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7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乡土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以校为本”ABC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1 12: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乡土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以校为本”ABC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
摘要: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或学校本位课程。校本课程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地方的教育要求,由学校教师对本校的环境因素和同学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针对本校同学进行编制、实施、评价的课程。乡土人文校本课程实施“以校为本”ABC:即乡土人文资源为载体,注重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建立&nbsp“以校为本”的乡土校本课程组织保证;开发“以校为本”的乡土校本课程资源;开展“以校为本”&nbsp的乡土校本课程实施;进行“以校为本”&nbsp的乡土校本课程评价;开展以“以校为本”&nbsp的乡土校本课程研修活动。
关键词:乡土校本课程&nbsp&nbsp&nbsp&nbsp开发、实施和管理&nbsp&nbsp&nbsp&nbsp以校为本&nbsp&nbsp
&nbsp
&nbsp&nbsp&nbsp&nbsp校本课程(school-bas&nbspcurriculum)即学校课程或学校本位课程。校本课程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地方的教育要求,由学校教师对本校的环境因素和同学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针对本校同学进实际行编制、实施、评价的课程。
&nbsp&nbsp&nbsp&nbsp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重要特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身确定的课程,显然,它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对应。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只有利于扩大学校课程的自主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有利于充沛发挥学校和社区的文化教育资源,从而加强课程的适应性。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以校为本”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在研究和反思中形成了学校的特色。乡土人文校本课程实施“以校为本”ABC:即乡土人文资源为载体,注重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建立“以校为本”的乡土校本课程组织保证;开发“以校为本”的乡土校本课程资源;开展“以校为本”&nbsp的乡土校本课程实施;进行“以校为本”&nbsp的乡土校本课程评价;开展以“以校为本”&nbsp的乡土校本课程研修活动。
&nbsp
一、&nbsp建立&nbsp“以校为本”的乡土校本课程开发组织保证
&nbsp
&nbsp&nbsp&nbsp&nbsp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种外控性课程开发模式。校本课程开发管理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特征、价值取向来看,是自组织管理系统。自组织这一概念英文为“SeLf-organization”,指“自然和社会中一般系统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组织水平向高组织水平的运动演化过程,这种演化的动力不是来自外界的简单控制,而是由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引起的”。
&nbsp
1、机构设置。为加强过程管理,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有效开发、实施乡土人文校本课程。学校形成由学校到同学五个层面的组织管理系统。&nbsp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组员由中层领导和学科大组长组成。教科室、教导处负责开发、实施的方向和课时布置。年级组长、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负责实施的具体指导。同学课题组长统筹本组。
&nbsp
2、布置校本课程实施时间。为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活动的正常开展,领导小组决定利用每周一节的校、班、队课3/2的课时和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3/2课时作为校本课程课时。课时布置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根据活动外出采访、实践、体验需要有时把二周的课时调在一起,也有时把三周的课时调在一起。做到灵活机动,统筹布置。
&nbsp
3、为使课题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制定每学期阶段操作计划。同时,建立课程实施的有关的规章制度,对课程实施全过程的每个环节提出工作任务和质量要求。如:教师优秀教案本、同学活动记录表、活动评价表、活动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资料。
&nbsp
二、开发“以校为本”的乡土校本课程资源
&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的选择是关系到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必需从本校的实际动身,必需高度重视的。学校处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有着什么样的教育资源,什么样的办学规模,什么样的办学特色,什么样的同学,都是需要校本课程开发者分析和研究的。只有通过分析和研究才干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取向和起点。为此我们选择小镇丰富而积淀深厚的乡土人文资源。以人文性的课程来丰富同学生活、促进同学全面发展、提高同学综合素质。“七千年的悠久历史,新时代的开发热土”这是石门人民对古镇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现代工业文明的高度概括。
