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级历史两汉经济的发展活动课案例我给导演当顾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7: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案例我给导演当顾问
──西汉社会风貌大家谈
活动目的:

①知识与能力: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水利的兴修,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作物种植的推广,丝织、冶铁技术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情况。拓宽、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运用、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布置课前准备工作,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有关信息的能力。采用让学生给历史题材的影片当顾问的方式,让学生融入历史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相互探讨,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两汉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有很大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成就,商业发展,城市兴盛,在当时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活动准备:

①教师在课前将活动方案告诉学生,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及相关书籍,查阅一些相关网站内容,收集资料,形成自己的设计方案和论证依据(包括图片),作好参与活动的准备。

②教师可将教材中涉及的耧车、水排等工具的工作原理用多媒体手段制成动画,在活动中适时向学生介绍。教师还要考虑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作好正确引导的准备。

活动步骤:

①教师公布活动方案,要求学生为一部两汉题材的影片中的几幕场景提供设计方案和相关依据。

②学生就影片中的不同场景,根据两汉时期的经济、社会生活特点提出各种设计方案,并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论证。教师加以适度的引导和鼓励。

③师生共同探讨学生设计方案中所反映出的两汉经济特点的成因。

活动过程:

教师:各位同学,大家所熟悉的一些经典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英雄》等,都属于历史题材的影片。当我们观看这些影片时,那一幕幕逼真的场景,紧张的情节,让我们恍若置身遥远的过去,深受震撼。

现在,有一个电影摄制组想拍摄一部以两汉时期历史为背景的电影。由于剧情的需要,其中要设计三个场景:一是黄河岸边农村的田园风光,二是城市中的商贸活动,三是贵族家庭中的宴乐生活。为了力求表现出两汉时期真实的社会原貌,导演想请大家担任这部影片的历史顾问,给这三个场景的设计提供一些建议。大家的方案当然要符合两汉时期社会生活的实际,并且尽可能体现出两汉时期的一些特点。因此,你的方案还要拿出相应的历史依据来。首先是第一幕场景:黄河岸边的田园风光,请大家来出谋划策。

学生:这一幕场景可以设计成:黄河蜿蜒东流,岸边良田万顷,田地上农民在辛勤耕作。因为我翻阅资料得知,西汉汉武帝时期曾大规模治理过黄河,消除了水患。东汉汉明帝时又任用王景治理黄河,修筑黄河大堤,使黄河下游两岸几十个县的荒地变成良田。

学生:在田地上耕作的农民有的在驱赶两头牛开垦土地,有的在使用耧车这种工具播种。因为据史书记载,汉代的牛耕已使用了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犁上还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比欧洲早1000多年。两汉还发明了新型的播种工具──耧车。

(学生出示自己搜集的汉代牛耕图和耧车复原图,教师可展示接车的动画工作过程)

学生:坐在田埂上休息的农民正在吃饭,吃的是“蒸饼”,就是我们今天的馒头。因为史书上说,两汉时小麦在北方普遍种植。用小麦磨成面粉,笼蒸而食,就是蒸饼,即馒头。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就始于汉代。

学生:这幕场景中还应该有几座农舍,农舍的周围都种着桑树,农舍中几个农妇正在给蚕喂桑叶,还有几个农妇正在用提花机进行纺织。因为史书上说,两汉时黄河中下游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植桑树。丝织业很发达,已使用提花织机。

学生:在这幕场景中还可以设计一座盖在小河边的冶铁作坊。这个作坊在用水排这种工具鼓风冶铁,燃料用的是煤。因为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已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冶铁质量。西汉时冶铸已开始用煤作燃料。

(教师可展示水排的动画工作过程,加深学生的印象)

教师:好,刚才第一幕场景大家就给导演提了很多的建议,下面是第二幕场景:城市里的商贸活动。

学生:城市里应该是街道宽阔笔直,两旁绿树成阴,还有排水沟,街上车马行人熙熙攘攘。因为史书上记载,当时的一些大城市如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洛阳,规模宏大,长安人口50万,比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罗马大3倍以上,东汉洛阳人口100万,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城市布局严整,街道纵横交错,绿化工作搞得很好。

