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608|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优质课教案板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4:14: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优质课教案板书
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继续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自能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读懂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古诗《咏柳》,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揭题解题,简介作者: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来学习一首
  写春天的诗——《咏柳》。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贺知章你们知道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3.课件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
  4.过渡:柳树真美啊,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课件出示诗歌)师:同学们已经按课文的预习要求预习了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把这首诗再朗读几遍,等一下向老师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能力好吗?读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1.生自由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
  3.检查自学情况: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
  4.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读懂的地方。
  5.看来大家通过预习,都能自己理解词语跟句子的意思。学到这里,大家发现这棵柳树的什么地方最美呢?(树高、绿;枝多;叶细)
  6.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美、喜爱)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
三、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
  1.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那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梳理疑问,重点问题再交流朗读)
  3.交流朗读:(主要运用课件帮学生理解,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及小组讨论体会课文三个比喻句的精妙,品味课文语言的美及柳树的美)
  (1)出示第一句诗课件,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的嫩叶,写出了柳树颜色翠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
  (2)出示第二句诗课件,体会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觉得它的样子很美。
  (3)出示第四句诗课件,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齐读全诗。
  5.小结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柳树的美呢。(生:比喻)是啊,诗人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枝和叶,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用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样子美,然后展开大胆的想象,由柳树想到二月春风,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从而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
四、想象意境,熟读成诵——欣赏美。
  1.学生闭目想象意境。后先让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再指名描绘意境。
  2.出示本诗配歌课件,让学生欣赏诗境的美。
  3.吟诵本诗: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4.学生吟诗,背诗,互相评价。
五、选读诗歌,拓展思维——丰富美。
  1.大家吟诗的时候多投入啊,可见这一首诗写得多好啊!想不想多读一些这样的好诗呢?
  2.课件出示与本诗相关的几首古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
六、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学了这首诗后,你回去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可找一些描写春天的诗来朗诵;可画一幅春天的画,可以《咏柳》为题写一篇作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4:15:0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古诗《春日》,感受春天的美好景物,感悟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一、读春:积累词句(可当作课前活动)
  开小火车,每人读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听。(学生有困难,师生帮助)
  1.出示二字词语:
立春 早春 初春 春日 开春 新春 仲春 阳春 晚春 残春 暮春 春令 三春 阳春 春辉 春风 春水 春光 春色
春汛 春雨 春景 春花 春草 春耕 春游 春暖 踏春 春雷 春潮 春华 春季 报春
  2.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春深如海 春寒料峭 春满人间 四季如春 春风和煦 春和日丽 春风送暖 春风浩荡 春风化雨 春潮滚滚
春花怒放 春意正浓 春苗茁壮 百花争春 春到人间 百鸟鸣春 春花烂漫 春桃吐蕊 枯木逢春 春水盈盈 春风轻拂
春风拂面 春和景明 春风荡漾 春风徐来 春江水暖 春雨丝丝 春雨绵绵 红杏闹春 春花似锦
  3.出示佳句名诗:
    ● 春到三分暖。
    ● 春天三日晴。
    ● 春雨贵如油。
    ● 一年四季春为首。
    ● 一年之计在于春。
    ● 春风不刮,草芽不发。
    ● 春天孩子面,一日三变脸。
    ● 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
    ●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 春天人们起得早,秋后人马吃得饱。
    ● 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
    ● 十年老不了一个人,一天误掉了一个春。
    ● 青年是人类的春天。——郭沫若
    ●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愈
    ●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 东方风来满眼春。——李贺
    ● 春到人间万物鲜。——冯梦龙
    ● 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拭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于门万户中。——卢道悦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示《春日》)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学生板书题目)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熹”)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的文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肯定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8.说说古诗的意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春风吹拂,百花盛开,到处万紫千红,洋溢着春的气息。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河畔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努力学习,劝告大家多读书)。(指着学生板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在孔子的书籍中寻求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像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想吗?能有知识道理如明媚春光的认识吗?正因为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才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这首暗喻读书的《春日》诗,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咱们应该像朱熹一样在书海中求知,因为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享受春日
  古诗短而精,间接而含蓄,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细细品尝。
  教学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
  古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景寓理、借物寓理。
  诵读古诗,不能“千诗一面”,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高昂,有的低沉,有抑有扬,有急有缓。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
诗人是在享受春日,春光无限好!我和孩子们也在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
四、作业布置。
1.比比组词。
2.默写《春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4:15:1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是诗的国度,优秀的古代诗歌如耀眼的群星般璀璨夺目。学习古代诗歌,既能丰富美化人的精神生活,给人以启迪,又能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激发爱国主义热情。面对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如何将它利用好,并使之代代相传,是当今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诗歌讲授课呢?我认为诵读教学法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近日,范丽萍老师所上的一堂课──《古诗两首》,正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一、初读古诗,感受诗韵

