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42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公开课《认识厘米》教学设计、说课稿和课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 08:3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太仓市城四小  蔡志英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1-63页的《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厘米”的重要性,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测量物体长度,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这是谁呀?(懒羊羊)今天我们就来听一个关于它的故事。

录音:懒羊羊既胖又懒,总是在妈妈睡着的时候偷吃,于是羊爸爸就和羊妈妈商量把家中仅有的红薯埋在房子石头下正东方5步远的土里。懒羊羊听见了,它也朝着那个方向走了5步,可是却没有找到红薯,它就纳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你真聪明,它们的脚是不一样大的,所以不能只数步数。在测量的时候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朋友 “厘米 ”。(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情境,产生测量的需要,体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的引出需要统一的度量单位,体现了度量衡思想,在矛盾冲突中建立数学观念,从而引入新课。】

二、课中敏学,掌握新知

  1.认识直尺

师:请你拿出自己的直尺,老师这儿也有一把放大的直尺 ,请仔细观察老师的直尺上缺少了什么?(课件展示:直尺,不带刻度线还有数字以及英文字母)

提问:有哪些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提问:还有呢?

提问:这些线一样长吗?有的——长,有的——短,这些线是刻度线。

提问:这里的0表示什么呢?哦,原来0还可以表示起点。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刻度0,那这就是刻度1(这是刻度1,这是刻度5)

提问:小朋友还能发现什么吗?

(板书:cm)cm是厘米的英文缩写符号,它也表示厘米。

2.认识1厘米

(1)找1厘米

提问:你知道多长的线段是1厘米吗?

师:下面我们一起在直尺上来找一找。

拿出你的手指,我们在直尺上用手指 找到刻度0,再移到刻度1,这样的一段就是1厘米。

你会像老师一样用两根手指摆出1厘米吗?学生摆一摆。

提问:你还能找出1厘米吗?

指名说一说。(师注意纠正学生说完整: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 学生说的同时,教师在投影上指出来。)

师:能有顺序地接着往下说吗?

提问:怎样的两个刻度数之间长度是1厘米。

总结:每相邻两个刻度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让学生探索式地去认识尺,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学生从尺子中不难发现上面有数字、长短不一的线、英文字母cm,教师再加以引导规范认识。】

(2)比划1厘米

师:刚才我们找到1厘米,,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1厘米。请大家拿出一根较短的小棒。

(师示范)轻轻地捏住小棒放在眼前看一看,再轻轻地抽出小棒,手指保持不动,这时两根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

师:放下小手,闭上眼在脑中想想1厘米有多长。在睁开眼,用手指比划尺1厘米,最后用小棒检验一下吧!

(3)感受1厘米

师:其实1厘米还藏在我们的身体上,你的食指哪里大约是1厘米?谁来说一说。拿出直尺放到食指上量一量。(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大约1厘米的物体,你知道吗?学生举例。

(田字格一条边长1厘米;订书钉的宽大约1厘米,小正方体的一条边长1厘米,透明胶带的宽大约1厘米。)

提问:找到了真么多,你感觉1厘米这个长度怎么样?

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以用厘米作单位。(板书)

【设计意图: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更好地完成目标,通过猜一猜、看一看、指一指、想一想、找一找、比一比等活动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并加深1厘米的长度观念。】



3.认识几厘米

(1)找2厘米

师:你能找出2厘米吗?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师:有2个1厘米,就是2厘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提问:还有谁也找到2厘米?

(2)合作找几厘米

指着尺子说说你还能找到几厘米,再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师:老师这里也找到了一条线段,你知道它是多长吗?说出你的理由。

(3) 小结:我们在看几厘米时只要看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4)师:老师来考考大家,你能在直尺上找到5厘米吗?

【设计意图:为了减轻难度我先让学生在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概念后再认识 2 厘米、5 厘米等其他长度,为后面进行估计作铺垫。】

4.量一量

(1)自主量

师:看来找出几厘米了已经难不倒大家了,下面挑战更难点的,敢吗?

要求:大家拿出较长的一根小棒,请你自己动手试着量一量小棒的长。

学生自主操作

交流:并请一位学生上来演示。提问:你是怎么量的?那你怎么知道是几厘米的呢?

师:(先把小棒放好,尺子放平,为了方便读数我们一般从刻度0开始量起,把物体的一端对齐刻度0,在看另一端对着刻度5及时5厘米。)

(2)练习

师:只是老师收集的三位小朋友的测量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是正确的?说说理由?

