教学模式中不可忽视的教学手段之一。如播放录音,演示课件,看录像片段等,它既可让学生直观地学习课本中看不到的内容,也可帮助学生便捷快速地理解课本中无法用语言去解释的知识点。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配以精彩的动画课件和悦耳动听地乐曲,使学生在至真至美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还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当学到:“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这两个自然段内容时,我出示了当时作战的视频,不但拉近了学生与年代的距离感,还让学生通过视觉的接触去理解当时的情与景,充分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曹操的生性多疑是促使草船借箭成功的关键,激发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著名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因此在语文学习的大环境中,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实践使它激发出来,并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以此来推动自己的学习并从中得到满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能增加教育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只要我们有了渗透德育的教育意识,在常规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德育,积极去探索,就会有丰富的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7 17: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