〖片段一〗

  (课件出示第一首古诗《咏柳》,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指名读诗。

  生1站起来清脆响亮地读了一遍。

  师:你第一遍就读得这么口齿清楚,真不简单。(学生们随即报以热烈的掌声,看来大家都非常认同老师的评价。)

  生2站起来很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师:你也读得很美,老师爱听。

〖评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炼,感情最为丰富。而“每一首诗都离不开意念、意象和意境这三个层面”(张厚感)。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 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这三个“意”,品读好这三个“意”。就一定要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读出语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让他们在反复吟诵中浮现出诗的意蕴。

  在初步感知诗歌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在读中初步把握诗中的“意”。要读得字正腔圆,要掌握好诗的节奏韵调。在读中初步感悟诗的意蕴,体味诗的意境。在让学生们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以后,范老师又分别指名两位学生站起来读,通过恰当、精要的点评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感受古诗的节奏韵律,激起学生美美地诵读古诗的兴趣。


二、品读古诗,体味诗意

〖片段二〗

  师:昨天,范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越读越觉得美。你们是不是也这么认为呢?请大家自己试着读读看,把你认为写得美的词语读一读、圈一圈、划一划,也可以写写批语。

  生各自读、圈、划。

  师:来,谁愿意读给我们大家听?一位学生站起来,正欲读时,

  师:等等──吸口气──酝酿感情──把你的感觉美美地读出来。

  这位学生美美地读起了《咏柳》,读后其余学生的掌声热烈地响了起来。

  师:你觉得哪里读得美?

  生1:我觉得她把“妆”字读得很美。

  师:为什么?

  生1:“妆”就是梳妆、打扮的意思,一打扮后,柳树就更美了。

  再请一位学生朗读《咏柳》。

  师:她强调了什么,把什么读出来了?

  生2:她把“绿丝绦”读得很美。像丝带一样,写出了柳条非常柔嫩。

  师:自己再读读看,除了他说的美,还美在哪里?(课件出示柳树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美在哪里。)

  生3:柳条在随风飘动,很美。

  生4:柳树嫩绿一片,让人感觉清凉,舒服。

  生5:在阳光下,柳叶亮亮的,像绿宝石一般。

  生6:柳丝像绿色的丝带一样,细长柔嫩,很美。

  师:这张照片就是在小公园拍的,范老师越看越觉得美。你们体会得真好,能不能读得好呀?

  学生们一起美美地读起了一、二两句。

〖评析〗

  读诗,若要解得其中真意,就需仔细玩味,抓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去体会,这是一个体味诗意的过程,更是一个炼字的过程,一个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这是读诗的关键,也是进入诗境、体会诗情的关键。例如《咏柳》前两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范老师用自己美的感受激发学生美美地品读诗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写得美的词语读一读、圈一圈、划一划,或者写写批语。学生在读后抓住“妆、绿丝绦”等词来体味古诗中的美,在读文的同时,又通过欣赏绿得鲜亮、绿得鲜活的柳树的图片,进一步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在学生交流体会之后,再让学生美美地读读一、二两句,即能读得入情入境。因而对于词语的理解,我们要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词的妙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自然领悟意味深长的诗意。


三、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片段三〗

  在品读第一首古诗《咏柳》后,师满怀激情地叙说:

  在一个晴朗的天气里,我们来到小公园,看到了眼前婀娜多姿的柳树,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这首古诗吧!(播放课件,展示婀娜多姿的柳树,同时配上吟诵《咏柳》的音乐。)

