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10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听课感想心得体会评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0:1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十六年前的回忆》听课反思有感
这是一篇回忆文,写的是李大钊的女儿李兴华对她父亲在被反动派逮捕之前到被害后的回忆。从中表现出了李大钊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坚贞信念和为革命坚持到底而不惜牺牲的精神。

    文中通过一些事情表现李大钊的高尚品质。如:不管事情多忙,都会解答孩子的问题,哪怕多么幼稚可笑,这就表现了他对子女的爱;虽然明知自己有生命危险,他还忘我的工作,不把自己的生命看的很重,把一切都投入到为解救劳苦大众的工作之中。这一件件的事情都证明了李大钊的崇高品质。

本文的讲述难就难在如何使学生能够体会李大钊的精神品质,让学生们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的学习,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讲述课文就需要学生在课下充分的预习,找相关的资料,明白当时的历史背景,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入的了解课文内容,得到教育。这一点吴剑箐老师做得非常到位,她利用学案让学生仔细认真地预习课文,在充分地理解和阅读后再进入教学,课堂教学非常完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显示了以学案导学为主,以学生的疑问切入教学,教师随着学生的思路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机智灵活,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如果说有些什么遗憾的话,就是课堂提问范围太大,不容易很快切入中心内容。根据《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质疑教学可以放在让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以后,根据事情中的内容进行提问,如抓住父亲重要的言行举止来提问,这样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能根据学习的内容进行解决,而且不影响教学的内容和进程,一箭三雕,教学才会更完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0:11:43 | 只看该作者


《十六年前的回忆》心 得
罗圩中心小学 朱海棠
今天市里面的领导和区里的领导到我们学校来听课,第二节课听我的语文课。我上的是《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听课的是曹主任和卢主任,我们学校的李校长。他们的评课使我受益匪浅。
他们的评课相当的细致,每个小的细节都点了出来。在课堂上我把整体把握课文与练习结合起来,三读课题来理解课题包含的意思,再质疑课题,效果不错。但对文本的理解我所处的思想高度太高,没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教学。课的开始我由单元学习目标导入,我原以为学生看了书本上的内容就行了,曹主任提出最好把单元学习目标在大屏幕上出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对于李大钊的介绍,出示的幻灯片太多,文字太多,而且出示的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出示的文字要通俗易懂或者教师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这样学生不仅容易接受,而且更容易理解,在此之前教师自己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会很自然的说出当时的历史情况。卢主任提出我的生字词教学时间太长了,六年级的教学重点已不是生字词了,生字词的教学要适当调整时间,不是每个生字都需要讲,把重点的生字提出来讲即可。而且第一课时要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多读课文,在学生读通文本的基础之上再来用关键的字词概括出小标题,学生更容易接受。学生课前预习时读文本,课上仍然要再读,加深理解。
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我深深的感受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自己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以后我将更加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全面提升个人素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0:12:08 | 只看该作者
《十六年前的回忆》听评课记录

第一课时

       活动主题:预约常态课教研

       活动时间:2012年3月15日上午第二节

       执教教师:602班周帅

      听课教师:赵昌勇、于彬、刘军兰、夏业云

      记录整理:夏业云

        一、听课记录

     (一)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

     生:我想了解回忆了那些事?

     生:作者回忆了哪些人?

     3.师:带着你们的问题,自由读文。

     【点评:问题聚焦,激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带着目的去学习,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提高了学习的有效。】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读文,师巡视,个别指导生字词。

    2.师生理清课文脉络。

     师:这篇课文写谁回忆了谁?

     生:这是作者李星华回忆她的父亲李大钊。

     师:作者是什么时候写的?

    生:1943年。

    师:文中写的事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生:1927年4月28日。

     师:为什么时隔十六年后,作者还清晰地记得1927年4月28日的事情?

    生:因为那天是她父亲被害日。

     师小结并板书——“女儿      父亲李大钊”。并告诉学生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回忆录。

     3.了解李大钊的生平事迹。

      师:这篇回忆录将我们带到了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李大钊的生平。谁先来汇报。

     詹子祥:……

    (师表扬詹子祥汇报的很好,预习的很不错。)

      4.师生理清课文顺序,建构课文支架

     师:请同学们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找出时间的语句,用○画出来。

     生再次快速读文,找出、画出时间的词语。

      生汇报:1927年4月28日、那年春天、4月6日早晨、28日黄昏、才过了两天、第二天……

       师(出示小黑板)这些都是文中时间的词语。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按时间分段,用小标题的形式改课每个时间段里发生的的 事情。

      生再次读书,概括课文内容。

     师生一起完成小黑板里的小标题(并在小黑板上板书)

