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90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心亭看雪教案反思说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3: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湖心亭看雪》教案两套(卓卓)

湖心亭看雪(教案1稿)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品味课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掌握白描写作手法。
   
   3、能体味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字词积累,诵读课文,品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的想像力,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朗读法、启发法
   
   五、课时:1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课件:西湖十景欣赏)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吸引世人眼球的亮点之一就是西湖。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中有妙语:“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张岱笔下的雪湖吧。因为有人说过,如果你没有去过西湖,只要你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也足矣!(出示课件:张岱的介绍。)
   
   (二)预习检查:
   
   1、西湖名诗大拼盘。交流你所搜集到的关于西湖的诗词。
   
   2、字词障碍一扫清。
   
   ①请一学生读课文,师生评价。
   
   ②提出你不能理解的字词,全班交流解决。
   
   ③课件出示字词,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3、齐心协力疏文意。
   
   全班齐读课文,疏通理解文意。
   
   (三)赏读课文:
   
   提问:①作者在文中犯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错误,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你能找出来吗?可以改吗?为什么?(“独往湖心亭”与后文出现的舟子。不能改。这里留一个悬念,后面解答。)
   
   ②文中有一个词能够概括出作者的形象,自由读课文,试找出来。(教师板书:痴)
   
   
   
   1、作者的痴行
   
   提问:①课文哪些地方表现出了张岱特别的痴或者说他的呆气?(更定、独往、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想象当时是一种怎样的环境?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天寒地冻、万籁俱寂……)
   
   ③ “人鸟声俱绝”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你能从其他的感官来说说吗?
   
   ④这个时候的你会在干什么呢?
   
   ⑤教师小结:张岱,居然在这样的时刻去湖上赏雪,这是他的痴,表现在什么方面的痴呢?(行为痴。教师板书:行痴)
   
   
   
   2、眼中的痴景
   
   提问:
   
   ①张岱笔下的景色也有些怪异,你能说说哪些句子写的景色异而不同寻常?(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人两三粒而已”。)(要求读出味来,可摇头晃脑地读。)这些句子异在哪里?(学生自由谈。)
   
   ②“与”字运用似乎多余,可以删吗?学生比较朗读。(不能删,三个“与”字把山、水、云融为一体,使“上下一白”之景有了天地苍茫之感。)
   
   ③句中量词可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吗?为什么?比较朗读。(不能,因为作者原文中的量词能把自己也融入苍茫的宇宙中。)
   
   ④读“而已”两个字,你读出了什么言外之意吗?(“而已”一词使人感觉人在苍茫的天地中都似有还无,有“天人合一”之味。)
   
   ⑤教师小结:原来,痴人眼中看见的也是痴景,因为痴人把自己融入了宇宙,天人合一了。(板书:痴景)作者在写景色的时候没有加任何的修饰,这种手法称为白描。它也可以使用在人物的描写中,虽没有修饰,其艺术感染力往往却能直达人的内心深处。
   
   3、心中的痴情
   
   教师提问:在如此安静的环境中,作者突然写喝酒聊天之俗事,意境是不是被破坏了?这与课文的题目又有什么关系?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
   
   ①请学生读“大喜”一句,一定要读出“喜、惊喜”之感。
   
   ②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句中,“此人”是什么样的人?你能用文言句式说说吗?如:“湖中焉得更有 人。”
   
   ③饮酒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离别时才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也不留地址、电话、E-MAIL,这是为什么?作者追求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学生讨论。(他不愿意与人深交,不愿进入的是世俗生活,他只愿融入自然,他活在自然和自己的世界中。)
   
   ④那么,开头提到的“独望湖心亭”之“独”与后文有矛盾吗?学生讨论。(不矛盾,他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世界上只有他的心,是属于自己,属于自然的。)
   
   ⑤那么,张岱笔下这样表现自然,是什么原因呢?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他会有怎样的行为和表情?他的心里又在说些什么呢?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理解时参看全文第一个词语以及注释。(避世的忧愤,孤傲的情怀。)
   
   (教师板书:痴情)
   
   4、教师小结: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文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被压弯的腰杆,在大自然中去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寄情于阔大宁静灵动清寒的山水之中,寻找心灵的皈依,心志的独一。就如此文中,雪是张岱之节,冰是张岱之志,苍茫天地就是他的归宿,凌寒独立就是他的人格。现在,让我们一齐来读一读柳宗元的《江雪》,来品味诗文之同境吧。
   
   齐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雪。现在,就让我们来读一读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诗,再来品一品张岱的痴吧。
   
   “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齐诵课文。
   
   四、本课总结:
   