学生:市场上应该店铺云集,商品琳琅满目。特别是经营丝织品的店铺,品种繁多,绚丽多彩。因为两汉时期城市商业已有较大发展,并且丝织业发达,技术高超。

学生:市场上购物的人使用的是五铢钱。因为自汉武帝开始就统一铸造五铢钱,并通行全国使用。(学生出示五铢钱图片)

学生:街道旁几个官员模样的人正在对一个民宅的主人处以罚款,因为他家院内没有种树。还有一个官员正在制止一个想在树上掏鸟蛋的小孩。因为两汉时规定,城市内春夏不得掏鸟窝里的蛋,不得“弹射飞鸟”。城内民宅必须种树,否则要受罚。当时的人们已有较强的环保意识。

教师:好,大家对第二幕场景设计的建议也很有道理,下面是第三幕场景:贵族家里的宴乐生活。

学生:这个贵族家里的摆设布置一定要显得奢侈豪华,体现这个贵族的地位和身份,因为两汉时期贵族地主势力很大,很富有。可以在布置时摆设一些两汉时期文物的复制品,如“铜奔马”、“长信宫灯”、“博山炉”等等。

(学生出示“铜奔马”、“长信宫灯”、“博山炉”等文物的图片)

学生:正在饮酒作乐的贵族们身穿非常华丽的丝绸服装,色彩、花纹都很美丽,式样繁多。因为两汉时期丝织业很发达,已经使用提花机,可以织出精美的绫锦。

(学生出示两汉时期丝织品的图片)

学生:贵族们吃的除了山珍海味外,还有萝卜、芹菜、韭菜等蔬菜,因为两汉时期已经有了这些蔬菜品种。与老百姓不同的是,贵族们吃的蔬菜是当时市场上见不着的反季节蔬菜,是温室栽培的。因为两汉时已经有用温室栽培蔬菜的技术。这属于世界首创,比欧洲早1000多年,当然一般人是吃不到温室蔬菜的。

学生:贵族们应当是席地而坐,旁边的家具也应当比较矮小,因为汉代还保持着席地起居的习俗,成语“席地而坐”就是由古代这一习俗而来。

教师:大家的建议真令我惊讶,看来大家在课前,不但对教材作了仔细阅读,而且还查阅了不少资料,找到了许多其他有用的信息。我为大家的方案感到骄傲,你们真行!

其实大家今天提出的这些方案,很多都反映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从中我们应该发现:两汉时期农业生产已有了很大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城市也相当繁华,在当时处于世界先进地位。那么,造就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学生:两汉时期国家长期处于统一局面,环境比较安定,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生:汉代的统治者如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光武帝等人实行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学生:科技的进步如农业、手工业方面新工具和新技术的应用,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学生:还有水利的兴修、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等,也是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师:对!正是这些原因,造就了两汉经济方面许多领先于世界的发展成就,值得我们炎黄子孙自豪和骄傲。

学生天地:

课前学生阅读以下书籍中有关两汉经济的内容:《秦汉史话》、《秦汉社会文明》,或上网点击“百度搜索”网站(http://www.baidu.com),输入“两汉经济”搜索有关的文献资料;点击中国历史博物馆网站(http://www.nmch.gov.cn)搜寻有关的文物资料。

背景资料:

汉武帝和汉明帝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征发数万人修筑瓠子堤,并亲往工地视察。使河水复归故道北行,此后80年间未再发生大的水灾。东汉明帝于永平十二年(69年)令王景和王吴率几十万人,在荥阳东至千乘(今山东利津)海口决通壅积,疏浚河道,十里立一水门,控制水流量,终于使河、汴分流,消除水患。