       1927年4月28日                      ——父亲的被难日

       那年春天                              ——烧文件、出事了

      4月6日                                   ——父亲被捕

     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    ——父亲被提审

      28日黄昏                              ——出拘留所

       第二天(4月28日             ——父亲被害

      5.这篇课文的主体部分可以分成几部分?(还是用小标题的形式)

     (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遇害)

    【这里用利用黑板,结合板书,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使整篇课文的主线明朗地展现在黑板上,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这点做得非常好。】

      6.问:你觉得李大钊是怎样的人?请将你认为李大钊是什么样的人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

      陈冰:被捕前,李大钊废寝忘食地工作……可见他是一个十分成热爱工作、热爱革命的人。

      滕子龙:朋友们劝李大钊离开北京。母亲也劝他离开,李大钊坚定地说:“我是不能离开北京的……”从这里,我感受到李大钊明知处境危险,但一点也不畏惧危险,坚持在北京工作,不离开,说明他是一个忠于革命的人。

     师:是的。那么在读这段话时,应该是什么样的语气?

     生:坚决

     生:坚定……

     师:先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

    生有感情地读这段话。

     吴勇:平时父亲对我是和蔼可亲的,每次我问一些幼稚的问题,他总是耐心地解答。这次却很不耐烦地……忙着烧文件……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对自己的孩子很慈祥。

     师:除了慈祥,还表现出什么?

     生:这次问题含糊回答,说明这次局势很严重,父亲的压力很大。

     【围绕“认为李大钊是怎样的人”中心问题,让学生再次来到课文中,用“读一读”、“悟一悟”、说一说“的形式,把学生的读、想、说有机结合,在课堂上动态地掌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情感的体悟。这是非常好的。但在学生读完,体会文字背后的深意的时候,要多给点时间让学生去体会,尤其是理解困难的学生,尽量照顾的面多一些。】

    (三)总结

      今天是初步地了解了课文内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进一步认识李大钊。

     二、评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女儿李星华回忆父亲被害前后的事情,表达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周老师执教的是第一课时。首先以问题聚焦,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接着按时间顺序分段。由于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周老师巧妙地运用“按时间、列小标题“的方法,将整篇课文以时间为线,以事件为珠,巧妙地串连起来,便于学生整体感知这篇课文。并对整篇课文有了清晰的建构,使课文的主体骨架“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紧紧围绕这副立体的骨架深入地学习课文。

     之后,让学生围绕这条主线——立体骨架思考“李大钊是什么样的人”再次深入文本速读、初想、略说,将这幅骨架渐渐明朗,变得丰满,变得圆润,变得生动。

      在教学中的不足还是老问题,老师的话多了,不敢放手让学生说。学习是学生的任务,老师仅是一个领路人,不要“包办太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0:12:40 | 只看该作者
《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材料

执教者:王小茹    主评:吴匡墅

     今天,听了王老师执教的这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很有收获。这是一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背景距离学生久远,学生走进文本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文章篇幅较长,教师把握教材、处理教材以及在规定的时间内,如何高效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有一定难度。但是,王老师在这方面却做得非常好。

一、注重课堂的整体性,层次分明。

     整体性首先体现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这堂课是第一课时,教师安排揭题后初读,在检查中梳理了课文,在学生心中初步建构李大钊的形象。然后引导学生找出令自己感动的描写李大钊同志言行的句子,就成了本节课的突破口、切入点,从而达到让学生让学生体会李大钊形象的目的。

二、抓重点字词感悟句子,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情有感而发。

“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是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阅读教学注重培养语感,学习感悟,突出感情,淡化技巧。张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找出重点句,然后让学生体会,组织学生读读议议。学生个个很有体会,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后老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体会,进行朗读训练。

三、课文也像跳水一样有难度系数,此文教学属于难度系数比较高的。篇幅长、远离学生的生活背景,教学时必须选准着力点,抓住单元的主题和主要训练点,长文短教。张老师选择的切入点是:李大钊的哪些言行打动了你?在具体交流时寻找相应的联系点,辐射点,有取有舍,目的是“把房间打开,让孩子们先进去,触摸自己的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0:13:48 | 只看该作者
鲁燕:《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
鲁燕,女,中共党员,汉族,甘肃玉门市人。本科学历,玉门市第二小学教导处副主任、语文教研组组长,小学高级教师。


研讨授课时间,全校语文老师包括十多位实习教师都来听课了,教室里有上百人,水泄不通呢,看着这阵式,张老师会不会紧张,真为她捏着一把汗。开课了,简单的内容回顾复习后,新授开始了。“课文的哪些地方最能体现李大钊的精神品质呢?”张老师已经脱口而出了,显然她紧张的不知道说什么了?最初的记忆是最为牢靠的。学生们已经领了命令默默地读课文,圈圈画画,作批注了。张老师在讲台上来去的踱着步。原本这时可以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为自己课的后续进展找好胜券的,只可惜,听课的人太多,过道已经被塞满了,张老师只能靠对学生的估计完成接下来的教学了。果真,孩子们找到的地方很多,但是就一个方面相互补充,然后深入体会出了问题,老师有些力不从心了。好在张老师对后面的教学设计烂熟于心,按照预期计划,进行完了课堂教学。

