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7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花城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音乐第7课时《多彩的乡音》精品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3 14:18: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三单元:《多彩的乡音》
第一课时
课题:《盼红军》
课时:第7课时
课型:歌曲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歌曲激发我们对大人民子弟兵的的热爱与歌颂。
2、过程与方法:过歌曲的合唱训练,让我们从中体验到和声的美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演唱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视唱练习掌握音准、熟悉乐谱。
教学重点:歌曲意境的感受以及用不同情绪生动的演唱来表现它。
教学难点:歌曲的赏析与演唱表现艺术处理的结合统一以及尝试用不同的音乐要素表现歌曲。
教材分析:
《盼红军》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四川民歌,演唱者持小碟、竹筷边敲边唱边舞,叮当之声伴随悦耳的歌声十分动听,曲调抒情优美、曲折委婉,表现了演唱者的深情优美喜悦。这首民歌为一段体,由上下两乐句构成,上句为4小节,下句扩展微小节,上、下句虽不对称,但风格统一,一起呵成的节奏型贯穿全曲,使曲调的抑扬顿挫更显清晰。
教学方法及手段:视听唱结合的方法教学
教具: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音乐,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音乐?谁来告诉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2、听到这样的音乐你会想到什么呢?解放军、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过雪山、过草地------
小结:红军的生活是艰苦的,战争是残酷的,但就是他们浴血奋战,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所以红军是英雄,是勇士,我们想不想向他们学习?
3、排队形:女生分两竖排面对面排至两侧,扮演老百姓和女游击,在战斗中她们同样是英雄;男生两两对齐,排成两竖排在中间,扮演英勇的解放军。不过要记住胜利的队伍离不开严明的纪律。
跟音乐原地踏步。我们是英勇之师,胜利之师,要收腹挺胸,精神抖擞的。
4、手握空拳作背枪状行军。前面有敌人怎么办?隐蔽、卧倒。慢慢前进,趁敌人还没有发现,射击------消灭敌人。我们红军有没有胜利?响亮地回答。
5、这座城市解放了,红军整理行装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城来。想象一下,受尽苦难的老百姓一见到红军会怎么说呢?亲人哪,我终于盼到你们了。
6、揭示课题:《盼红军》四川民歌
二、巩固歌曲。
1、这首歌曲上一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下面复习一下。齐唱歌谱和歌词。
2、同学们,我们怎样做能把歌曲的意思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讨论的问题。
看黑板上出现的“情绪、速度和力度、演唱形式”,就是说我们要把这五段歌词用不同的情绪、速度力度、演唱形式表现出来。比如第一段,老师有感情地朗读歌词,问学生听出了什么?有点悲伤,为什么呢?我想起了冰天雪地里的老百姓,还有雷锋,在这么冷的天里,他还会上山砍柴吗?有谁知道雷锋小时侯那悲惨的事情?他只是旧社会悲惨世界的一个缩影,那么这一段情绪是什么?唱悲伤的、凄惨的曲子用什么速度,什么力度?演唱形式呢?老师范唱,指导学生唱出感情。
3、逐段讲述、讨论完成以下表格并唱一唱。
段落情绪速度、力度演唱形式
第一段悲伤地、凄惨地稍慢、mp女声齐唱
第二段优美地、舒展地中速、f女声独唱
第三段急切地、喜悦地稍快、f男声齐唱
第四段高兴地、活跃地中速、f全体齐唱
第五段兴高采烈地中速、ff轮唱
结束句兴高采烈地渐慢、齐唱
4、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三、艺术合作。
1、同学们唱得太感人了,连我都被感染了。想一下,象亲人一样的解放军就要来了,
如果我们是当地的老百姓会准备些什么来欢迎他们呢?你认为他们最需要什么呢?为什么?请同学们用小故事来描述,如“过草地”、“一个苹果”、“金色的鱼钩”、“丰碑”------他们是解放军也是英雄,英雄要戴什么?我希望今后的你们一个个都是刚强、英勇的男子汉,或者花木兰式的巾帼英雄,没有什么困难可以屈服的。
2、分组作画,老师巡回指导。
认真作业,然后互相参观,评出优胜,鼓掌表扬。
四、综合表演。
1、按照开始时队行排好。女生在两边手拿好画作夹道欢迎状。男生作握枪状。后面的动作可自由发挥。例如最后高潮出可跳跃、拥抱、欢呼!
2、;跟音乐完整地表演一次,掀起高潮。
五、小结。
延伸: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解放前红军的歌曲?听《红星歌》,然后整理东西和着音乐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出教室,完满结束这一课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1 08:0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