   作家心中充满喜悦,那他笔下一定会春意盎然,张岱心中全是孤傲和愤恨,所以他笔下装的全是江雪寒冰。走进张岱,他并不神秘。你也许也有过这样的体验:雨中忧郁的漫步,夜里独坐听风,在黑暗中听心底的音乐……“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其实,感受张岱,认识的也是我们自己。
   
   五:作业
   
   1、写写你有过的和作者类似的感受。
   
   2、用白描手法写写你的老师、同学或者校园的某处景物。
   
   六、板书设计
   
                  ——痴行(简洁)——
                  
              痴—痴心——痴景(白描)——痴人-避世的忧愤,孤傲的情怀,对故国的怀念。
   
                  ——痴情(含蓄)——
   
   七、教后记
   
   
点击查看卓卓 博客
湖心亭看雪(教案二稿)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品味课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掌握白描写作手法。
   
   3、能体味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字词积累,诵读课文,品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的想像力,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朗读法、启发法
   
   五、课时:1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课件:西湖十景欣赏)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吸引世人眼球的亮点之一就是西湖。 “西湖之胜,晴湖( 水光潋滟晴方好)不如雨湖(山色空朦雨亦奇),雨湖不如月湖(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宋 孙锐《平湖秋月》),月湖不如雪湖……”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去领略张岱笔下的雪湖的魅力吧。因为有人说过,如果你没有去过西湖,只要你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也足矣!(出示课件:张岱的介绍: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子弟。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他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主要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风格流丽清新,写家破人亡之痛,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
   
   (二)读通课文:
   
   1、字词障碍一扫清。
   
   ①请一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师生评价。
   崇祯( chóng )( zhēn ) 拥毳(cuì )雾凇沆砀( sōng )( hàng)( dàng)
   打更( gēng ) 更有此人(gèng ) 铺毡(zhān ) 痴(chī)
   
   ②听范读后,自由读课文。划出你不能理解的字词,全班交流解决。
   
   ③课件出示画线字词,检查学生的解释掌握情况。
   是日更定( 这 )(古代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
   余拿一小船( 我 )( 撑,划 )
   人鸟声俱绝 ( 都 ,全 )( 完全没有了 ,穷尽 )
   雾凇沆砀 (水凝成的冰花 )( 白气弥漫的样子)
   上下一白(全白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更有痴似相公者( 还、又 )
   
   2、齐心协力疏文意。
   全班齐读课文,疏通理解文意。可采用教师读句子,学生读译文;女生读课文,男生读译文等方式。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
   
   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 )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
   
   (三)读顺课文:
   
   ①教师读“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提问:作者在文中犯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错误,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你能从下面的段落找出来吗?可以改吗?为什么?(“独往湖心亭”与后文出现的舟子。不能改。)为什么?这里留一个悬念,后面解答。
   
   ②文中作者在舟子的眼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读课文,试找出来。(教师板书:痴)
   
   A、作者的痴行
   
   提问:①课文哪些地方表现出了张岱特别的痴或者说他的呆气?(更定、独往、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 这个时候的你会在干什么呢?
   
   ⑤教师小结:张岱,居然在这样的时刻去湖上赏雪,这是他的痴,表现在什么方面的痴呢?(行为痴。教师板书:行痴)
   
   B、眼中的痴景
   
   提问:课文重点是“看雪”,现在我们一起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句在结构上可谓横空出世,突兀而来,使人陡生荒寒之感。尽管这时作者还没有描绘雪景,但已可以想见大雪封湖之状,读之使人遍体生寒了。 ——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要求读出味来,可摇头晃脑地读。)
   ①雾凇沆砀:这是一幅绝妙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面上雪花水气混濛不分,茫宕一片之态。雾,是由天空向下飘的云气;凇,是湖面向上涌的水气;沆砀,是飘荡、混茫之态。这句把大雪盖地的静穆与水气、云雾的上下混融糅为一体,做到动静相承,既写出雪的精神也写出了雪的气象。)
   ②“与”字运用似乎多余,可以删吗?学生比较朗读。(不能删,作者叠用三个“与”字,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即着眼于“大”字。)
   
   ③句中量词可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吗?为什么?比较朗读。(移步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高度准确而形象的数量词,暗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这正是作者极力要抒发的人生感慨。
   不能改是因为作者原文中的量词有把自己也融入苍茫的宇宙中之感。)
   ④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就是白描。作者在写景色的时候运用了白描手法。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白描手法可以使用在写景中,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可以使用在人物的描写中,虽没有修饰,其艺术感染力往往却能直达人的内心深处。如“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唐弢《琐忆》中的鲁迅先生。这种手法希望同学们能在写作中多揣摩运用。
   
   
   
