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6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课堂评价不当现象和对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1 12: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课堂评价不当现象和对策
&nbsp&nbsp&nbsp&nbsp课堂中教师除了组织、引导同学活动以外,还必需对同学活动作评价,课堂评价的进行既是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标志。又是发明良好课堂氛围、引导同学积极考虑、激励同学挑战困难的必要手段。语文课堂中的评价,是教师与同学情感和思维交流主要方式,是连系同学与文本的纽带。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评价方式和手段的运用。
&nbsp&nbsp&nbsp&nbsp语文课堂中教师对同学的评价有几种现象不容忽视。
&nbsp&nbsp&nbsp&nbsp一、滥用褒扬&nbsp&nbsp导致同学心理饱和
&nbsp&nbsp&nbsp&nbsp褒扬被更多地运用于教学评价,其优势是明显的,它可以激励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还能激发同学潜能,开掘其思维。是引导同学积极向上的催化剂。正因为如此许多教师在课堂中大行褒扬之道,一时间,课堂上的溢美之词不绝于耳,“你真棒”“你太了不起了”“你真是天才”……教师成了褒扬廉价的批发商,不论同学表示如何一概予以充沛的肯定。甚至错了也还来一个“抚慰奖”。时间一长,教师往往会发现:自身的褒扬依然热情洋溢,而同学的反应却日趋冷漠淡然。这种现象令教师们很困惑、也很无奈。难道褒扬也错了?在困惑中教师们忽略了这样几点:首先,长时间将一种评价手段运用于固定对象,很容易使同学的心理达到了饱和状态。其二,过分夸张的褒扬使同学感到教师言语的“言不由衷”,有时甚至只会赢得轻轻一笑。这样一来褒扬便失去了作为引导同学积极考虑和进取的作用。此外,长期经受褒扬的同学其耐挫力会显著下降,使他们无法正确面对挫折与困难。褒扬的滥用和毫无原则的给予,使其丧失了应有的价值。
&nbsp&nbsp&nbsp&nbsp二、追求“规范”&nbsp压制同学个性发展
&nbsp&nbsp&nbsp&nbsp追求规范答案的现象在语文课堂中仍然比较常见,教师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总希望同学的活动能围绕自身的板书设计展开。游离于“规范”之外的其它答案经常容易被忽略,教师也不作任何形式的评价。而是继续寻求同学满意的回答。这种对同学活动不作任何评价的现象实际上是对同学表示的一种否定――至少同学是这样认为的。莎士比亚指出:“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同学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存在差别,考虑问题的角度也常有所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常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所以课堂中出现出来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这些“规范”之外的答案常不乏思维的闪光点和睿智的火花,然而,由于教师缺乏发现和捕获“美”的敏锐的触角,很多瞬间闪现的灵感被轻描淡写的消解了,在一次执教《愚公移山》的公开课上教师引导同学分析“遗男”参与移山的表达作用。师:小孩参与移山肯定是得到了大人的支持,那么他的母亲为什么会同意他去呢?老师的本意是想让同学说出愚公移山的行动得到了众人的支持,谁料一名同学却是这样回答的:“我认为他的母亲是为了让他在愚公那里混一口饭吃。”在这么多听课老师面前,这样的答案显然让这位老师有点不高兴了,极不自然地扬了扬手让同学坐了下去,很显然这位教师关注的是自身心目中预定的结果,而忽略了同学的独特发现:其实这名同学的回答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我们很难说小孩的母亲自己就一定是支持移山的,而孤儿寡母,生活艰难,想通过帮助劳动去解决生活问题倒是可以理解的。本想自身的表示能得到老师的赞许,谁知老师竟然满脸的不高兴,同学会因此感到茫然,不知如何表示才好,教师的这种评价行为会挫伤同学思维的积极性,压制了同学的个性发展,使课堂民主得不到体现。课堂气氛呆板而缺乏活力。
&nbsp&nbsp&nbsp&nbsp三、评价不公&nbsp&nbsp造成课堂两极分化
&nbsp&nbsp&nbsp&nbsp对“优生”的喜爱和对“差生”的歧视是目前学校管理中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我们强调用爱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同学,但是这种情感的自然的流露往往是无法抑制的,这不只表示在班级管理方面,课堂教学中也不例外,教师为了能“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更愿意将注意力放在那些成果优异的同学身上,经常期望他们能有好的表示,亲切的语言、鼓励的目光,似乎都是有方向的,一旦他们有较好的表示,就会大加赞赏,即使表示欠佳也不例外,久而久之,使这些同学形成了一定的心理优势,课堂中他们往往更容易放松自身,更容易点燃思维的火花,课堂中他们成了教学活动真正的参与者和被积极肯定的对象。而“差生”由于长期受冷落,使他们不敢轻易表达自身的意见,即使偶有表示的机会也会因缺乏信心而放不开,自然难以得到鼓励和心理满足,这种挫折只能加剧其内心的自卑感,更加不敢主动在课堂上表示自身,教师也自然不想将时间“浪费”在他们身上。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差生成了不举手的一族和被遗忘的群体。&nbsp
&nbsp&nbsp&nbsp&nbsp怎样进行课堂评价?结合个人经历谈一点体会