纵观本课,我个人以为教师在解读文本,设计教学,把握课堂有较大进步,呈现以下特点:


1. 课堂教学比较平实,做到了讲练结合,读写结合,以文导写,教给了学生知识和方法,也培养形成着学生的能力。比如:充分利用精巧的板书在总结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首尾照应的写法,感悟写法的好处,继而在文中为给定的句子寻找照应句,让前后照应的写法深入人心。在抓关键词理解句子时必要的点拨和牵引,使学生领悟了文章为了体现李大钊的崇高品质多抓住人物语言和神态描写。

2.教师教学设计有创新。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抓住了“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句支撑李大钊壮举,凸显李大钊人品,激发学生佩服之情的文章情感的泉源,试图用一咏三叹的回扣朗读,深化学生的认识。这一点抓得准,抓得妙。

值得商榷探讨的地方: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教学设计多,关注学生表现少,因而不能及时敏锐的捕捉学生反馈信息的有效成分,利用有效的追问,将学生高度概括的语言细化为紧扣文中关键词理解感悟的语文能力训练。

2.教师情感在文本之外,引读缺乏激情,朗读效果不很显著。本班学生朗读课文语速普遍较快,看来教师平时教学中齐读方式运用的多,个体朗读指导的少,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

3.新课改我们倡导对文本采用整体感知,淡化逐段的剖析分解,但同时抓关键词、关键句读懂文本,习得方法依旧很重要,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有语文味。如:“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仅一个咬紧牙不但有我对反动派的恨,有对父亲的爱,更有下定决心继承父亲意志。一个“勉强”把孩子失去父亲的突然,不能接受,不愿接受的心痛表现的淋漓尽致,正是对这些关键词的体悟,才更能突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敬佩和怀念,明白课文“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语句倒装的深情。

4.教学环节设计还能实用些。比如:最后出示中共中央对李大钊的墓碑评价。我们发现,评价的话语高度概括,远离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没有实效,完全可以根据配套练习,设计为李大钊写悼词或者你想对李大钊说些什么的语言表达训练,让有限的时间实现更多的产出。

5.对于文本思想内涵的挖掘结合现代生活让其有新意,更具时代特征,比如:李大钊坚贞不屈,毫不畏惧其实都是对自己本职工作的高度负责,责任意识,社会担当,在任何时代都有说服力,这一点挖透了,文本解读就有新意了。

以上仅一家之言,因为是研讨,欢迎张老师及各位语文老师批评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0:14:32 | 只看该作者
滕衍平《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及点评
 
江苏省铜山县三堡实验小学 滕衍平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给你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生:李大钊同志临危不惧。

    师:请你把你的话写在黑板上。

    生:李大钊同志特别爱国。

    生:李大钊很了不起,他很伟大!

    生:李大钊关心他的家人。

    (老师分别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在黑板上)

    评点:黑板的“易主”,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角色。

    师:课文是需要细细品味的。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一同走近那段历史,去感悟李大钊同志的风采、形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书边思考,并做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边阅读边在书上圈画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和问题。)

    评点: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感悟课文必须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师:我发现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己的读书感受,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好吗?

    生:读课文的第17节,我认为最能看出李大钊的临危不惧,“他没有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说明他已经受了苦刑,据我查阅的资料,敌人在这期间曾对他使用了“剥指甲”等酷刑。可是他仍保持着“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他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师:你很细心,这是文章中的一个细节,被你发现了,读书就应该这样。对于这一部分谁还想说?

    生:(激动地 )敌人实在是太残忍了。在电影、电视里,我以前看过这样镜头……李大钊真坚强!

    师:我理解你的心情。

    评点:对话促发了学生的思维,促发了学生的灵感,师生心灵才目通,情感才目融。

    生:他见到自己的亲人,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说,可是他在敌人的恐吓下并没有慌乱,也没有因为见到自己的家人而激动,他仍用“安定”“沉着”的表情感染他的家人,暗示他们要坚强。这都说明他非常爱自己的国家。

    师:他是我们党早期的创始人之一,他对革命有着必胜的信念。

    生:从课文的第7节中,我读出了李大钊的爱国之情。他把自己的安全问题已经置之度外,心里想的是国家。

    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手指着课本)咱们书上的这一张照片就是李大钊在他临刑前留下的,面对死亡,他是那样的平静,你们看,他那浓黑的眉毛下神情多么坦然。

    师:我要为你竖起大拇指,你的目光关注到了课文的插图,思考的角度与众不同。你是怎么知道这张照片是李大钊临刑前留下的?