   ⑤读“而已”两个字,你读出了什么言外之意吗?(“而已”一词使人感觉人在苍茫的天地中都似有还无,有“天人合一”之味。)读句子。
   
   ⑥ 教师小结: 原来,痴人眼中看见的也是痴景,因为痴人把自己融入了宇宙,天人合一了。(板书:痴景)
   
   C、心中的痴情
   
   教师提问:在如此安静的环境中,作者突然写喝酒聊天之俗事,意境是不是被破坏了?这与课文的题目又有什么关系?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
   
   ①请学生读“大喜”一句,一定要读出“喜、惊喜”之感。
   
   ②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句中,“此人”是什么样的人?你能用文言句式说说吗?如:“湖中焉得更有有如此雅趣之 人。”
   
   ③饮酒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离别时才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这是为什么?作者追求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学生讨论。(他不愿意与人深交,不愿进入的是世俗生活,他只愿融入自然,他活在自然和自己的世界中。)
   
   ④那么,开头提到的“独望湖心亭”之“独”与后文有矛盾吗?学生讨论。(不矛盾,他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世界上只有他的心,是属于自己,属于自然的。)
   
   ⑤那么,张岱笔下这样表现自然,是什么原因呢?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他会有怎样的行为和表情?他的心里又在说些什么呢?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理解时参看全文第一个词语以及注释。(避世的忧愤,孤傲的情怀。)
   
   (教师板书:痴情)
   
   4、教师小结: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文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被压弯的腰杆,在大自然中去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寄情于阔大宁静灵动清寒的山水之中,寻找心灵的皈依,心志的独一。就如此文中,雪是张岱之节,冰是张岱之志,苍茫天地就是他的归宿,凌寒独立就是他的人格。现在,让我们一齐来读一读柳宗元的《江雪》,来品味诗文之同境吧。
   
   齐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雪。现在,就让我们来读一读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诗,再来品一品张岱的痴吧。
   
   “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齐诵课文。
   (四)课文拓展:西湖名诗大拼盘。交流你所搜集到的关于西湖的诗词。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贸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歌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阳里白沙堤。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苏东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四、本课总结:
   
   作家心中充满喜悦,那他笔下一定会春意盎然,张岱心中全是孤傲和愤恨,所以他笔下装的全是江雪寒冰。走进张岱,他并不神秘。你也许也有过这样的体验:雨中忧郁的漫步,夜里独坐听风,在黑暗中听心底的音乐……“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其实,感受张岱,认识的也是我们自己。
   
   五:作业
   
   1、写写你有过的和作者类似的感受。
   2、用白描手法写写你的老师、同学或者校园的某处景物。
   六、板书设计
             ——痴行(简洁)——
                  
         痴—痴心——痴景(白描)——痴人-避世的忧愤,孤傲的情怀,对故国的怀念。
   
             ——痴情(含蓄)——
   
   七、教后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3:24:00 | 只看该作者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反思

     多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读,没有学生的说,更没有学生的思。学生终于没有学会读书,只是死记硬背一些东西,算为所得。宋朝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他们讲的都是读书要提出问题。叶圣陶先生说:“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会提出一些问题或题目来。”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善于读书的人”,但是可惜,他们没有提出问题的机会,甚至没有思考的时间,只能竖起耳朵听。甚是可悲!



    今天之所以想到了这个问题,完全来自于教学的实践中。今天我们讲了《湖心亭看雪》,这节课我们一起准备的非常充分,一个课时预计可以结束。上课了,按板按眼儿的往下进行,先是介绍了作者张岱,接着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把文章里面的疑难字解决掉,读了两遍课文之后,立刻有几位学生举手有问题要问。我示意他们发言,原来几位学生看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文章开头说“余独往湖心亭看雪”,中间却又说“舟中人两三粒”,结尾还说“舟子喃喃曰”,究竟是几个人去看雪了,作者是不是自相矛盾了?其他同学也都立刻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起来。本来,我安排的是疏通文意,掌握好本课的文言实词,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最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现在不行了,学生的兴趣来了,按下不说的话一是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二是再讲作者的思想感情不会有现在这样好的时机了。于是我终于改变了我原本设计好的教学思路。我请学生们一起议论议论,究竟是不是作者的文章自相矛盾了,然后请说说自己的见解。大多数学生认为作者并非是自相矛盾,而是另有意图,但是究竟为什么却说不清楚。



    接着我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答案,看看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去往湖心亭看雪的。通过理解文章大意,学生们发现是在大雪封湖三日之后,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晚上八点去的。为什么晚上去?一是怕碰上别人,二是怕被别人碰上。到了亭上之后,又与巧遇的人痛饮三大杯,高兴的回去了。这就很好理解了,作者为什么在明明有人同去的情况下说是自己独往呢?学生们很快就能说的八九不离十了,有的说作者没把同去的人放在心上,有的说同去的人不是作者的知己,……,我一再鼓励学生,近了,近了,真理即将大白于天下,学生的积极性就越是高涨,非想说出真理的那个人是自己。终于有个学生说出来了:是作者主观上不想与芸芸众生为伍,同去的人虽在,却犹如不在,正是表现的文人的孤高自傲!