&nbsp&nbsp&nbsp&nbsp一、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nbsp&nbsp&nbsp&nbsp教师的评价如一杆标尺,是衡量同学课堂表示的依据,他不只能够影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会影响同学的心理发展,因此,对同学的评价要有一定的原则,不能带有主观感情色彩,评价语言应根据同学的回答客观、准确地指出同学的优点和缺乏,既对同学表示出色之处给予肯定,同时又有针对性地给同学提醒与纠正。
&nbsp&nbsp&nbsp&nbsp有些教师担心假如否定同学的回答会挫伤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要么对同学回答中的错误视而不见,要么简要敷衍、勉强应付。其实这样的评价是无法引导同学启真、求善的。宁鸿彬老师在执教《变色龙》这一课时,针对一位同学给课文重新拟的题目“穷人与富人”&nbsp时,作了这样的评价:“你的意思是对的,但你拟的“穷人与富人”容易让人误解。比方说有一个作文题是《穷人和富人》,你怎样理解这个题目的意思呢?你一定会认为让你写两个人,一个穷人,一个富人。你能不能稍微改动一下。”这样的评价客观、准确,既指出了同学思维方式的错误,又启发同学继续深入考虑。真可谓一箭双雕。
&nbsp&nbsp&nbsp&nbsp应该指出的是同学成果的优劣不能作为选择课堂评价语的依据,课堂中教师既要重视“优生”的突出表示,又要关注“差生”的每一点进步。要用“心”去对待课堂中的每一个评价对象,通过激发与激励使每个同学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与关爱。构建一个和谐发展的课堂。
&nbsp&nbsp&nbsp&nbsp教师还应该善于捕获课堂中同学独特的发现、与众不同的见解、富有创意的表达,进行和时的、富有个性的评价,使激情的火花能燃成熊熊的火焰,这样的评价才会使同学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不至在一片赞扬声中迷失自我。
&nbsp&nbsp&nbsp&nbsp二、进行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评价
&nbsp&nbsp&nbsp&nbsp很多教师的课堂评价显得空洞无物,表示在对同学的回答不作具体分析评价语单调“很好”“不错”“你真了不起”究竟好在哪里,教师往往不作进一步说明。一般来说,评价应针对具体的对象和行为,不能泛泛展开,不能任何同学都是同一个词语、同一种语调,评价应具体,要言之有物,好在哪里,教师应进行归纳、提炼、升华,错在何处,教师应针对性指出,并提出订正建议。使同学获得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正确导向,钱梦龙老师对同学的朗读活动的进行了这样的评价:(针对一名同学的朗读)“普通话规范,感情表达得也恰当。刚刚拿到课文就能读得这样有水平,真不容易,我就做不到。那么有没有读错的地方?”(同学指正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读)师评:“读得很有精神。这两位同学的朗读有一个一起的特点,不只声音响亮,而且很有感情。”钱梦龙老师的评价针对了具体的对象――同学的朗读活动,评价内容具体――从语音和情感两个方面作了点评。更重要的是对同学的活动的特征进行了归纳。这样的评价才干引导同学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21 12:09:00 | 只看该作者

&nbsp&nbsp&nbsp&nbsp三、进行具有“语言美”的评价
&nbsp&nbsp&nbsp&nbsp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特别是语文教师的课堂用语要讲究艺术性,她不只能在语言的学习上对同学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还能在情感上感染、启迪同学,因此语文教师特别要注意对自身的课堂用语的修炼。我认为语文课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有这样几个特点:精准、只有精准才干实现正确的课堂导向。雅致、只有雅致才干进行语言艺术的熏陶;才干展现语文课堂的非凡魅力。生动、惟其生动才干使课堂生机勃勃、妙趣横生。机智。机智则是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必备品质。语文界中几乎所有的名师都是语言运用的大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更是提倡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用诗化的语言进行教学,他的课堂评价精彩而且充溢了艺术的美,使同学在充溢诗意的氛围进行语言的学习,从而得到美的熏陶。如余老师在他执教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一课中有这样几处评价语:
&nbsp&nbsp&nbsp&nbsp“是啊,真好!生活也像一条河流,它一定是弯曲的,但一定是向前奔腾的;
&nbsp&nbsp&nbsp&nbsp“也就是说艰辛能够让你领略到更美的人生风光”
&nbsp&nbsp&nbsp“诗意地回忆过去,温馨地展望未来” 
&nbsp&nbsp&nbsp&nbsp“是啊,挫折里面有经验有教训。那么,我们经历了挫折,然后路才干更平坦一些。谢谢同学们。其实呢,我们还有很多很多感受,其实我觉得每一个的感受都应该是诗意的。痛苦的时候,要把我们的眼泪擦干,笑一笑,丢掉一切的烦恼。”             
&nbsp&nbsp&nbsp&nbsp这一系列的诗化的评价语,实现了同学的情感与文本精神的共鸣,培养了同学高尚的语言审美情趣,
&nbsp&nbsp&nbsp&nbsp此外,由于课堂中同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可预测,使教师的评价语很大程度上是随机生成的,怎样在第一时间对同学的活动作出精准的评价,要求教师要有相当的知识厚度,和机敏的临场应变能力,这样才干在课堂中游刃有余,尽情挥洒。
相关链接>>>和谐校本管理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相关链接>>>创立学校学习型组织之我见
相关链接>>>依托远程教育,创新校本培训
相关链接>>>小同学综合素质评价的冷考虑
相关链接>>>论校本管理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0 20:0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