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735|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随笔集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1 20: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

                                 庆芬

    新的一轮模式探讨课结束了,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成了老师们共同探讨的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几点不太成熟的看法:

    1、目标要明确。在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时,我们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固然重要,但如果忽视教师的引导、组织与帮助,小组的合作学习会变得十分盲目,并呈现散漫的状态,不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与学习能力的形成。二是语文基础训练与人文素养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不能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没有坚实的听、说、读、写的基础,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也不会有更高的发展。因此,在制定小组学习目标时,教师要根据课程计划的要求与学生学习的实际,科学地制定语文基础训练目标与自主合作学习的目标。

    合作学习的目标与要求不能定得过多过高。过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任务;过高,学生达不到学习要求。

    2、内容可自主选择。“自主选择”具有鲜明的自主性和开放性,这种学习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可让学生自主选择或共同选择喜欢学习的内容,然后在小组里互相学习交流。如教学《假如没有灰尘》一课,由于本课的4、5、6自然段语言结构形式基本相同,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在初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意后,不必按顺序从开始讲读到最后,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其中的一节,按一定的学习目标自学后再在小组里交流。

    3、时机要善于把握。要使合作学习取得最大的效益,善于把握小组学习的时机非常重要。就拿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说,不是所有的问题让小组讨论学习都有最好的效果。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激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与热情;讨论的问题难度过大,大多数学生参与不了。一般来说,下列情形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好时机:第一,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处于模糊、似是而非时,要组织小组讨论或辩论。第二,当问题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时,要组织小组讨论。第三,对知识的查漏补缺,小组学习更有效。

    4、效果要全面评价。评价是合作学习的导向。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听取学生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他们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帮助。这样,才能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全面评价打下基础。评价的形式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及时反馈性评价、小组内学生的互相评价、小组之间的评价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1 20:17:0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小组讨论

五年级语文组    小燕

小组讨论是实践“二十四字”模式中的一个明显特征。小组讨论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他们喜欢在一起交流和讨论问题,用共同的视角观察事物,用共同方式探究新知。知识与技巧在讨论中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讨论中培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是,对小组讨论的片面的认识,教育倾向的习惯性,又往往会使小组讨论“误入歧途”,甚至背道而行。对于小组讨论,特提出几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讨论:

一、 独立思考是小组讨论的前提。

1、 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改革的培养目标也是如此。讨论应以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才能有针对性的讨论,有目的性的讨论,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要求。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在出现问题,不要急于组织讨论,应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这样讨论有针对性,而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主见,都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即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讨论。最终得出结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而且达到小组讨论的最佳效果。

2 、鼓励学生表达独立的观点。小组讨论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相互提升。小组讨论以独立为基础,如果小组成员盲目听从“优生”,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讨论就没有意义。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观点,这个本身就是价值,不管讨论结果是对是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自主表达,最终是受益者。

二、 共同成长进步是小组讨论的目的。

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唱主角,学生是听众。可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是使优生的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大部分学生只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不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果这样组织学生讨论,讨论根本无法深入,难以达到生生互动、互帮互学共同成长的合作目的。

1、表达和倾听并重。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一出示问题,宣布讨论,学生就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东张西望,有的小组学生声音较大,有的小组学生只是一言不发,静当“忠实”的听众,有的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试想,这样的讨论有何价值,集体主义精神如何培养?学习成效能得到多少?因此,在学生讨论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留给每一位同学表达自己的看法的时间与机会,还要根据学习小组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成长进步的目的。

2、碰撞和沟通同行,达到共创。

如果讨论中出现“争执不下”的现象,这是正常的事情,是好事,有争执才有更大的促进,有碰撞才有创新的火花。教师要教给学生沟通的技巧,不要急于下结论,要多查找有关资料,多思考,多交流,尊重事实。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要互相启迪,相互借鉴,能够整合不同的观点,汲取彼此的智慧,进而产生新的态度,生成新的智慧,达到共创的目的。

三、互尊互助是小组讨论的关键。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小组讨论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之间也要相互尊重,彼此支持,把对方看作是有价值,值得尊重的人。那么讨论学习才能融洽,讨论效果才能良好。

1、学会尊重,提供心理支持。认识水平有差异,思维能力有高低,生理、心理、学习等因素造成了小组讨论成员之间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欣赏的和谐氛围。同时也要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不影响班级正常学习。讨论时,如果有的同学出现差错,同学之间不是互相取笑,应理解和鼓励,给他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给他最可依赖的心理支持,才能促进彼此思维活跃,讨论热情高涨。

