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分类》导学案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 20:50: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题

三角形的分类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三角形的分类是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本节教学分两个层次:一是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通过集合图形象地揭示三角形按角分得的三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体现分类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则;二是三角形按边分类,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里又包含等边三角形。

本节课主要分为四个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二是自主探究,操作感知;三是巩固练习,应用反馈;四是课堂总结。自主学习的过程实际就是数学活动的过程,以活动促进学习是本节课的教学定位。在活动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由、开放地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分一分、猜一猜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数学对话”的机会,力求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从而获得对三角形边、角特征的认识,进而学会给三角形分类,促进学生的分类、概括、推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使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养成探索的习惯,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角板 量角器 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学生准备:三角板 量角器 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4分钟)

1.猜谜语,复习旧知。

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

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

三角形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

2.引入并板书课题。

1.猜谜语,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2.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

1.量一量,说出下列角是什么角?

二、自主探究,操作感知。(20分钟)

1.组织学生拿出三角形学具,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课件出示提示,引导思考)

(1)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

(2)可以把它们分成几类?

(3)每类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3.全班讨论汇报,互相补充。

按角分类

按边分类

4.介绍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各边及各角的名称。

5.组织测量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各角,明确特征。

6.组织学生测量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和斜边的长度,比一比,能发现什么?

7.找出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1.拿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学具,阅读分类提示,思考如何分类。

2.小组商量好分类标准后,自主操作,分完后交流分类方法。

3.个体汇报,互相补充。

按角分类: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按边分类:可以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4.在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学具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5.动手测量,交流汇报: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

6.动手测量,交流汇报:直角三角形不仅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而且斜边大于任意一条直角边。

7.说说生活中见过的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2.填空。

(1)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  )、(  )、(  )。

(2)一个三角形最多有(  )个钝角,最少有(  )个锐角。

(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  ),两腰(  )。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  ),每个角都是(  )。

3.判断。

(1)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角是直角。(  )

(2)等边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

(3)有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

4.下图中有(  )个三角形,其中有(  )个锐角三角形,(  )个直角三角形,(  )个钝角三角形。

三、巩固练习,应用反馈。(12分钟)

1.完成教材64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65页5题。

1.独立画出三角形(每类画一个),互相订正。

2.独立画出蚂蚁进洞的线路,然后全班交流,发现有的蚂蚁有两个家,明确三角形还可以同时考虑边、角进行分类。

5.将一个长方形分割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两个直角三角形。

四、课堂总结。(4分钟)

1.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批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7 05: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