&nbsp
1、丰富的地理资源:①罗家角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1979年11月至于1980年1月考古发现4个文化层,获小件器物794件,陶片5万多斤,最使世人瞩目的是第三、四层中出土的156粒稻,经鉴定距今7040±150年。②营盘头是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一为体察民情,二为游山玩水,让沿途运河边建造的行宫,富丽堂皇。③战国时期吴、越争霸之地垒石为门的垒石弄使人浮想联翩。
&nbsp
2、名人辈出。现代著名画家,漫画宗师、文学家、美术音乐教育家,诞生于石门湾,丰子恺青少年时期故事,丰子恺的为人处事,丰子恺的艺术成绩,被世人后传颂、敬仰。红军女将领、中国第一代纺织部长张瑾秋,她也出生在石门,就读于石门振华女校,她的事迹会给我们后人予鼓励。
&nbsp
3、多样的民俗风情。石门清明名堂多,我们将传承和感悟即将灭绝的一些清明节礼仪风俗。蓝印花布与丰同裕染坊,更让同学体验蓝印花布保守的制作工艺和现代的布艺工艺品。
&nbsp
4、积淀丰厚的石门文化。曾来石门做官或过经石门的文人墨客,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分别描绘和赞美历时石门,还有一些有名的“谚语”和广泛传诵的顺口溜,使我们百读为厌。罗家角遗址的千年积淀,足让我们后人探究体验。
&nbsp
三、开展“以校为本”&nbsp的乡土校本课程实施
&nbsp&nbsp&nbsp&nbsp要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新的增加点,我们深切感到,要确保这些工作的顺利实施、切实见效,我们运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模式,让同学在开发、实施校本课程过程中经历一种研究体验,必需研究学校的特色需要、学校的教师的条件、同学的特长需要。研究校本课程实施“以校为本”。
1、创设情境,问题启发。创设情境,无疑会充沛启发同学的探索精神,使同学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受到教育,得到进步。如在《张琴秋与石门振华女校》这一主题活动中,同学利用网络查到了很多关于张琴秋的故事,其中有相当多的资料都称张琴秋为“红军唯一的女师长”,但在小组交流中,有的同学提出:他们小组在图书馆查到的资料中没有称张琴秋为“红军唯一的女师长”,而是“妇女独立团”团长。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的教师让同学再去找相关的资料证明自身作的结论是否正确。经过进一步的研究考证,同学们终于搞清楚了。原来在建党80周年前夕,北京一家著名报纸在“80位共产党员的故事”中,称张琴秋为“红军唯一的女师长”。因此网上也就查到了很多关于她是“女师长”的信息。但这是不准确的,张琴秋并未担任过其所说的“妇女独立师”的“师长”,而是“妇女独立团”团长。但她后来所担任的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一职,却远远高于师长。在活动中,同学们也因此亲自发现事物的实质和事物的种种关系,真正感到自身的进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21 12:17:00 | 只看该作者

2、动手操作,感悟体验。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沛地让同学去动手动脑,积极考虑,获得最真实的感悟与体验。比方在《家乡的杭白菊》这一内容学习中,教师为让同学了解杭白菊的生长过程时,组织同学与菊农一起种种杭白菊,并自身利用门前屋后的闲地,种上几株菊花,从中观察菊花的生长过程。这让生活在农村中的同学在活动中有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他们有的饶有兴趣地讲解杭白菊的种植过程,有的则用图画的方法来表示,通俗易懂,还有的同学把镇上的同学请到了自家菊花地里,请家长亲讲解……要知道这些小朋友平时的学习成果一般。活动后问小朋友们收获最大的是什么,他们回答是:“这样的活动能让我们增强信心,整个活动过程非常快乐,我们喜欢”。&nbsp
3、调查寻访,亲身实践。在活动中,我们邀请当地的老前辈为同学作辅导,走访原石门镇志办的同志,镇里分管宣传的领导、文化站的同志以和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并充沛利用现有的社区学校资源,我们的教师同学多次上桐乡图书馆,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室、桐乡博物馆、丰子恺漫画馆、石门文化站等,引导同学在探索中求知,在调查与走访中体验感悟。如《消逝的石门古迹》一课,我们组织同学到老农家去访问,收集已消逝的石门古迹有资料,又请退休教师来学校作专题讲座方法,还动员全体同学分散到各村去采访所要的资料。又如《寻觅千年古弄——磊石弄》一课,教师让同学去实地考察现在的垒石弄,并组织要求同学对石门镇的弄进行了一次调查,“丈量出弄的长与宽”,“描绘弄的路面情况”等等,让同学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培养情感。
4、合作探究,自主创新。同学对收集到的资料同学还要进行分析、取舍、汇总,选择好有用的信息和正确的信息。这就需要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进行合作交流。如学习《罗家角遗址探秘》这一内容,如何让七千年前的罗家角遗址让同学所了解,并通过体验、探究,让同学生成一些东西,是放在我们课题组成员的面前的问题,为此同学们自主建立了5个考察队:石器考查队、稻谷考查队、艺术鉴赏队、骨器考查队、陶器考查队,并选出正副队长,分别由辅导员、学校领导、校外辅导员作为各考查队的引领者,做好充沛的准备工作,设计各个主题活动的过程,商讨每个活动开展的细节。接着,同学分工合作,有的上因特网,有的上图书馆,查阅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到博物馆体验考古实物,石器、陶器、骨器、木器以和第三、四层中出土的156粒稻谷,了解罗家角遗址的出土文物考古价值和“罗家角文化”与“马家浜文化的关系”。&nbsp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开展认真研读和比较,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考古队出息行讨论、记录。这样的活动,不只培养了同学的团队协作精神,还让同学与同学之间学会了欣赏与沟通。