  学生们在音乐声中,欣赏着优美的画面,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了《咏柳》。

〖评析〗

  我国古典诗歌语言精炼,激情洋溢,音韵谐和,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只有采用吟诵的手段,才能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来领略古典诗歌的深邃意境和典雅的格律美。郭沫若说:“宇宙里的东西没有一样是死的,就因为都有一种节奏(可以说就是生命)在里面流淌”。诗歌的节奏是诗人的心跳,要让学生随着诗人的脉搏一起去感受跳动。诵读是一个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过程,更是一个积累资料的过程。诵读时要指导学生诵读的节奏。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现柳树的美,感悟春风的美,继而领悟对春天的赞美。通过播放课件,展示婀娜多姿的柳树,配上吟诵《咏柳》的音乐,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了古诗的意境美。学生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吟诵,这也是学生自我揣摩、自我训练的过程。抓好了诗的节奏,诗的感情也就出来了,使他们真正体味出诗歌的巨大魅力和灿烂多姿,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方能识器”。古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诵读是学好古代诗歌的有效途径。诵读是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的酵母,是作者和读者情感交流的纽带,通过有声有情的诵读,文中的字句就会活起来,文章整体也会更具形象性,在潜移默化中,读者就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4:15:20 | 只看该作者
 这篇精读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

  《咏柳》,咏,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柳树在春天生发,是春天有代表性的景物,作者描写柳树,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世界呈现出的勃勃生机。

  “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妆”,打扮。“一树”,满树,“一”字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扮的一样。

  “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绦”,一种丝织的带子。全句的意思是: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不知细叶谁裁出”:“细叶”,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裁”,裁剪。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

  “二月春风似剪刀”:似,好像。全句的意思是: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咏柳》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赋予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春日》诗题的意思是在春天里。全诗讲的是作者在春日里游览,看到无限的春光,从中有所体悟,阐发了自己的哲理思考。

  “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因四源并发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经曲阜,也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和死后安葬处的近旁。“滨”,水边。在泗水边“寻芳”,实际上说的是追求圣人大道。全句的意思是: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无边光景一时新”:“光景”,风光景色。“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一时之间。全句的意思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平常、随便。识得,认识到。“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因我国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全句的意思是:平常 (人们)都知道有春风。“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总是”,都是。全句的意思是: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也就是说,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这首诗前两句是从感性上得到认识,后两句从理性上受到启发。同时,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春天的景色,“无边光景一时新”是虚写,“万紫千红总是春”是实写。虚实结合、寓哲理于感性形象之中,不仅把春天描绘得生气勃勃,而且蕴含了深刻的道理,给人以理性的思考,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丽和生气勃勃,从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时,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古代诗歌的热爱感情。

  这两首诗的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4:15:28 | 只看该作者
1、课前让学生观察春天的自然景物,重点观察柳树及其生长情况,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情景。如果因季节观察不到,可以让学生回忆春天的景象或找一些有关春天的图片看一看。教师准备有关春天的课件或图片。

  2、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有4个,会写的字有7个。可以让学生根据生字的字形特点,用自己的方式自主识字,比如,可以在诵读中识字,自己画出生字,就不认识的字和读不准的字音,或查字典,或向老师、同学请教。也可以分析字形重点识记: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

    要加强对字形的指导,比如,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指导写字时,注意让学生先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结构,再动笔写。教师重点提醒:“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3、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是春天的内容,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再学习诗句。可以这样导入:春天是什么样的?春天的柳树是怎样的?春天百花盛开的景象是什么样的?你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在学生回忆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后,再提出:看看古代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这样再读课文,使学生对诗句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4、古诗的学习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教师范读、音乐配读等。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达到对诗句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不必专门死抠其中的词义,在粗通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内容。最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下来。

  5、指导朗读时。重点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的节奏感。可以结合看图,想象情境来感悟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所想所感。再通过诵读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到的情感表达出来。诵读时教师要做必要的技术指导,要求学生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比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读的时候,注意词与词之间节奏不要完全一样,有快有慢,要有变化。需强调的内容要读重音,比如“谁”“春风”“东风”“总是”“春”。