小结:测量物体时要注意些什么?

直尺放平,物体的一端对齐刻度0,另一端对齐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5、画一画

师:量你会了,那你能试着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吗?

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学生画时开实物投影)

画完后请一位学生上来画,说说画法。其他同学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小结:我们画的时候,先把直尺放平,画一个端点,一般从刻度0开始画起,4米就画到刻度4再画上另一个端点。

师:今天我们画的线段都有规定的长度,我们写上“4厘米”。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动手试一试,然后讨论得出正确量长度的方法,变学生间接接受为积极发现,并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课后应用,巩固新知

1.练习1(初赛)

师:  小昆虫们正在进行跳远比赛,请大家来当裁判,分别测量三位运动员的成绩。

然后出示三幅图。

师:请小裁判公布成绩。2号比1号多跳几厘米?3号比1号少跳多少厘米?  

2、练习2(复赛)

  师:3号淘汰,1号和2号进入决赛,来看看他们两的成绩?

1号正好是8厘米吗?更接近几厘米?我们可以说大约8厘米。

  提问:2号选手呢?可以说成大约几厘米呢?

  师:像这样比8厘米长一些或者比8厘米短一些,都更接近8厘米,我们可以说成大约8厘米。

4、练习3

   师:那今天的冠军是几号?这是1号选手的冠军卡,为了给它设立一个更高的目标,需要裁判员们在冠军卡上画一条9厘米的线段,请大家动手在练习纸上画。

   请学生说说他是怎么画的。追问:从刻度几画到了刻度几?

    提醒学生标明线段的端点并在上面写上9厘米表示线段的长度。

【设计意图:本课练习较多,为了让学生完成单调的测量,将四道练习稍加改编,第2题加入了一条线段,第4题改成了画9厘米长的线段,串连成了一场跳远比赛,层层地深入,学生积极性很高,也无形中把自己投入裁判的角色,参与着一轮又一轮的比赛,做到了有趣高效练习。】

5、第5题

(1)测量长方形长和宽(跑步比赛)

  师:看完跳远,我们来看看赛跑。标明起点、终点。

  课件演示跑

  师:谁赢了啊?可是蝈蝈觉得蚱蜢的路程自己的路程长,不公平。小裁判们,我们一起来帮它们量量看看是否公平。

  师:量好汇报并计算,回答。

  师:它们的路程相等吗?说出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原题是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设计成一场昆虫的赛跑,通过游戏是否公平引发测量长方形的各条边,激发学生作为“小裁判”测量的积极性,了解测量的必要性,使学生乐在其中。并通过计算初步感知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2)测量三角形三条边

  师:小蚂蚁在看完比赛回家了的路上下雨了,它就去大树下躲雨后再回家,请你在练习纸上量出这几条路的长度。

  回答交流长度。

  提问:它是躲雨后回家近呢还是直接回家近呢?

6.断尺测量橡皮长度。

师:老师的直尺断了,课我想测量一块橡皮的长度(出示课件),你知道橡皮长几厘米吗?指明说一说。

交流:起点刻度是6终点刻度是10,我们可以用终点刻度减去起点刻度,得到橡皮长度师4厘米。

6、估算并测量

(1)估计手掌宽

   师: 小动物的比赛结束了,我们课堂的比赛又要开始了,最后老师要想考考大家的眼力,看看谁是估计高手。比赛要求:收起尺子,你能不能估计出你的手掌宽大约几厘米。

①学生估一估

②学生动手测量

③给估计高手发小奖品

  (2)估计一拃

   比赛继续:再估计一下你的一拃大约几厘米?一拃测量时候要尽量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明确测量的起始位置,再进行测量)。

  ①学生估一估

   ②学生动手测量  

   ③给估计高手发小奖品。

【设计意图:从昆虫们的比赛到教室里的比赛,原本题意只是测量,为了培养孩子的估算能力,特地加入了估算,这样的比赛使学生积极性高涨,大胆估计,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四、课堂总结、课后拓展

   我们静静回顾下,这节课我们跟谁交上了朋友,关于厘米这个新朋友你了解什么知识。如果要知道教室的长度,用这把尺去量你觉得怎样?看来还有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和更长的测量工具等待我们去学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 08:32:59 | 只看该作者
认识厘米说课稿