5、交流展示,体现生成。同学在学完校本课程的每一课后,我们都将们的活动效果加以展示。如《家乡的杭白菊》之《憧憬杭白菊的未来》效果展示中,学校校内的课堂已成了杭白菊的新闻发布会,局部同学已扮演成中外记者,局部同学则是杭白菊的“研究人员”,正接受着“记者”有关杭白菊开发问题的采访。在《民间工艺的奇葩——蓝印花布》的主题活动――争做“小小设计师”中,教师让同学以自身聪明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对蓝印花布进行图案设计,同学们都身心愉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次图案设计竞赛中,从构思到绘图,无不体现同学的智慧和才干。
四、进行“以校为本”&nbsp的乡土校本课程评价
&nbsp&nbsp&nbsp&nbsp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地方、校本课程)的重要局部,通过评价,促进同学的发展,在综合实践型校本课程实施评价中,关注同学活动结果,更注重评价同学的参与过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我们根据小同学的自身特点与新课程规范的理念,制定了过程参与评价(自评与互评、激励性评语评价、家长评价)、档案评价、效果展示(小优秀论文、探究有感、小制作)学期总评。
1、过程参与评价
A、过程激励评价制。为了更好的鼓励同学积极参与活动,校领导小组适时推出了过程激励评价制。这是贯穿始终的评价。星级评定设一至五星级,以学年为单位,根据同学学习和研究取得的成果授予星级。
B、自评与互评。期初,即发自评互评的规范,让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努力达到规范,在评价规范上,认为做得好的打“☆☆☆”,做的一般化的打“☆☆”,如做得不够的打“☆”。互评是在自评的基础上,以班为单位进行评议。
C、家长评价。家长参与课题活动情况的评价:家长根据小朋友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积极性给同学打☆☆☆、☆☆、☆。
2、综合实践(校本课程)课题档案袋评价
小课题档案袋评价是校本课程实施中对同学小课题档案袋中的内容进行评价。生长档案评价不只体现过程评价思想,同时体现同学自主评价,强调自我纵向比较,有利于促进队员的发展,评定采用星级制。
3、效果展示评价
学校、班级定期举行小优秀论文、探究有感报告会,小制作展示。展示他们的课题取得的效果。让同学体验胜利的喜悦。学校对效果发布会作定性激励性评价。
4、学期总评
学期末,教师根据同学前三项评定的情况,给同学一个总评成果。总评成果的主要依据是过程激励评价、课题档案袋评价,根据评定的成果,给予“优秀”、“合格”两级,不给“不合格”等级。指导老师要保证同学在课程研究中达到合格水平和以上。
五、开展以“以校为本”&nbsp的乡土校本课程研修活动
&nbsp&nbsp&nbsp&nbsp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是依靠全校教师、同学、和同学家长自主研发的过程。充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好各项活动,调动教师、同学、和同学家长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主研究,以达到“以校为本”&nbsp的乡土校本课程研修的目的。
1、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深入开展,学校创设课程实施的支撑条件。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实施领导小组。课题组长负责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全体教师理论学习,转化教师的思想观念。每月一次的学科大组学习,每周的学科年级组学习时间进行实践研究经验交流。定期请教科所专家到校指导,推进实验工作的进程。每个学期选派骨干教师外出考察学习,提高师资水平。学校加大经费投入,为教师订购书籍,鼓励教师“充电”学习。学校对现有图书室、阅览室、电教设备、仪器室等进行调整,统一安排,妥善布置各功能室的使用,保证同学有较好的活动空间和条件。
2、为充沛调动全校教师乡土校本课程实施的积极性、自主性。我们以课题研究为龙头,做好乡土校本课程实施的各项工作。2002年我校申报并立项了嘉兴教科所的课题《乡土人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我们在内容、专题的选择和开发实施上做了许多研究工做。课题效果获嘉兴市基础教育效果二等奖。2008年我校成为全国少工委工作学会的科研实践基地,申报并立项了全国少工委工作学会的课题〈〈红领巾古镇石门文化探究院的建设〉〉。为队员营造了爱我家乡的人文情怀。摸索出开展少先队探究性活动的基本模式,构建了以综合实践活动为特征的活动体系。校本课程实施和主题探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2005年申报并立项了嘉兴教育研究院的重点课题《综合实践型校本课程实施战略研究》。着重对综合实践型校本课程实施的战略进行研究。
&nbsp&nbsp&nbsp综上所述,是我们在乡土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以校为本”方面的一些理性考虑和一些具体的做法。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亮点,以综合实践活动理念为先导,确保乡土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以校为本”。建立好组织保证、开发好课程资源、开展好课程实施、实施好课程评价、组织好校本课程研修活动。让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协调发展,相互融合。以达到培养同学的个性特长、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难点,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碰到不少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作探索
&nbs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21 12:18:00 | 只看该作者

参考文献: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郭元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P64.
2、《教育新理念》袁振国著
3、教育科学出版社《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2000/9教育管理杂志社编著
4、《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nbsp&nbsp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nbsp&nbsp&nbsp人民教育出版社&nbsp&nbsp&nbsp&nbsp&nbsp北京&nbsp&nbsp2001/9
&nbsp
&nbs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3 03: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