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2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优质课《安赛腰鼓》优秀教学设计选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9-11 20: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安赛腰鼓》教学设计
安徽省太和县桑营镇中心学校 刘建明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韵律和气势。



2.品味语句,体会语言表达上的艺术特点。



3.感受高原上生命的律动和力量,丰富文化精神素养。



教学构想:



根据本文的文体特点及语言风格,整个教学过程以“朗读”一线贯穿,首先,听朗读录音,感受这种艺术及本文的特点,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文章的内容美、语言美、形式美,采取读品结合,丰富读法,力求以铿锵激越的朗诵深深地感染学生,以激情勃发的生命活力深深地打动学生,营造一种强烈的情感气氛,创设一种浓郁的发言磁场,打造一个彰显个性、富有朝气的生命课堂。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观看短片,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安赛腰鼓的气势。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就是大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在古代,安塞腰鼓是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是凯旋的欢迎曲。穿越两千年的岁月,今天,它依然让人振奋,让人惊叹,让人如痴如狂,为什么呢?让我们透过陕北汉子刘成章酣畅淋漓的笔墨,去寻找答案吧!



二、投入地听



1.听朗读录音,注意字音和文中的情感。



2.看完了,听完了,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一种腰鼓?请用“好一个__样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表达出来。



(引导学生练习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概括。)



生交流。



3.小结



是的,安塞腰鼓是激情,是力量,是高原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这就是它经久不衰、愈行愈盛的原因。



三、自由地读



1.从古至今,这股来自黄土地的爆发力,这豪情滚滚、昂扬向上的精神,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你的心灵被震撼了吗?请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把最震撼你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这些句子为什么能震撼你。



2.生自由诵读。



四、细心地品



(一)诵读指导,体会情味



1.为什么这些句子或段落能传递奔放的情感呢?可以从句式、遣词、修辞、标点等方面去发现。



2.全班交流,老师相机引导、指导,读品结合,要做到品得有滋有味,读得铿锵有力。



方法:此环节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完成,结合语言,师生互动品析,并随机指导学生朗诵,可以个体读,小组读,还可以男女生分别读等,要充分调动学生,做到情理结合。



探究参考:



(1)本文的感叹句多,有15个自然段是用感叹句结尾的。



(2)文章多用短句来表现安赛腰鼓的特点。如“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打腰鼓的人与腰鼓的浑然一体,他们是沸腾着生命的;“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3)本文多次运用比喻的手法,例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跳跃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组句子从多个角度描写腰鼓、打腰鼓的人。这些喻体总的形象特征表现为有活力、有激情、有强烈的节奏等。



(4)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仅有排比句,还有排比段,有的交错出现,有的一连许多句。再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这一段,依次描摹了腰鼓队的舞姿、雨点般的鼓点,翻飞的装饰物----流苏,跃动的脚步,飞扬的眼神。这几幅画面犹如一组快速闪动的电影镜头,眼花缭乱,心魄颤动,让人来不及细细品味,只有被动地感受,被它强烈震慑,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



(5)连续运用几组反义词,产生对比鲜明的效果。如“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炽热了,使闲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三组反义词鲜明地突出了腰鼓给这里带来的热情与活力。



3.小结



   刚才,我们一起品读了关键句段,从语言运用角度分析出了这些语言铿锵有力、激情勃发的原因,老师把它们总结如下:



(出示多媒体)



(1)语言技巧:排比,增强气势;反复,强调感情;比喻,喻体恰当;短句,节奏明快;反义词,对比鲜明;感叹句,感情强烈。



(2)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因为内容+形式=完美。



(二)引导想象,解惑答疑



1.作者由雄壮的腰鼓联想到落日、大旗等雄壮豪迈的景物,更给人以凛然壮观的感觉。你由雄壮的腰鼓联想到了哪些景物、场面或诗词?



交流参考:



(1)景物:火山喷发、岩浆喷涌、一泻千里的黄河、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爆发的山洪、海啸、山崩地裂的地震等。



(2)诗词:



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场面:开国大典、申奥成功、五四运动、烈火硝烟的战场等。



2.文中的第二段可谓意象灿烂,意蕴深厚。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



问题参考:



(1)“晦暗了又明晰”是什么意思?



