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讲座①:走向校本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1 12: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讲座①:走向校本研究&nbsp&nbsp
&nbsp
&nbsp
&nbsp&nbsp&nbsp一、中小学教育科研为什么要走向“校本”
&nbsp&nbsp&nbsp1、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
&nbsp&nbsp&nbsp■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正在从试点转向全面推广的新阶段。
&nbsp&nbsp&nbsp根据教育部的要求,2008年秋,全国将有90%的县(市、区)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2005年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将全面进入新课程;到2007年,全国各地将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和实施,是办让人民满意的、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关键环节。
&nbsp&nbsp&nbsp■同时,教育部正在组织义务教育18科《课程规范》的修订,要求掌握的基本原则是:
&nbsp&nbsp&nbsp——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nbsp&nbsp&nbsp——更加符合我国中小学教育实际;
&nbsp&nbsp&nbsp——更加适应同学发展的需要;
&nbsp&nbsp&nbsp——更加贴近教师,更好地被广大教师理解和接受。
&nbsp&nbsp&nbsp■对课程改革目标的两点新认识:
&nbsp&nbsp(1)同学学习方式革新,其前提是教师教学方式革新
&nbsp&nbsp&nbsp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基本目标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出现方式、同学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革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nbsp&nbsp&nbsp课程改革理念和试点地区的实践都证明,要培养同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需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指导同学学习最新科技知识,教师必需广泛获取最新的信息;要培养同学的面向新世纪的综合素质,教师必需努力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把自身的角色从过去保守的“教书匠”提升并定位到“研究者”上,努力成为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教学方法的探索者,教育活动的创新者。
&nbsp&nbsp&nbsp(2)课程改革的胜利与否,既要求适应同学的发展需要,也要求为教师理解和接受
&nbsp&nbsp◆实例:我国台湾省十年教改的经验与教训(摘自台湾版:《教育新趋势》)
&nbsp&nbsp&nbsp十年前,我国台湾省在中小学教育领域发动的“教改”,与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改革有较大的相似之处。其改革目标的指向,也包括:一试定终生的联考制度、死背强记的填鸭式教育、单一的文凭价值观、升学的窄门、甚至单一的师范培训体系等。为此,一个个教育法令、一项项新政策不时推出,教育权力下放,教科书开放,一纲多本,课程改为九年一贯制,分科改为“合科”(综合课),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堪称是将五十年教育结构的大翻修”。
&nbsp&nbsp&nbsp但是,台湾“教改”发展到今天,据调查,仍有半数以上的家长不支持,六成六的小孩在校外补习班上课,以弥补因“教改”造成的教学质量下降。有台湾教育学者指出:教育原该是社会最宁静稳定的力量,现在却成为社会纷纷扰扰的导火线。
&nbsp&nbsp&nbsp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在政策执行中的配套,更重要的是师资培训没有跟上教改的步伐。从分科教学改为七大领域“合科”教学后,到现在还未要求师资培训机构用“合科”教育来培养未来的师资。“教改”则一直都是官员、教授专家在主导,仅仅要求基层教师配合,而没有平等的专业对话。若是推不动,就给老师贴标签,视他们为拒绝学习上进的保守势力。
&nbsp&nbsp&nbsp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台湾“教改”必需重新培训基层老师,取得他们的配合与认同,并让他们的专业与声音也能进入决策体系,这是“教改”能否胜利的重要关键。
&nbsp&nbsp&nbsp2、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
&nbsp&nbsp&nbsp■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必需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nbsp&nbsp&nbsp“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nbsp&nbsp&nbsp14年前,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判断,把“科教兴国”作为我国基本的发展战略,引导了改革开发的向前推进;14年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更明确地指出:“小康大业,人才为本”,并根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提出了“人才强国”的战略。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两个“科学判断”的前后衔接,从“科教兴国”到“人才强国”两个发展战略的循序递进,体现了我国新一代领导发展观和发展战略的与时俱进。
&nbsp&nbsp&nbsp■“以人为本”,落实到教育上,那就是“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nbsp&nbsp&nbsp“让人民满意”,这是教育事业第一位的“以人为本”,它维系着我国政府办教育的宗旨,维系着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nbsp&nbsp&nbsp■基础教育要“让人民满意”,必需坚持三个“为本”的教育发展观。
&nbsp&nbsp&nbsp(1)“校本”发展观——以学校为本。课程改革的“根基”必需建立在学校。
&nbsp&nbsp&nbsp校本(school-base)一词虽然是个舶来品,但与汉语中“本”所表达的意思大体相近。“本”者,木下一横,表示的是植物的“根”,即“根基”和“基础”。无论有多少种不同的理解,对于“校本”这个词,其首要的含义都应该是:没有学校改革和发展这个基础,就不可能办出高质量的教育;就不可能做到让同学、家长、教师和广大人民群众满意。课程改革的“根基”必需建立在学校----“为了学校”的发展,“基于学校”的实际,必需“在学校中”进行。
&nbsp&nbsp&nbsp在历经大张旗鼓、轰轰烈烈的?“观念更新”和“通识培训”后,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必需更加凸现“以学校为本”,扎扎实实地推进每一所学校的改革,促进每一所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nbsp&nbsp&nbsp(2)“生本”发展观——以同学为本。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需围绕同学的生长进行。
&nbsp&nbsp&nbsp把教书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基本导向,以同学为中心,一切教育教学工作要围绕同学的需要,有利于同学个性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同学的健康生长,引导同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同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体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重点。
&nbsp&nbsp&nbsp作为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理念,至少在各种文件、会议和优秀论文的表述中,“生本发展观”已经逐步深入人心,为大多数教师所熟悉,并成为改进教学工作的指导方略。
&nbsp&nbsp(3)“师本”发展观——以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
&nbsp&nbsp&nbsp在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在教师队伍建设当中以教师为本。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同学的全面生长,就没有“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新课程改革需要成为促进“教师发展”的载体。
&nbsp&nbsp“师本发展观”是“人才强国”战略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深刻反映了新课程改革的“与时俱进”。随同着新课程改革实施,在破除“教师中心论”、让教师成为同学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后,似乎一讲“同学主体”,就不敢再提“教师主导”,把教师的作用摆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
&nbsp&nbsp■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引领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从“科研兴校”到“人才强校”的与时俱进。
&nbsp&nbsp&nbsp早在2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就曾语重心长地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nbsp&nbsp&nbsp周济部长最近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在教师。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没有教育的质量,就没有人才的质量。”我们必需努力促进教师发展,实现从“科研兴校”到“人才强校”的与时俱进。
&nbs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5 21: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