2、学会帮助,达到生生相长。小组讨论学习的目的就是互相帮助、共同成长。也是课改倡导的人文教育,教师要以小组讨论学习为契机,引导学生学会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学会从中取长补短,促进知识技能的迅速掌握。

3、学会评价,提高成效。引导学生对共同活动的成效,以及自身和他人在合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学会从中分析存在问题,总结有益的经验,明确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寻找提高小组讨论合作成效的最佳途径,不断促进合作学习的效果。

四、互动是小组讨论学习的发展。               

课改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的新角色,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同学生一起交流,同学生一起讨论,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一个榜样效应。我想有效的成功的互动将会使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1、角色重新定位。在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不能只是积极地旁观,更应积极地参与,在参与中教师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者和管理者,而是与学生人格平等的知心朋友,辅导员。与学生一起学习研究,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迁移默化的示范作用。教师也应是一个学习者。

2 、激励学习动机。教师在参与小组讨论学习时,要注意保护儿童文化,呵护学生的想象精神,允许学生争辩,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要牢记自己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只是小组的一员,不能以“传播者”或时刻以“首席”的身份自居,更多的是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使学生认为教师是在与我们一起学习,认为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产生超越的自豪感。

3、 实事求实参与。模式倡导师生共同成长进步,既然是小组讨论学习,遇到问题再所难免,应与学生一道寻找真理,不能不懂装懂,要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或失误,留给学生课外思维的空间,也留给自己重新思维的机会。

互动,使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师生的思维互相撞击;使师生情感的交流通道畅通;使课堂充满生气,课堂不再是一言堂,不再是问答式,这里有讨论、有对话、有质疑……师生共同活动,人人各抒己见,既可认同,也可争辩。师生分享着彼此的知识、思考、见解、情趣。互动是模式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新理念。互动将使课堂教学产生质的飞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1 20:17:00 | 只看该作者
静下心来,慢慢瞧吆,风景很美丽

信任学生、欣赏学生应该是班主任工作的最基本要素。由于担任班主任时间不太长,受缺乏经验、攀比心理(班级纪律和学习成绩)、争强好胜等因素的影响,我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希望能干出一些成绩来证明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但事与愿违,学生们并不是很配合我的工作(当然与个别学生的从众作梗有关,但追根究底还是与我的教育方法有关)。看到那些学习不努力,整天无所事事、惹是生非的学生,我心中的怒气总会油然而生,本来的好心情也被一两个孩子搅和的乌云密布。其实,我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龙生九子不一般,五个手指不会齐,用统一的模式要求学生,就是大教育家也很难做到。由于家庭、社会和智力的因素,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但在人格上却是平等的,我们既不能歧视学习困难生,更不能迁就优生。同样一份试卷,学困生得50分和优秀生得90分的付出是相同的,有时,我们更应该把掌声送给得50分的学生,他们更应该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鼓励,这就是欣赏。在龟兔赛跑中,跑得慢的乌龟更应该因不畏强手、顽强拼搏而得到掌声。学生也是如此呀! 

静下心来,俯下身来,欣赏你所能看到的学生的所有的成就,不以满分而喜,不以不及格而悲。为学生的进步而辛,为学生的付出而喜。只要努力了,就应该给与肯定和赞赏。

如果无论碰到什么事情,我都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一下,静下心来对待发生在班级里的任何问题,我相信我会发现教室有好多美丽的风景。

静下心来,俯下身来,欣赏你所能看到的学生的所有的成就,不以满分而喜,不以不及格而悲。为学生的进步而辛,为学生的付出而喜。只要努力了,就应该给与肯定和赞赏。

慢慢瞧吆,孩子们幼稚的行为并不可笑,这是他们人生中必须走完的一步。没有风雨的洗礼,那会有彩虹的灿烂。戴着放大镜来观察学生,你就会发现,哇噻!原来人才济济是这个意思。

看到了班级的风景,就会欣赏到自己的成功。发现了学生的成功, 其实就是教师最伟大的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1 20:18:00 | 只看该作者
这样学习,孩子快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24字模式教学可谓是日日挂在嘴上,天天响在耳边。真想摸出些门道来,还真得动真格的,从实践中来。这不,孩子们变化最大,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自然而然的,我的角色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评教评学中,我们共同学习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孩子们抢着说,抢着读的情景,让我又一次对这个全新的教学模式深思起来。课堂上,我让孩子们先回顾问题:当我写了第一首诗,父母是怎样评价的?你有什么体会?孩子们迅速整理回顾自己的自学笔记。接着,按照惯例孩子们开始在组内交流。我事先提醒: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注意听,随时学习,随时补充,随时修正。之后,马上就是最精彩最激烈的环节——以组展示了。杨帆小组上台了,他首先读了相关句子——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兴奋地嚷着:“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着我,不住地赞扬。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读完后,他随之说了对这句话的体会。