     看到我肯定的表情,全班掌声雷动……



     本节课,关于文言实词和写作手法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是学生们能够质疑,能够思考,并能够在思考中有所收获,实在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幸事!或许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课堂生成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3:24:00 | 只看该作者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这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这套教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二)课文所处的位置及作用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 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 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2. 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四)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二、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2)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三、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教学程序
(一)检查预习
在这一环节中,先检查学生搜集到的关于西湖的诗词,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读描绘西湖名诗句。在“字词障碍一扫清”这一环节里,检查了学生字词的预习情况。最后“齐心合力疏文意”,完成了检查任务。
(二)课文赏析
首先请学生自定学习目标,读课前预习提示之后,大家把这一课的目标定为“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这一部分有三个环节组成“叙事初探张岱情、西湖冬景雪亦奇、共赏奇景品雅趣”。
在“叙事初探张岱情”中,我先让同学们归纳了一下本文的记叙要素,从整体来感知课文,然后我提了两个问题,1. 作者晚年写《陶庵梦忆》,明朝已亡,纪年却仍用“崇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 本文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而本文却为什么用近一半的篇幅写人?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暗示我们在张岱的心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为什么要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后的“更定”时分独自一人去赏雪,他的那种落寞与孤寂无不与此有关。第二个问题其实是在暗示我们本文的题目虽为“看雪”,但是实际上作者不单纯是在写景,更是为了抒发一种情。
接着我们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西湖冬景雪亦奇。在这里我说了这样一段话: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那么张岱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奇景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后明确,共有三句:1.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然后我们对这三句话进行赏析。针对第一句话,我提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为什么?学生们很快便达成了统一意见,就是“绝”,然后我进一步提示学生:是什么“绝”了呢?学生回答:是人和鸟的声音。于是我便趁势带领学生回忆了谢道韫在《咏雪》中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以及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并且指出它们都是从视觉来写雪,而张岱却从听觉上着眼,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地不敢做声的森然寒意。这对于很少下雪的杭州、对于很少见到大雪的张岱而言,难道不是一番奇景吗?对于第二个句子,我带领学生分析了“雾凇沆砀”的景致,这句把大雪盖地的静穆与水气,湖面上雪花水气茫宕一片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另外作者连用三个“与”字,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进行了总体描绘。第三句我带领学生分析了本句量词使用的特点,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分析完之后,我总结说:我们大家会发现在这样一个时刻,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作者所乘的小船在缓缓行进,船桨划过水面,发出哗哗的响声,一切都是那么静谧,极目望去,茫茫雪景中隐隐露出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好像淡妆的西子在向我们悄然走来,这对于看惯了西湖平日里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张岱而言,不就是一番奇景吗?恍惚中,作者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到了湖心亭上,想想自己刚才坐得那一叶小小的扁舟以及舟中那如豆粒般大小的人影,真是觉得天地是那样的广大,而人又是那样的渺小。面对着这样的奇景,怎能不让张岱思绪万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下面就让我们“共赏奇景品雅趣”。
在“共赏奇景品雅趣”中,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表现作者情趣的词有哪些,经讨论明确,分别是“独”、“喜”和“痴”。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在常人的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叵料此时此刻却有两人铺毡对坐,“喜”字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大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实为作者自己的心声。经讨论,我们认为作者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孤高自赏”、“落寞孤傲”的情怀。
课文赏析完了,我做了这样一个小结:一篇短小的小品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像梦一样的冰雪世界。在这里,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记叙、写景和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大家也许发现,我在大屏幕上打上了四个字——走进张岱。大家也许觉得张岱很神秘,其实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许就曾经在如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毫不在乎;也许就曾经把自己关进小屋里,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也许就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在那一刻,甩甩头,让所有的烦恼都随风飘散;在那一刻,你也许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所以,当我们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独、一同去感受那份静谧。
小结完之后,在深沉而有些悲怆的音乐声中,我有感情地朗读了这篇文章,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三)巩固拓展
这里安排了三个环节“体味白描、比较辨析、品读课文”,白描的手法通过《清明》这首诗再一次得到了体现;在和柳宗元《江雪》的比较辨析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拓展。最后,全体学生和老师在音乐声中齐读《湖心亭看雪》,使课堂气氛再一次达到高潮,结束了这堂教学。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奇景            雅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25 15:1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