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年山东省高考优秀作文例文及专家点评(这世界需要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8 10:47: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1年山东省高考优秀作文例文及专家点评(这世界需要你)
    爸爸,你就像一块海绵,将苦水统统吸到肚子里,却向我们炫耀被幸福撑得好饱。
——题记
    柳絮飞扬,一如往昔,也将我的思绪带到了那段天真漫的时光。
    懵懵懂懂的小丫头站在你的脚边,傻傻地看着你将一株幼小的柳苗栽入土中,嫩黄的柳枝在你手中任你摆弄,那样听话。你将我高高举过头顶,去触摸那最嫩的一片叶,柔柔的小手握着嫩嫩的柳叶,我和它的世界一同被你那宽大的手掌举起,从此开始生命的旅程。
    瘦弱的柳苗在你精心的呵护下茁壮成长,而你的小丫也在不知不觉中长大,背起了书包上学堂。清晨,坐在小柳树旁,大声朗读着老师教的课文:“我,爱,爸,妈,妈。”细长柔软的柳条在微风吹拂中随意摆动,清晨的露珠洒入我的脖间,逗得我咯咯直笑。你停下手的活,看着我,呆呆地笑着,像个孩子。我跑去问你:“爸爸!爸爸!什么叫‘爱’呀?”你不语,只是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
    那一年,柳絮纷飞的时节,我第一次体会到了生活的涩与你的隐忍。妈妈病了,你在家与医院之间来回奔跑,照顾年幼的我,照顾生病的妈妈。暴风雨的夜晚,我看你坐在黑暗的客厅中,烟头的光亮闪在黑暗中,窗外的柳条在狂风暴雨中呼喊,似在挣扎,可听起来却又很无力。在生活的玩弄中,我们总是显得很脆弱。从此,这个世界只剩下我们两个,相依为命。送走妈妈的那天,你坐在客厅中,目光呆滞,心似乎也随妈妈离去。我缓缓走到你身边,抱着你说:“爸,女儿长大了,我们要好好活,你想哭就哭吧。”你愣了一会儿,然后抱着我痛哭起来,我强忍住眼中的泪水,对自己说:“从此,不能再让你受伤,”屋外的柳絮散落一地,像下了一层薄薄的雪,在阳光下闪着光。
    转眼间,我已上了高中,寄宿生活让我离你更远了,我心里一直担心你一个人会不会太孤单。每次大休回家,你都会站在柳树下,等待着我,一脸的期待。每次,你都乐呵呵地接我回家,跟我说柳树又长高了,你们厂又加工资了这样的琐事。可是,父女连心,我又怎会不知道你面对的压力和承受的苦楚。我不想揭穿你微笑背后的无奈,只是看着你稀疏的白发,一边心痛,一边加倍爱你。
    柳絮纷飞的时节已渐渐逝去,我也不再是你的小丫头,可是,爸爸,我希望你知道,如同土地将柳树孕育长大,你宽厚的手掌将我的世界举起,柳树离不开大地的滋育,而我,又如何能离得开你?
    【阅卷人语】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篇文章将“你”定位为“父亲”,将“这世界”定位为家庭,抒写自己与父亲之间的需要关系。作者以时间为顺序,将我与父亲之间的故事娓娓道来,文章写得情深深,意浓浓。
    此文真实、本色、真情、纯净。父亲的言语,极少,但厚实、博大;女儿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作者巧妙地选择了一个特殊又富于意蕴的意象——柳。将柳苗成长与我的成长叠合在一起,将人与物融于一体,有双关意味。这株柳树令人过目不忘,也不禁让人想起归有光那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这是一棵永远苍翠的亲情树!
    文章开篇用一句精彩至极的话语作为题记,展现父亲的宽大胸怀;结尾用我的长大、柳树的成才,水到渠成地揭示了“这世界需要父亲”的主题,卒章显志。关于题记,我还需要提醒以后的考生,如果没有精彩的、恰到好处的话语作题记,就不要从形式上追求“题记”,以免弄巧成拙。由于一些所谓考场优秀作文的误导和一些不负责任的老师的辅导,每年都有一些学生用病句或者和文章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文字作了题记,开篇即让阅卷老师的“印象分”大打折扣,比画蛇添足更为危险。
    高考阅卷中最打动阅卷老师的,给我们“视觉震撼”的,往往是一些言之有物、富有真情实感、细节感人的作文。但这类作文确实很少,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要写出感情真挚的美文,生活体验很重要,选材也很重要。中学生社会阅历尚浅,生活积累还不是很丰富和深入。所以,选材时要有“自知之明”,要避开自己陌生的材料和区域,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亲耳所闻的,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深切感悟的,了然于心的……),这样才能避免中学生写作中“胡编乱造、情节失真、感情苍白、矫揉造作”的现象,抒发出自己的真切体验和真挚情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30 23:1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