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三个小同学》一课谈课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NT>
青山区冶金小学 吴丹
叶圣陶先生说过:“应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同学,同学掌握学法就可以受用一辈子。”日本教育家稻川三朗也有类似的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中心,灌输教科书知识的教学,谓之“第一教学”;面向同学,教师诱导,提高同学学力的叫“第二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同学的潜能,形成学力,塑造高尚人格,是“第三教学”。据统计,人类的科技知识每三至五年增加一倍,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已远不能满足他一生的需要。学校教育必需重视“第三教学”,使同学成为能自主学习的终生学习者。“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实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正是新教材的独特魅力和新课标的崭新理念。
如何在教学过程 中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就是我们接下来要研讨的教学战略问题。人教版第一册的第十二课《三个小同学》是二零
零二年度区语文优质赛课活动中规定课题之一,在实践中,我经历了从失败到胜利的探索,从中领悟到了一些课改的微妙之处。 一、淡化权威,课品如人品
教师要淡化教材,专家以和自身的权威,要以平等的参与者身份,协助同学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建立互敬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之亲其师而信其道。对于低年级的同学,这一点更重要,教师要用眼神,语言,动作。在第一时间传达出这个讯息,减少同学的心理负担,创设轻松入学的氛围。我在自身班上试教时。我都会讲:今天,老师是来和你们交朋友的,我听说你们都很聪明,我来找找最聪明的小朋友在哪,并把准备好的礼物送给他。接下来同学的热情高涨,充溢自信,比在自身班上的强多了,事半功倍。课品如人品,一节课能折射出老师的内心世界,多份尊重同学的心,多份爱小朋友的考虑,这是我们在新课标中首先要做到的。 二、营造氛围,给同学探索的实境
语文是开放的,把同学的生活世界引入课堂,既具体有真切,既凝结有开放。从课程角度来讲:要把同学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导入 新课时,原本用了图片,单一!用语言描述,笼统!又用多媒体制作动画,不真!当改用真人相片和实境录象展现本课主人公和故事情节后,好多弊端迎刃而解,不只把本课的德育目的更好地在实际生活中起到教育影响,同时也把教师的范读巧妙交叉起其中。“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我们“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消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革新和发展。” 三、尊重个性差别,允许“前后颠倒”
试教时,为了使同学说话防止一些烦琐的,老师无法调控的句子,我布置了统一的句式训练:我喜欢/不喜欢(文文,东东,明明),因为他们在看到水龙头时------。在课上,我使出浑身解数,引导同学依葫芦画瓢,稍一出轨,我就立即拉回。结果,一节准备充沛的课上得平淡乏味,死气沉沉。究竟该怎样上?我细心地翻阅了《语文课程规范》,新课标指出,教学必需以同学的发展为本,同学是学习的主人,要关注同学的个人差别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少一点不准,多一点自由。”新课标的理念使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是啊,这节课之所以没有胜利,就是过于强调教师的外部塑造。一年级的同学刚入学不久,课堂里的一切对他来说还很新鲜,同学很乐意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与他人交流。教师不要禁锢了同学想象的翅膀。教师是“用教科书教书”,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对教材的亦步亦趋。于是在后来的课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过了同学,大刀阔斧地砍掉了所有的句式,让同学不受束缚,学习课文时,打破常规,并不按课文上的顺序出现,而让同学自由读后,大胆谈一谈他对谁的印象深?在读课文时第一次读准读通,第二次弄明白文中的小朋友怎样想的后再读,第三次是自身读出自身的感受,最后让同学跟着电视配音,当小小播音员,同学激情空前高涨,妙语连环。有的说:“水都流走了,我看了很心疼,为什么文文不心疼呢?”有的说:“明明做的对,假如我在那,我也会这样做,而且关好了水龙头,我还会告诉老师这件事。”每一种答案都令人惊喜。 四、倡议发现,但不能止于发现
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意识到: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发现”。这种发现应该是双向的,对施教者与受教者来说,都需要发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发现之意义善莫大焉。而过去的一个弊端是缺少发现。
其实,一节课由始至终的整个过程中,对同学的每种动态,每个回答,要留意发现。譬如同学读书时紧皱眉头,或表达想法时跺了脚,或者声音很好听,甚至是流利但小声等细节,老师要善于观察,褒扬。教师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同学。我们还需要鼓励同学多发现,同学只是发现,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发明。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同学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同学的发明潜能,促使同学持续发展。
通过对这节课的研究,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新的认识,教学思想上趋于宽松和尊重;教学手段上趋于展现生活实际;教学过程 上趋于开放和灵活;教学回应上趋于倡议发现,激励发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个目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是一蹶而就的。愿同仁们在这次历史任务中,在课改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能想起薛发根说的这段话:理想的教育,能激活生命的潜能,而教育的理想,则能提升生命的意义,我愿以全部的智慧诠释理想的教育,用自身的生命演绎教育的理想。
◆[2004
从《三个小同学》一课谈课改
【】【】【】【】【返回顶部】
[]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4 06: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