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8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掌握课程改革契机,推进校本课程开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1 12: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掌握课程改革契机,推进校本课程开发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
&nbsp&nbsp&nbsp&nbsp我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实行了一年多时间,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个局部和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原本应该是广大中小学教师最贴近、理解认识最深刻的,而实际上,我们发现,教师对其认识上还很模糊,实践上认为还离我们很遥远。与我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起步的长兴实验初中,既没有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也没有实践经验的科学指导,但在这轰轰烈烈的改革浪潮中,面对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的大好时机,我们又不甘落后,努力掌握时机,引领潮流,我们有着自身的设想。
&nbsp
一、对校本课程的认识
&nbsp&nbsp&nbsp&nbsp当前,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表述很多,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来认识,即:课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
&nbsp&nbsp&nbsp&nbsp要理解校本课程,首先应了解什么是课程。课程的含义是宽泛的,这里所说的课程是指有计划地布置同学学习机会的过程,并使同学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
&nbsp&nbsp&nbsp&nbsp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提出来的。是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需求以和同学需求,整合本校、本地课程资源,补充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缺乏的第三级课程,是一种多样性的、可供同学选择的课程,也叫学校课程,这种课程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课程载体之一。
&nbsp&nbsp&nbsp&nbsp至于校本课程开发,学者们的理解可谓五花八门,我们的理解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学校一起体,充沛考虑社会需求与同学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特色而开展的关于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宗旨是服务于同学发展的需要。具有开放性、个性、协调性、综合性、可评价性等特点。
&nbsp
二、实验初中需要怎样的校本课程
1、我们的设想
&nbsp&nbsp&nbsp&nbsp校本课程有多种类别,涉和许多领域,目前比较常见的大致分为五大类:即科学素养类、&nbsp人文素养类、&nbsp身心健康类、生活职业技能类、学科拓展延伸类。我校作为一所新建学校,校本课程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选择什么样的校本课程开发呢?我们的基本理念是:以同学的生活为基础,从生活动身,遵循同学身心发展规律,以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为前提,以内容和形式的开放为原则,以培养和提高同学综合素养为目标。为此我们首先考虑的是,目前从我校的实际动身,最需要的是怎样一种校本课程,重点进行研究,取得一定效果,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再拓宽研究领域。具体设想为:
&nbsp&nbsp&nbsp&nbsp一是从同学生长的需要动身,为同学一生发展奠基。以人为本、以同学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正是国家课程改革的核心精神,也是我校办学理念、宗旨的最高体现,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责任,即学校负有同学发展的责任,学校必需抵制一切不利于同学发展的课程,必需提供有利于同学今天需求和未来发展的课程,即能促进同学知识掌握、个性张扬、能力发展和情感提升的校本课程。
&nbsp&nbsp&nbsp&nbsp二是从社区和地方发展动身,为社会经济文化服务。教育是为社会经济服务的,教育培养怎样的人才也必需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学校必需开发适合社区和地方发展需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校本课程。
&nbsp&nbsp&nbsp&nbsp三是从学校办学特色动身,为学校发展服务。特色是学校发展与对外宣传的名片,是学校的生存之本。校本课程开发,其核心理念是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场所,是基于学校、立足于学校、为了学校。特别是要立足于学校特色,有助于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
2、我们的优势:
&nbsp&nbsp&nbsp&nbsp我们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设想,又是否具备开发与实施的条件呢?经过分析论证,我们认为我校具有以下一些优势:
&nbsp&nbsp&nbsp&nbsp一是师资优势。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内在的、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的素质与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息息相关。因为在教育过程的推进中,教师最了解同学的知识、能力、兴趣和特长等,并能按同学的需要设计教育教学活动;而对同学而言,也最容易认可和接受从教师那里获得的信息和教师制定的课程决策。我校拥有一支雄厚的师资队伍,几乎集中了全县最优秀的初中教师。80℅的教师都是近两年从全县通过考核公开招聘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他们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出色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另有20℅的教师是一些著名师范学校毕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他们思维活跃,精力充分,观念转变快,创新意识浓,可塑性强,有着较好的基本素质。这就使我校开发满足同学发展的需要、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学校特色形成的校本课程成为可能。
&nbsp&nbsp&nbsp&nbsp二是生源优势。同学是我们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服务主体,同学素质如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我们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和深度。由于是全县范围内的招生,使我校的生源广泛,生源整体素质也比较高,有利于一些开放式的校本课程活动实施,再加上大多数同学的家长素质层次都比较高,观念更新快,对学校的改革活动能给予充沛的信任和大力支持,有的甚至还能对子女进行科学的指导。
&nbsp&nbsp&nbsp&nbsp三是设施硬件优势。作为一所投资一亿多的新建学校,我们拥有全省一流的现代化教学设施,既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必需的条件,也为校本课程活动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设施,如足够的场地和专用教室等。
&nbsp&nbsp&nbsp&nbsp&nbsp四是社会资源优势。校本课程开发,必需关注社会环境资源,充沛利用社会资源优势。长兴有着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优化的城镇建设,为我们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切入点。
&nbsp
三、如何来实施校本课程:&nbsp
&nbsp&nbsp&nbsp&nbsp校本课程的实施不是孤立地开展的,各个学校不同,其校本课程开发的选择不一样,实施过程也各有特色,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和资源优势,我校校本课程的实施设想为“四个结合”。
1、校本课程的实施与假日活动的开展相结合。
&nbsp&nbsp&nbsp&nbsp校本课程与假日活动有着一些共性的东西,首先是两者的动身点相同,都必需关注同学的需要,包括同学的兴趣、特长等,要有利于同学良好个性的形成、积极情感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要能促进同学的健康生长。其次是两者实施的形式多样,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形式,也可以是实践探究或文体兴趣活动;第三两者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假日活动的活动都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在组织实施中都可以尊重同学的选择而打破原有的教学班级限制。这些共性就为两者的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奠定了基础。为此,我们首先准备从假日活动开设的一些科目入手,来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如我们有一项假日活动叫“龙山文学社”,我们准备将其开发为《龙山文化》的校本课程,作为选修课,由假日活动的辅导教师负责开发并实施,时间上与假日活动同步。又如假日活动的“史海钩沉”,我们准备将其开发为《长兴历史》的校本课程,并依照同样的情况实施。
2、校本课程的实施与学校地方课程的教学相结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21 12:17:00 | 只看该作者

&nbsp&nbsp&nbsp&nbsp校本课程的许多素材来源于地方资源,教学内容关注地方文化,实施目的服务于地方发展,与学校地方课程的教学紧密相连,由此我们可以将校本课程的实施融入到地方课程的教学当中作为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和拓展。如我们准备开发的《话说长兴》校本课程的实施,就可以和省编、市编地方课程中关于长兴局部的内容相渗透。
3、&nbsp校本课程的实施与学校办学特色的有机结合。
&nbsp&nbsp&nbsp&nbsp作为一所新办学校,特色还需要我们去打造,根据学校的设施、资源优势和发展计划,我们目前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去努力:一是充沛运用我们的完善的体育设施,打造体育特色,并开设相应的校本课程,如《游泳与健康》,《舞蹈与健美》等;二是充沛运用我校的师资优势与生源优势,打造学科竞赛特色与技能竞赛特色,由此计划开设的校本课程有《电子制作》、《生活中的数学》、《科奥探索》等;三是强化英语特色班,打造英语教学特色,开发《特色班英语教学》校本课程。由此,通过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而学校办学特色的打造过程,也承载了校本课程的实施,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4、校本课程的实施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相结合。
&nbsp&nbsp&nbsp&nbsp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基于同学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同学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一年来,我校大胆实践,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融入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查与学科考试评价的改革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校本课程所具有的综合性、开放性特点,使他借助综合实践活动来实施成为可能,并将有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一是课程内容的结合,有些校本课程,如《计算机与生活》,自身就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相近;二是课程组织形式的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如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也是实施校本课程的重要活动载体;三是教学课时的融合,在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实验方案中,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设置为每周4-5课时,我们将校本课程的实施按每周1课时纳入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中,特殊情况下可以将一周分散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集中起来,完成一个完整的校本课程教学。