之后,小组同学有针对性地做了补充。其中一个孩子的体会是这样的:我从“一读完”这个词知道,母亲读完我的诗后认为我写的确实不错,所以马上给了我肯定——精彩极了。这样的肯定让我知道了自己的诗确实写的不错,从而得到了鼓励。这种肯定是母亲爱我的一种体现。

话音刚落,另一个组的成员发话了:我反对你的说法。我觉得,其实当时我写的诗并不怎么样,是母亲为了鼓励我才故意这样说的。

教室里一片安静,一片疑惑。我思考了片刻,说:大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又一位学生:我觉得我当时写的诗的确一般,因为后文说在我12岁时我就自己感觉这是一首糟糕的诗。母亲是一个成年人,她肯定明白诗的好坏。当时这样说,完全就是鼓励我。所以,我觉得母亲夸奖我的是我写诗这种行为,而不是诗本身的质量。

我暗暗叫好,为孩子们这么深刻的见解。孩子们听得连连点头,我想此刻他们跟我一样,为这个发现而佩服。

待孩子们深刻认识到无论是母亲的“精彩极了”还是父亲的“糟糕极了”都是出于对我的爱时,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读到这里,你觉得“精彩极了” “糟糕极了”仅仅是两个不同的词语吗?孩子们兴趣又来了“这是两种不同形式的爱”“如果说母亲的精彩极了是一种慈祥的爱的话,那么父亲的糟糕透了就是一种严厉的爱。这让我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而不迷失前进的方向。”“这两种不同形式的爱,让我始终充满信心,同时又让我在成绩面前没有翘尾巴,保持正确的方向前进,进而取得成功。这两种爱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母亲给我的爱就像船上的发动机,让我永不停息地前进,父亲给我的爱则像船上的导航仪,让我保持正确的航向。”

呵呵,听着他们的发言,我实在满足。这样的发言是同伴间智慧的碰撞,思维的启迪。我只是在他们表达不畅时扶了一把,认识有待提升时拽了一下。一节课,我实在说了不多。但,就是这种感觉,让我特别幸福,特别满足。因为我从孩子们的眼神里读出了热情,读出了智慧。

实践着,快乐着,继续着,寻找更多的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1 20:19:00 | 只看该作者
好的读书习惯,一生受益

孟庆芬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不但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而且要通过建立一定的机制,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约束,搭建读书交流的平台,积极营造读书的氛围。

一、个人——每天一次回顾

要想让孩子读一天书并不难,可是要想让他们每天读一点儿书则非易事。然而,只有当“每天读一点儿”深入学生的心灵并付诸行动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爱读书。如何推动学生每天读一点儿呢?实践证明,引导学生每天作一次回顾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1、睡前回顾。我们要提醒学生:每天临睡觉时想一想,今天读了哪些书?想想从课外书中获取的知识,回味一下让自己铭刻于心的语句,让记忆犹深的情节在脑海里过电影……如果还没有完成计划的阅读量,就得抓紧补上或待第二天起床后完成。

2、次日回顾。为了督促学生天天读书,我们可以在每天的晨读时间,随意指定学生上台介绍自己前一天的课外阅读情况,介绍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新知,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吟诵描写优美、意蕴丰富的语句或片段并作好记载,作为语文学习评价的重要内容。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每天读一点儿”的习惯,在起始阶段,每天放学前,我们别忘了提醒学生晚上要记得读点儿课外书!并使之成为一项常规的课外作业。一段时间以后,我们有时可以故作糊涂:今天晚上还有什么课外作业呢?学生顿悟后进一步加深了解对常规读书任务的铭记。随着学生读书习惯的逐渐养成,教师提醒的时间跨度可以逐步加长。

二、同伴——每周一次交流

同伴交流读书所得,不但能让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分享课外阅读的收获,而且能够于无形中促进学生养成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

我们可以在每星期一或星期五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交流前一周或当周的课外阅读情况,并成为一种制度性的习惯。

学生进行同伴交流的内容应尽可能广泛一些,既可以分享有价值的信息,互相介绍精彩的故事,也可以交流读书的感悟、实用的阅读方法,还可以互相欣赏、评点读书笔记。

交流的形式应灵活一些,可以结队进行交流,或以读书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还可以让学生自主推选出较有价值的阅读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三、班级——每月一个主题