这句是由迷惘到清晰,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让我们想起民族的历史。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经历了太多的挫折、磨难和痛苦,经受了失败与成功、失望与希望的交替,终于直接过了迷惘,走过了苦难,走进了改革开放这个令人振奋的美好时代。所以说,鼓声蕴含着我们民族的苦苦求索、不屈抗争。



(2)“挣脱”“冲破”“撞开”了什么?



想一想黄土高原的环境,土地肥沃还是贫瘠,像我们东部沿海这么开放吗?贫瘠的黄土地、分期闭塞的生活,给了高原人们太多的压抑和羁绊,而越是悠久的历史,传统了陋俗的束缚也越牢固。但是他们没有丧失希望,隆隆的鼓声告诉我们:他们渴望新的生活,渴望冲破一切的羁绊,没有什么能阻碍他们生命的释放和力量的喷涌。所以,作者歌颂的不仅仅是这雄壮的腰鼓,更是高原人民爆发的生命力,是他们坚毅不屈、奋发向上的精神,而这,正是黄土魂——我们的民族之魂。



(板书:黄土魂!)



3、谁来朗读“容不得束缚”这一段,读出高原人民爆发的生命力,读出不屈向上的黄土魂。



生读,师指导。



4、小结



雄壮的腰鼓让我们的心中奔涌着诗情,奔腾着生命的畅想。现在,我们男女同学合作朗读这一段。请看大屏幕。(鼓声响起。)女同学读前两段,男同学读后两段,最后一句齐读,请大家读出对生命的畅想、对力量的讴歌、对民族魂魄的崇高礼赞。(师生同读。)



(三)深入情境,感知语势



1.谁来说说读的过程中,从字里行间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交流。



2.你说得很形象。黄土地的后生们,敲出了民族魂,奏出了一曲生命和力量的热烈颂歌。现在,就让我们当一回黄土地的后生,我们的手臂就是有力的鼓槌,桌子就是我们的牛皮鼓面,大家边捶边读,借鼓声壮声势,读出回响在群山万壑、回荡在人们心中的鼓声。(师生同读。)



(四)品读结尾,体会意蕴。



1.激荡的腰鼓敲完了,飞扬的尘土落下了,作者写道:“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这样写妙在哪里?



生交流。



2.对,雄鸡一唱天下白,鸡啼预示着新的一天的开始,贫穷艰苦的安塞人,躯体里涌动着强劲的生命力量,骨子里充满着对新生活的渴望。这种渴望能实现吗?对!一定能!是呀,另一个星球是全新的世界,渺远的鸡啼是全新的生活。



五、尽情地说



1.任何艺术都是对生命、对社会的认识和感悟。面对这激昂的鼓声,面对这厚重的黄土,面对这群热烈奔放、使黄土地沸腾起来的年轻生命,你最想说什么?把你的心灵感悟和周围同学分享。



自由交流。



2.小结



大家说得很好,让我们感受到了:这鼓声是力量,是信念,是召唤,是希望。我们相信,“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原,一定能书写出像安塞腰鼓那样雄壮激昂的历史!而这种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也正是我们人类得以蓬勃繁衍的力量源泉,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一定要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敲出生命的鼓点,奏出生命的最强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9-11 20:09:00 | 只看该作者
六、布置作业

(课件展示黄土高原因一组雄浑壮阔画面,播放歌曲《黄土高坡》。)

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看看这片古老的土地。在这里,大将军蒙恬曾率军三十万对阵匈奴;范仲淹、沈括等文臣武将曾浴血奋战西夏;王昭君梦断关河;花木兰纵马驰骋。在这里,久远的文明曾雄睨世界。课后请同学们阅读这两部作品,进一步感受秦汉雄风、黄土神韵。

(课件展示:推荐阅读:贾平凹《秦腔》;刘成章《扛椽树》。)


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5 22: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