耦耕和耧车

这是1971年在陕西米脂出土的一方东汉画像石。图上农民正驱赶二牛耕地,这就是所谓“耦耕”,也就是二牛抬杠。除了二牛抬杠,东汉时也已出现了一牛挽犁,比二牛抬杠的耕作效率更高。图的右上方是犁壁。

西汉时发明的一种先进的播种机械。我国早在战国时已有播种机械。汉武帝时赵过在一脚耧和二脚耧的基础上,创造发明了同时能播三行的三脚耧,一人牵牛,一人扶耧,一次可把开沟、下种、覆盖任务全部完成。这种接车一天能播一顷地。汉代三脚耧复原模型,现陈列在北京国家博物馆。

两汉时期北方的面食

两汉时期北方普遍种植小麦,把小麦磨成面粉做成面食。当时的面食都叫饼。饼是并的意思,因为以水和面,好像并起来。火烧而食者,为烧饼;水煮而食者为汤饼;笼蒸而食者为蒸饼,蒸饼就是馒头。在中国的饮食史上,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始于汉代。

利用温室栽培蔬莱

《汉书》卷89《循吏传》载:“竟宁(前33年)中……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蕴火,待温气乃生”。所谓周室,指的是不透风的密室;蓄火,意为日夜燃烧不起焰的火。这是我国温室栽培的开端。

炼铁的燃料开始使用煤

1958年至1959年发掘的河南巩义铁生沟西汉冶铁遗址,发现有煤和掺杂了泥土、草茎的煤饼,说明当时煤已被用来炼铁。

杜诗发明水排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今河南汲县西南)人,(建武)七年(公元31年)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具,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后汉书·杜诗传》)。水排是一种水力鼓风机械。

提花织机

提花织机是一种提花设备,能在织物上织出花纹。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绒圈锦,表明当时的提花设备已经相当复杂,技艺非常高超。汉宣帝时,河北巨鹿陈宝光的妻子曾使用一种由120镊牵动120条经线的提花机,能织出精美的蒲桃锦和散花绫。

武帝五铢钱

直径2.3厘米左右、重约3.5克。汉武帝实行货币专铸政策,由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令丞负责在京师铸造五铢钱,所铸货币轮廓较深,文字有小篆气韵,是当时全国通用的货币。五铢钱自汉朝启用,至隋朝历时700多年,基本上行用不废。

汉代的都城长安和洛阳

长安是西汉的首都,位于今陕西西安市北10公里渭河南岸。城墙周长25.7公里,比当时西方著名的罗马城大3倍。全城有12座宽阔的城门和八街(纵街)十陌(横街),中央大街南北长达5.5公里,非常宽广。城内布局整齐。商业区分城东3市,城西6市,合共9市,市中有进行商业活动的列肆,商业繁盛。班固形容长安的繁华说:人不得顾,车不得旋。洛阳是东汉的都城,位于今河南洛阳市东15公里。城址较长安为小,城墙周长14.5公里。全城有12座城门和24条街道。城市繁荣,商业发达。

长信宫灯和博山炉

1968年在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出土。“长信宫灯”设计制作十分精巧,可以拆卸,灯盘可以转动,灯罩可以开合,随意调整灯光的亮度和照射的角度;宫女头部可以拆卸,体内空虚,右臂与烟道相通,蜡炬的烟被容纳于体内,以保持室内清洁。“博山炉”是一种用来熏香的钢炉,高26厘米,炉座用透雕方法通座雕满幡龙纹。炉身的上部和炉盖铸出一层层高低起伏的山峦,在山峦之间还铸有猎人和奔驰的野兽,构成一幅生动的群山行猎图案;炉的通身还用黄金铸出美丽的纹饰,更显得光彩夺目。

武威铜奔马

1969年在武威雷台东汉晚期墓出土。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或马超龙雀,造型上着意表现马的动态,骏马三足腾空,一足踏在飞燕上,飞燕回首惊视,衬托了骏马超越飞燕的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具有了一种虚空飞驰的气势。雕塑者将高超的写实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可谓是非同凡响的旷古之作,是古代雕塑中的稀世珍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7 13: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