适当确定阅读主题,既能保证学生在适度集中的阅读过程中提高阅读效率,又能大大方便学生间的交流与共享。

主题从哪里来?首先,可以从单元主题中选择。语文教材大多是按主题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实际的主题进行相关拓展阅读。其次,可以从时令、节日、时事中挖掘阅读的主题。例如冬天到了,可以确实“走进冬天”为主题,阅读与冬天有关的科普知识、古典诗词、名篇佳作等;又如新年将至,可以选取“年的味道”为阅读主题进行探究阅读。

有了机制的保证,学生就能在长期的读书实践中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当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读书就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事,它将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并让学生受益终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1 20:19:00 | 只看该作者
听课后的感受

近期,我有幸聆听了几位老师的课堂展示课,几乎堂堂精彩,让我学习、思考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 一些感受吧。

一、多维评价让人耳目一新  丽梅老师在每个小组展示完毕后,及时给予评价,“你们小组准备的很充分,还提出了让大家注意的问题,小组合作的很好。继续努力”“你们小组非常有创见,采用了复述课文的方式,非常可贵。声音再响亮会更好”杨老师的“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以上这些评价,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小组合作效果明显  在这几节课中,小组合作有实效。赵老师让四人小组合作在生字的音、形、义上做研究或在难字上下功夫。吴老师让小组交流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全班展示时,避免学生在进行交流时优生独霸的情况,而且面对全体的孩子,让不敢发言、没有自信的学生有交流的机会,逐渐树立学困生的信心。

每一次观摩课后我都有两种思考,思考一是:这堂课听了以后,想想她们这样上得好吗?算是一堂好课吗?思考二是:如果我来上这堂课,我能像她们这样上得好吗?打算怎么上,哪个地方该怎样处理。我想今后我会从以下几点逐渐促进自己:

     1、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当中我要有春风化雨般的柔情和孩子交流,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课堂注重学生的实际知识的掌握,注意美化课堂教学,情景教学。

2、学习优秀老师们的情感教学,把孩子摆到正确的位置上,从心里上来重视孩子,让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和自然,从而去亲近老师,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温暖。使学生愿意去学习,自主的学习。

3、课堂教学要注重教材的重点,教学生不是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而是要跟着学生走,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己去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去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突出了个性的发展。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向优秀教师学习,学习她们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管理方法,一步一个脚印的去教好自己的学,走好自己的路,随时学习随时的进步,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的补充能量,多读一本好书,多听一堂好课,多写一些反思,增加积累,开拓视野,净化心灵,把教育彻底的放在第一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1 20:20:00 | 只看该作者
学生写好读后感,历来是一件较辣手的问题。要写好读后感,指导是关键。我是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呢?体会是:
      一、指导审题,理清题意
      写好读后感,审题理清题意是关键。例如我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要求学生写读后感。首先让学生明白“感”是什么?“感”就是要求写自己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接着要求学生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来写,可以先讲作者怎样说,怎样做,然后写自己“悟”出什么道理。
      如何给文章定题目呢?读后感题目多种多样,既可以直接题目,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也可以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做正题,如:血脉亲情 感天动地—《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
      总之,要使学生弄清题目要求,写作上要求,审题最关键。
      二、抓中心,定要点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写读后感,就是要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所谓“文章的思想感情”即是中心思想,写体会的读后感,“感”应该围绕中心思想去开展。
        三、抓住要点,联系实际,理清结构
     首先我让学生讨论《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几个要点,有几个方面体会较深。接着指导如何联系实际谈体会,最后介绍写读书笔记的两种方法:
      1、先叙后议。方法是:先介绍什么书,讲了什么内容,反映什么思想,围绕中心结合自已例子说感受,最后写对自己的教育。
      2、夹叙夹议。即围绕中心抓两三点,联系实际,扣紧原文发表感情,或者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去开展议论。
      四、指导几种开头方法
      1、开头谈总的感受。如:最近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为父子间深沉的爱而感动着……接着再谈自己体会最深的那几点。第二段逐点谈体会,结尾小结全文,谈谈自己的打算。
      2、开头提出问题。如:我们总是觉得,父母给我们的爱太平凡,太渺小了,果真是这样吗?最近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很是震撼。然后参照上一种写法,从第二段开始,逐点谈体会。


         由于我指导学生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读后感方法得当,学生写起来文章没有千篇一律,开头和结尾基本上能按读书笔记方法去写,中间段学生能用自己的例子去谈出体会,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31 21: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