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5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调动学生思维的方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4 11:29: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调动学生思维的方法
   曲建国

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它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然而,在这场“革命”中,往往由于教师的轻易“退位”,学生一时缺少“自主”能力,而引起教学秩序的“动荡”,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而最终又回复到原来的模式。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学生长期形成一种依赖教师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长期习惯于包办式的教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往往只是追随一时的热点,顾此失彼,没能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造成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力不从心。
  我在几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也经历了多次的曲折和反复。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想方设法的从调动学生的思维入手,才能真正达到由教师的教变成学生的学,由填鸭式的教学,变成学生主动参与历史研究的途径。
为此,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思维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一。 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 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 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3、 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9-4 11:29:34 | 只看该作者

   二。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1、 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1865年,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对美国领土扩张这一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在隐性知识上则反映出:俄国在1865年之前是一个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教材中这类隐藏性知识不少,可作为学生能力开发的重要题材。
   2、 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3、 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
   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高考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4、 探索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联系
  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也是近年来高考能力考查的重点和趋势。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其它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或对比,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如学习到美国西部开发问题,可以联系到当今中国西部大开发这一政治时事热点问题,同时又可以联系中、美两国西部的地理因素进行比较,从而对中、美两国西部开发的区别和联系形成一种正确的。
   三。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1、 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
  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唯一手段,或者说是最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几乎每个学校都相似,这里就不再分析。
   2、 对学习测试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
  每次考试后,通常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但由于教师教学时间的限制,平时更多的训练甚至考试,需要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3、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4、 打破“权威”的信仰,树立“信仰”的权威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来说,教师、教材、学习辅导材料等是“权威”,这些“权威”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权威”不等于“真理”,总要受到时代或个人认识的局限。因此,学生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坚持“信仰”,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物。“当仁,不让于师”,对一些问题大胆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之间交流探讨获得“真理”。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并以此为荣,让学生能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摘取更丰硕的成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1 12: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