    生:我是在网上看到的。

    师:大家都来看看这幅照片,是不是这样?

    生:他的表情很坚定。

    生:我在咱们学校的宣传挂图里看到过这幅画,下面有他的一句话:“人生之最高理想,在于求达于真理”,他说的那句名言,我今天终于感受到了。

    师:处处留心皆学问呀!谢谢你把这句名言介绍给我们。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好不好?

    生:好!(学生齐读)

    评点: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语文的天地很广阔:书本里,生活中……网络时代,电脑更是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生:在李大钊被捕时,他“不慌不忙”,“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说明他有胆识,心里已经有了被捕的准备。

    师:是呀,无论是被捕前还是被捕后,我们都能感受到李大钊那一份坚定的爱国热情和坚定信念。谁愿意读一读这一部分?

    (指名读,大家自由读。)

    生:李大钊不但爱自己的国家,他也爱他的亲人。父亲不管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给“我”讲解。

    师:这一次,父亲“含糊”地回答,使你想到了什么?

    生:局势很紧张。

    生:老师,在法庭上,我觉得课文里的“我”确实很机智、很勇敢!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你看,课文里几次提到敌人,都是那样的残暴。可是“我”却“骗”住了敌人,保住了哥哥。

    生:(急切地)我补充一句,当时的“我”很小,敌人这么凶狠,“我”都不怕,更能看出“我”勇敢、机智。

    师:课文重点回忆李大钊,为什么这里写了这么多“我”的事呢?

    评点:高质量的对话离不开“点拨”,“点拨”的功用就在于“化难为易,引向深入”。

    生:(兴奋地)我知道了。父亲在敌人面前是那样的“镇定”“沉着”,是父亲的行动影响了”我”。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

    师:读出问题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好呀,请讲。

    生:她哥哥是干什么的?

    师:你们说她哥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我”受父亲的影响,变得这么勇敢、机智,她的哥哥一定也受到父亲的影响,也会是一个搞革命的青年。

    师:有道理。不过关于她哥哥的事情,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阅一下资料。   

    评点: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生成的课堂信息有时会成为有效的学习资源。“她哥哥是什么样的人 ?”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李大钊同志的形象。

    师:课文最后“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此刻他的心里会想说些什么呢 ?此时无声胜有声。在那样的时刻,李大钊不能说,现在就让我们把他心中的话儿说出来吧!

    生:我的好女儿,你懂事了,你长大了。

    生:好孩子,我很快就要被害了,你们一定要接着我的工作做下去。

    生:女儿,我为你感到自豪、感到欣慰!

    师:读书,就是要把自己融入书里。你们读进了书里。

    生:他的目光里充满了希望!

    师:好!好一个“希望”的目光!

    评点:对话式的课堂是师生情感、体验、生命的交流。一个“希望”的目光,包含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悟,让老师惊叹 !这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彼此间分享精神与幸福。

    师:同学们,你们把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放在一起读一读,会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

    生:前后写到4月28日,是父亲的遇难日。

    师:同学们,这叫开头与结尾互相照应。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是一篇回忆的文章,读书的时候让我们一直把心沉浸在回忆里。

    生:感觉课文很完整。

    师:这样写的好处确实很多,还能使文章内容联系得很紧密。前后照应,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你们看看课文里还有什么地方注意了“照应”?

    (生浏览课文后找了两处,略。)

    师:读书要读进去,还要能读出来。对于这篇课文谁还有自己的想法要说?

    评点:读书要读进去,到字里里行间去品、去悟;还要读出来,从整体感受,跳出课文谈课文。

    生:我课前在图书室里看了一篇文章,里面说李大钊是被军阀张作霖用绞刑绞死的,他们对李大钊“三绞处决”,为了延长李大钊的痛苦,绞杀整整进行了 40分钟。

    师:(沉默)同学们,我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痛斥那些魔鬼,那些刽子手……此刻,我相信你们的心情会和我一样激动。请你们完整地再来读一读课文,再来感受课文带给我们的深深回忆吧。

    (学生读全文)

    师:读到这儿,你们对于课文又有了什么样的感受和见解,请你们再一次把它展示在黑板上。

    (学生踊跃上前,又写下“忠于职守”“坚强”等词汇。)

    评点:教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贯穿于学习的始终。

    师: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收集、阅读关于李大钊的文章,相信你们对他还会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 (下课)

    总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是动态的,是生成的。课例中,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对话,面对学生的见解,教师给予的是密切的关注,亲切的呵护,让“有益”的课堂生成的信息开出灿烂的花朵。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以学定教,尽管学生的发言是无序的,但这样的课堂犹如一首散文诗,形“散”卸神“聚”!教学中教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书的实践中“学会读书”,这是为孩子们的明天着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1 12: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