&nbsp
四、校本课程的评价
&nbsp&nbsp&nbsp&nbsp与一般课程评价相比,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特点表示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是以学校为评价主体的自我评价,是一种多样性的评价,是一种评价主体广泛性的评价。这一特点要求评价主体素质较高,评价的规范、环境实现一定程度的规范化。鉴于这些理论,我们认为,对校本课程的评价,从评价内容上说,可以从课程的吸引力,课程的适应性,课程的科学性,课程实施的效果等方面实施;从评价的主体来说,可以是开发者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课程授课教师的评价、同学和家长的评价,甚至是有关课程专家的评价与鉴定;从评价的对象上说,包括三个方面:即对校本课程开发者的评价(对课程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者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对同学的评价;至于评价的手段,对于不同的评价对象,选择的重点不一样,下面结合不同的评价对象,谈一下我们的设想:
1、对校本课程开发者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开发者的评价,实际上是对该课程质量的一种鉴定与认可。鉴于校本课程开发自身的复杂性,加上我校目前还只属于起步探索阶段,评价应以激励为主,既要充沛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又要有助于开发者不时的进行反思,在实践中加以调整和完善,由此我们考虑主要应从以下几个因素评价:一是该课程的适应性,是否适应地方和社区的特点、适应学校的实际、适应同学的状况;二是课程的科学性,包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渗透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的布置和素材的引用等;三是课程实施的效果,课程开发与实施对同学、教师和学校乃至于社会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四是对一些选修性的校本课程,还可考核其吸引力,参考同学选修的人数。评价的主体与手段可采用有关课程专家的评价与鉴定,课程实施者的评价与感受,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同学座谈与问卷调查的结果。最后,学校综合几个方面的因素,研究确定合适的权重分,形成对课程的最终评价。
2、对校本课程实施者的评价。对于规模较大的学校,校本课程并非只由开发者自己来实施,对于校本课程其余的授课教师,也要有一个科学的评价,从而有助于推动校本课程的实施,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这种对对教师的评价应主要偏重于教师实施课程的主观态度,如备课等执行教学常规情况;教师实施课程的效果,即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同学实际接受程度的比较;教师的授课方式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评价的主体与手段可采用教师授课后的教学反思,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常规检查和同学考核的结果,依照一定的比例综合评定。
3、对同学的评价。结合我校正在实施的“新课程背景下同学发展性评价改革的研究”这一课题,把同学校本课程的学习作为同学综合实践活动能力考查的一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最后结果再折成等第的形式出现在同学的综合素质发展评价中。学分的给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同学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二是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示,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和任课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学校和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将成果转换成学分。三个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同学参与学习的学时量和学习过程的考核为主,结果为辅,设定不同的学时,最终的学分要把三方面的学时综合相加,再按一定的比例折成A、B、C三等。
&nbsp&nbsp&nbsp&nbsp各位领导专家,钟启泉先生在评价中国课程教材改革时说:“每一次课程教材改革几乎都匆匆上马而又匆匆退出,缺乏研究的积累,缺乏理论的武装,缺乏实证的验证,缺乏必要的评估。可以说这是一种游击式经验型的课程改革模式,这种模式不可能引起真正的课程革新。”校本课程开发终究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在开发的过程中,问题的出现具有必定性,只有每个学校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立足于实际,适应学校和社区的实际状况作出适当的理性选择,以尽可能少走弯路。而以上关于我校下一阶段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一些初步设想,其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如何,还有待于我们深入实践,大胆探索和创新,不时的检验完善,也希望能得到各位更多的指导,把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推向一个实质性阶段。
&nbsp
&nbs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2 19:0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