说课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50-52页的《认识厘米》。

一.说教材与学情

学生已经学会直接比较长短与高矮,对线段有了初步的认识,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用(文具盒、铅笔等)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经验。而数学中的标准长度单位,是学生最早接触的计量单位,也是最基本的,因此,本课作为计量单位的起始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发现学生在尺子上或测量物体时,都有接触过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也知道用尺可以测量物体,但对其意义的理解并不清晰。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不知道怎么用长度单位,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来测量……那么本课怎样让学生对以上这些理解清晰,体现其“起始课”的特质呢?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一方面,我们该如何让学生体会“厘米”这个单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怎样认识厘米,又怎样将其过程与方法迁移、渗透到(米、分米、毫米、千米等)其他长度单位的学习中去。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对以上的理解与思考,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厘米”的重要性,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落实课程标准:1.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从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采取了如下教法与学法:

教法:直观演示、设疑诱导、活动探究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发挥本节起始课的作用,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敏悟,引入新知。第二环节:课中敏学,掌握新知。第三环节:课后应用,巩固新知。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第一环节:课前敏悟,引入新知(敏悟单见附件2)

比较一:

小红

小丽                               小红比小丽多2个

                                            引出“单位”,

小强                                                体会单位的重

小明                              小强比小明少3颗  要性。

比较二:







            小朋友的身高差,该用什么单位表示?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并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课中敏学,掌握新知

这个环节我分四个层次进行展开。

1.认识尺子

尺子是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重要工具。首先我出示一把特殊的尺子(尺子上什么都没有),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看老师出示的尺子缺了什么,通过复原尺子,使学生更好的找出尺子的组成部分:刻度线,数和单位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认识1厘米是本节课最为核心的内容,教学时首先明确告诉学生,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这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每相邻两个数(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长1厘米,这样学生对1厘米的长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然后通过①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在刻度尺上(直尺、三角尺等)比划1厘米,有一个形象的直观感受,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②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棱长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慢慢抽出;③直接比划1厘米的长;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厘米的物体。四个环节的操作,让学生的体验活动走向深刻,积累1厘米长度的量感经验,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学到这儿,我让学生回顾认识1厘米的过程与方法,并尝试小结。这个环节层层递进,既突出了重点,又逐步分散了难点,为其过程与方法迁移、渗透到后续学习中做好铺垫。

3.认识几厘米

通过刚才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1厘米。那么刻度0~刻度2是几厘米呢?引导学生认识到2个“1厘米”就是2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出其他的2厘米吗?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找一找4厘米、5厘米。并反问刻度6到刻度10是几厘米?为什么?在层层追问中明白“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同时实现了知识的变迁,渗透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4.测量实物

(1)量一量

首先学生自主观察书本小刀图,判断其长度,并在小组内交流,由组长组织,归纳总结出测量物体的基本方法,即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或线段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这样的设计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主要是想抓住课堂的生成,及时发现一些错误的量法,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比老师的直接讲授要更有价值。

接着,让学生应用探索出的测量方法,独立测量书本中出示的线段,和身边的任一物体,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2)画一画

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第51页画一画内容,明确画特定长度的线段的方法,即一般从0画起,画到几就是几厘米(和刚才测量的方法基本一致)。并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进行巩固。教师要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

第三环节:课后应用,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基础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2、3两题。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初步渗透估测意识。

第二层次:提高练习。

1.估测:

(1)开展“火眼金睛”活动,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食指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并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子。

(2)利用身上的尺先估计自己中指的长、数学书封面短边的长,文具盒的长,再用尺子量一量,进一步巩固验证估测的能力。

这个环节,学生在反复的估测、实测中,逐步修正他们的估测策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长度观念。

2.        回顾学生比高矮的情形,用厘米表示他们相差的高度。前后呼应,体现了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3.断尺量小刀

结合书本内容,我设计了一道思考题:像这样一把断尺能测量小刀的长度吗?引导学生思考,这其实是测量方法的一个升华,虽然没有了0刻度,但我们通过“认几厘米的方法”也可以判断出小刀的长度。设计本题旨在在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第三层次:拓展练习。

厘米可以测量较短的物体或线段长度,如果测量学校操场的长,你觉得用厘米做单位合适吗?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

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在这节课结束之前,我让学生回顾厘米的认识过程,并告诉学生,以后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继续认识其他的长度单位。这样就凸显了起始课的内在意义。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及时回忆、总结本课知识,并进行自我评价。

认识厘米

单位

长度单位        1厘米

整节课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直观操作,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在量一量、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让认识厘米的过程与方法在后续学习中得到迁移生长,使数学学习变得更简约有效,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的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 03: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