  6、根据诗句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理解古诗的内容,突破难点。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句,可体会到静态中柳树的色彩美、形态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春风剪开柳叶的动态景象,也就是在春风中柳叶翻飞飘动的情景。“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可把自己当作一个游客,在晴朗的日子里,到河边去看新奇的春景,想一想,当时的景致是怎样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让学生想象在春风的吹拂下,万紫千红的景象,从而体会诗句内容。

  7、关于课后思考练习题。第1题是背诵课文。可以结合课文学习时进行,在熟读成诵中,让学生背诵,也可以采用互相比赛的方式记背。第2题,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是理解诗句内容的练习。理解不要拘泥课文内容的直译,只要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把意思说清楚即可。如,“因为有了东风,才会有万紫千红的春天。”“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花开的景象以后。”“春风徐徐吹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这几种表达都可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4:15:38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

    (板书:咏柳) 

  3、全班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

    (学生答:咏鹅)

  5、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6、(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

    (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

  7、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

    (板书:贺知章)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五个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⑴ 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⑵ 开火车读。

   ⑶ 全班读。

  4、从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⑴ (放远看柳树的图片或录像)

   ⑵ 你看到了什么?

     (柳树)

     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

     (学生自由发挥)

   ⑶ 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   

   ⑷ 指名读:

     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⑸ 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⑴ 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⑵ 学生自读。

   ⑶ 指名读,相机提问:

     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⑷ 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⑸ 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3、全班齐读。

  4、能背的站起来背。


四、布置作业  

  1、回家修改自己写的句子。誊写工整。

  2、背熟古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4:15:56 | 只看该作者
【设计理念】

  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诗的意思,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


【课时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课前准备】

  在黑板上划出横线,便于学生板书。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教学过程】

一、读春

  积累词句

  (可当作课前活动)

  开小火车,每人读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听。

  (学生有困难,师生帮助)

  1、出示二字词语:

    立春  早春  初春  春日  开春  新春  仲春  阳春  晚春 

    残春  暮春  春令  三春  阳春  春辉  春风  春水  春光 

    春色  春汛  春雨  春景  春花  春草  春耕  春游  春暖 

    踏春  春雷  春潮  春华  春季  报春

  2、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春深如海  春寒料峭  春满人间  四季如春  春风和煦  春和日丽 
 
    春风送暖  春风浩荡  春风化雨  春潮滚滚  春花怒放  春意正浓 

    春苗茁壮  百花争春  春到人间  百鸟鸣春  春花烂漫  春桃吐蕊 

    枯木逢春  春水盈盈  春风轻拂  春风拂面  春和景明  春风荡漾 
 
    春风徐来  春江水暖  春雨丝丝  春雨绵绵  红杏闹春  春花似锦

  3、出示佳句名诗:

    ● 春到三分暖。

    ● 春天三日晴。

    ● 春雨贵如油。

    ● 一年四季春为首。

    ● 一年之计在于春。

    ● 春风不刮,草芽不发。

    ● 春天孩子面,一日三变脸。

    ● 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

    ●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 春天人们起得早,秋后人马吃得饱。

    ● 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

    ● 十年老不了一个人,一天误掉了一个春。

    ● 青年是人类的春天。──郭沫若

    ●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愈

    ●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 东方风来满眼春。──李贺

    ● 春到人间万物鲜。──冯梦龙

    ● 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拭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于门万户中。──卢道悦


二、咏春

  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出示《春日》)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

    (春天的日子、春天)

    (学生板书题目)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

    (指名板书“南宋朱熹”)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的文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

    (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

    (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

    (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教师点拨如下:

   ⑴ 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⑵ 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⑶ 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⑷ 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⑸ 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⑹ 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⑺ 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⑻ 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⑼ 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⑽ 总是春──肯定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8、说说古诗的意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春风吹拂,百花盛开,到处万紫千红,洋溢着春的气息。


三、惜春

  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河畔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努力学习,劝告大家多读书)。(指着学生板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在孔子的书籍中寻求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像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想吗?能有知识道理如明媚春光的认识吗?正因为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才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这首暗喻读书的《春日》诗,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咱们应该像朱熹一样在书海中求知,因为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 00: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