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19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道之行也》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教学实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1: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 授课班级:八年级(上)
二、 授课时间:2010年5月31日
三、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四、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五、学习时间:十分钟
六、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找出不懂的词句,课堂发问。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展示一幅和平宁静的社会图片,引入课文——大同社会。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解疑时刻
     解答学生课前预习时遇到的难懂字词句。
(三)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大同社会的特征。
(四)分析大同社会特征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大同社会的这一个特征。教师展示互相帮助的图片,就图片深入分析课文,扩大和补充课文。
2、“男有分,女有归。”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大同社会的这一个特征。教师展示一幅婚嫁图片(新郎是残疾人,人人脸上洋溢着笑容)。引导学生从图片中找出与课文切合点——⑴女有归之喜;⑵废疾者,皆有所养。⑶壮有所用。(新郎身残志坚)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粘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译文:(人们)憎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大同社会的这一个特征。教师展示劳动场面的画,引导学生回答出“物尽其用,人尽其力”的社会特征。
(五)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再次感受大同社会。尝试背诵课文。
(六) 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爱,是最重要的,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七)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

八、教学板书

                        关            爱
                    安          大         人
                     居                   尽
                       乐               其
                         业     同    力
                           物       用
                             尽   其

九、教学后记
  1、课堂总体感觉良好,气氛活跃,学生普遍喜欢大同社会,因此能够踊跃发言,积极配合教学。
  2、教学重点难点能贯穿课堂始终,师生共同探讨,得到很好的解决。
  3、板书设计比较特别,而又一目了然,充分展示大同社会的特征。
  4、教学图片生动直观,引起学生联系课文探讨图片的兴趣。
  5、导入不够简洁明白。
  6、所用的图片与课文的契合性不大,有点勉强。
  7、直接进入教学重点,利的是开门见山,弊的是仅仅依靠学生预习所得来展开课文,学生学习起来有点吃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1:10:00 | 只看该作者
《大道之行也》说课稿
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述了博大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它安排于此类文章中,同时读者体会其中的不同 之处。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二)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3.熟背全文。
4.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能同时领会文意。
(本单元教学中要求突出朗读,让学生养好诵读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这是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也是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升华思想的基础)
难点: 联系,引导学生思考 《桃花源记》中的理想社会与《大道之行也》中“大同”有无相似之处。(两篇文章相较,使得学生可以在对比学习的基础上,加深课文含义的理解,更正确地掌握文意,并且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对比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说教法   
主要运用点拨法、读书指导、探究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点拨,才有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
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
本文的一些开放性探讨题目,可运用这种方法,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运用朗读法、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讨论。
朗读法:文言文的学习重在反复朗读,也可为下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自主学习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主动掌握好文本。对发挥学生自己的个性有很大帮助
小组合作讨论:对我们学校具体情况所设计的。对古文讨论,可使学生交流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胆怯感。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内容及语文学习的规律,安排导入——朗读感知——理清全文思路——句段赏析——文章研读——拓展几个环节。
1.导入(约 分钟)
以同学们熟悉的游戏《太平天国》,引说出中国在第2次鸦片战争后所出现过的所谓的“理想社会”,从而引出课文《大道之行也》。
2.朗读感知。
朗读:
(1)影音范读,提起学生兴趣,听取正确的读音和断句。
(2)齐读课文,掌握文意。
(文言文的朗读十分重要,读通全文,才能为理解文意作好铺垫。)
3.疏通文意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本文内容的理解。
(1)简单提点文言文中的字词读音。(迅速带过)
(2)抽学生结合书上注释分别讲解每一句话的含义。
(3)同时,老师进行点拨、引导,更正讲解,运用多媒体显示每部分的相应图片,加深印象。
(5)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通读全文,进行巩固。
(6)让学生自主起来,背诵自己喜欢的一句话。(熟练地背诵全文,为将来进一步消化它创造条件)
4.句段赏析(约7分钟)
(1)首先,让学生选择文中的句子,并谈谈对该句的体会。老师只让其中一个学生回答,让其他学生听取,让大家来进行评价。最后老师再小结文段的中心立意(这种方法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其他学生提出优、缺点及补充意见,带动了其他同学解析文章,具有普遍性。老师及时的小结可让学生对文章有着更准确、更及时地把握。)
(2)全班背诵全文。(达到学习巩固的目的)
5.文章研读
(1)讨论以下问题:
a、“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请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讲解。此题是据课文第二层内容设计的,这一层内容比较复杂。设题的目的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帮助理解和记忆。
b.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室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这道题较开阔,设计为小组讨论研究,可进行小组评比。
5.拓展
抽学生说一段话描绘你心中的理想社会。
6.教师小结,布置作业(约2分钟)
(1)总结全文,提出作者立意,激励学生开辟未来蓝图。
(2)作业设计:背诵并默写全文。
五、说板书设计                     
               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满足生存需要
大道之行也     详述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满足发展需要
                                              满足精神愉悦需要
总括全文  
(在讲课的同时展示出来;概况在讲文意中展示,根本特征在课文研读时展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1:11:00 | 只看该作者
八上23《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

本课知识与过程上的具体教学目标为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和文学常识;了解古代先贤的治理想和社会构想;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主要是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句读、文言词语的用法、写作特点;通过阅读书下注释及相关资料,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大意。教学目标明确合理。



本课在具体实施上,对于字词的解析检查比较到位,但是也占用了部分的课堂时间,因此前半部分显得有些松驰,而且,诵读的时间显然也不够,导致当堂成诵有些不够完善。但从课后的检测来看,学生背诵情况还是很好的。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吸取这一经验教训,类似这种需要一课时完成的文言文,应该课前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并指导学生分组检查或自检。但也应注意不要让学生过分熟稔,否则课堂上学生又会失去兴趣,降低课堂效果。看来课前的准备预习需要把握好分寸。



本课在情感目标上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先贤圣哲对于大同社会的伟大构想;激发学生平等博爱的思想和情感。课堂上教师设置了开放性问题,比如何为讲信修睦;怎么样才能做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做为社会的一个普通成员,我们能做些什么等。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中每一个成员的重要作用,理想社会是所有人的理想,我们都要为了这个理想而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同时将这种理想内化为一种道德品质上的自我要求和约束,从而,更加认识到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们的讨论与表述也比较现实,而且能够紧扣身边的生活。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后的写作作业中,学生表现出了对理想社会的理解与重构,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社会管理与社会制度等问题,社会素养有所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5 03: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